萬歷和潞王,是親兄弟。兩人個性皆任性跋扈。萬歷修定陵時,把定陵按爺爺嘉靖的永陵來建,花了七百萬兩白銀,相當于明朝兩三年的GDP。弟弟也效仿哥哥胡來一氣。
潞王東陵長達160米的神道兩側(cè),共設置石獸14種。要知道,按規(guī)定明帝陵才設6種。他的石刻儀仗群,從門戶“潞藩佳城”開始,自南向北,從虛幻到現(xiàn)實,從神性到人性(獸到人),神定氣足,貫穿一氣。潞王的強大氣場,從進門時就讓你感受到了。
東陵本已出格,西陵趙妃墓更不靠譜,趙氏非嫡妻,無子嗣無功績,死后同潞王并肩而立,共枕一山,同蹬一水,獨享一座親王陵園。有些方面西陵比東陵還鋪張。清詩人王駿烈感嘆:“每嘆人生雪印鴻,墓道潞邸感懷同。規(guī)模迥出尋常外,奢侈尤非意計中。”
如斯胡來,明政府竟輕輕放過,不予追究。不得不說,潞王身份太特殊。
潞王是萬歷唯一的同母弟弟,為母親寵縱。母子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明朝歷史走向。他15歲結(jié)婚時,母親嫌珠寶不夠,萬歷皇帝說,東西都被無恥朝臣送到張居正家去了。據(jù)說這是招致張居正死后被抄家的一個原因。
潞王21歲離開京城之藩衛(wèi)輝時,母親為他準備了四萬頃莊田,還給了一大批湖池魚舫、礦產(chǎn)、鹽店鹽稅等,成為明朝最大的地主。之后,他的侄子福王見樣學樣,搞到二萬頃。再后來瑞惠桂三王就藩,都撈到三萬頃。王府莊田遂成為嚴重社會問題,成為加速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雖無子嗣功績,死后卻享超大陵寢
趙妃墓修成現(xiàn)在這模樣,是件極離奇的事。
依趙妃身份,她根本沒有單獨修墓的資格。
“依據(jù)明代規(guī)制,正妃和有子次妃才能與親王合葬,據(jù)潞王墓志及現(xiàn)場看,潞王墓內(nèi)有三個墓床,應是潞王、潞王正妃及次妃楊氏的(楊氏生了繼承人小潞王朱常淓)。潞王死時,他的正妃還活著,正妃李氏在明亡時與小潞王朱常淓南逃杭州,后被清軍俘獲,跳河自盡。那么,墓室中的第三個人,或是生了孩子的次妃賀氏,趙妃是沒資格埋進這個墓的。”潞王陵博物館文物科科長蘇東鵬道。
依照規(guī)矩,趙妃墓該是啥樣呢?
她死后只能在王墓外邊修個小墳頭,或者和無生育次妃們建個合葬墓,共享一個大墳頭。明代無子次妃墓,只有這兩種情況。
前一種情況以明代靖江王陵為例,靖江王系從明初延續(xù)到明末,是延續(xù)時間最長的明代藩王,其王陵具有標本意義。它有十幾代王,次妃墓很多,除了生有子女的次妃與王合葬外,一般都只是一個小墳頭。山東魯荒王次妃墓,也是王墓旁邊一個小墳頭。后一種情況也很多。
而潞王趙妃墓的規(guī)模卻是個例外。
《明會典》規(guī)定,親王墓面積不超過50畝,趙妃墓從城門樓到后城墻,面積110畝。一座王妃墓,頂了兩座親王墓的大小。中國社科院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前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德信先生曾到新鄉(xiāng)考察,他認為“這是我國現(xiàn)存明代最大王妃墓”。人大歷史系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毛佩琦也認定此事,他更驚訝于保存完好,認為“簡直像奇跡”。
據(jù)專家對清代現(xiàn)存王陵調(diào)查,規(guī)模大小、保存完好者沒有超越趙妃墓的。明十三陵管理處專家胡漢生因此感嘆:“規(guī)模面積之大、保存之好,全國明清皇家陵寢中,絕無僅有。”
除明清兩代,中國從無為王妃單獨建陵墓的現(xiàn)象。趙妃墓既在明清成為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好者,它也就成為中國最大王妃墓。它“得見天日”后,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多家權威媒體報道中,也都以“中國最大王妃墓”稱呼。
不光王妃墓豪華超標,丫環(huán)墳更是全國罕見
西陵趙妃墓由南向北,以照壁為起點,通過城門樓后,向北依次是祾恩門、享殿、欞星門、明樓和地宮。布局與潞王陵大體相同,細部更勝,五大看點引人注目。
第一大看點是陵園形狀。
潞王陵坐北朝南,呈長方形,這是常見形制。趙妃墓同樣坐北朝南,但它呈馬蹄形,前方(北)后圓(南)。
“馬蹄形狀也常見,但能完整保存下來的,趙妃墓獨一份兒。有些陵墓可從遺址上看出形狀馬蹄形,就是沒能留存。”蘇東鵬道。
山東大學歷史學碩士郝同輝分析:“馬蹄形在古代很有講究,古時北尊南卑,天尊地卑而天圓地方,因此把享殿修成長方形放南方,把墓冢修成圓形放北邊。”
潞王陵四周有一道青石壘砌城垣,次妃墓則有內(nèi)外兩道城垣,內(nèi)城墻比外城墻略低略薄。呈現(xiàn)城中有城。
趙妃陵園內(nèi)還有二層梳妝樓遺址,下層方城式建筑保存完好,上層已毀。“城中有城及梳妝樓的出現(xiàn),也是全國獨一份兒。因為親王規(guī)格加次妃身份,本就是一種不可能的組合,這座陵園蓋得空前絕后,陵園內(nèi)建這些東西,更隨心所欲,想咋弄就咋弄,想蓋個啥就蓋個啥。和規(guī)制完全不相干。”蘇東鵬道。
這是趙妃墓的第二、三大看點。
次妃墓東西兩側(cè),介于內(nèi)城垣與外城垣之間,還有兩座丫環(huán)墳。
丫環(huán)墳墓冢高2.75米,墓道長7.9米,墓室呈直壁斗頂形狀,面積50平方米,棺床尚存。
史載,明初有殉葬風,明中期明英宗廢除殉葬制度,明后期此制度已衰,丫環(huán)墳當時已屬個別。趙妃墓的丫環(huán)墳,不是獨一份兒,也是全國罕見。這是第四大看點。
趙妃墓第五大看點,是其寶頂(墓冢)與地宮都要比老公的大,這也是全國絕無僅有的。
趙妃墓墓冢通高10米,半徑近50米,東陵潞王墓冢僅有6米高。
我站在趙妃墓下,看到它墓下半部以白石壘砌,上半部以青白石交錯壘砌。“民間傳說是表示趙氏一生清白。實際上此種裝飾,是女性墓主人標志。”潞王陵博物館副館長郭宸光道。
天寒地凍日光淡薄,枯枝投影在墓冢墻上,歷歷如畫。墓冢頂上,枯草鐵絲般風中顫抖,一群寒鴉驚飛而去。情景蠻凄涼的。
我沿著陡立的梯子向下進入次妃墓地宮,其甬道比潞王陵甬道寬了兩米、長出5米。甬道盡頭,是中庭以及東西側(cè)室和主墓室。地宮建筑全用青石砌筑,八扇石門保存完好。地宮中庭置石幾供案,上放白石雕琢五供,刻畫精細,勝過東陵。主墓室內(nèi)僅存棺床,其余全被竊失。
“趙氏墓地宮面積達到240平方米,東陵地宮僅有180平方米。又一次妃墓勝王墓。”蘇東鵬道。
陵區(qū)建筑各具特色,精美講究遠勝潞王陵
次妃墓自照壁向北27米,是城門樓,它面闊21米,進深近七米,城門墻壁高7米余,下辟三道拱券門,門前置雄偉高大石獅一對。這是墓區(qū)標志性建筑,氣勢迫人。
進入城門,首先看到白石牌坊,過牌坊是陵區(qū)第一個院落,趙妃梳妝樓就在這個院落內(nèi)。
自牌坊向北36米,是祾恩門,為硬山建筑,以規(guī)整青石壘砌。祾恩門左右兩側(cè)以青石圍成第一道內(nèi)城墻,構成陵園的第二個院落。院落內(nèi)主體是拜臺、享殿和東西配殿。拜臺欄桿毀,臺前置二龍戲珠圖案陛石,雖年代久遠,仍極為生動。
拜臺后原有高大享殿和東西配殿,皆毀于解放戰(zhàn)爭中。
東西配殿兩側(cè),各豎龍首方趺祭碑一通,東側(cè)是冊封趙氏為次妃的圣旨,西側(cè)碑文是皇帝祭碑,內(nèi)容是:“維萬歷三十年歲次壬寅二月甲子朔越念六日巳丑,皇帝遣本府承奉正高川,致祭潞藩侍媵,追封次妃趙氏曰:惟爾性姿柔淑,出自天闈,隨往之藩,倏聞淪逝,追封祭葬,歆此殊榮。”
從享殿向北6米是欞星門。過此門入趙妃葬所院落,左右兩側(cè)圍成第二道內(nèi)城墻,構成陵區(qū)第三個院落。欞星門上雕滿花卉圖案,意蘊清幽淡遠,繁復纖柔之美,令人驚嘆,女性陵園“磅礴氣勢中有柔情纖態(tài)”的特點表露無遺。
欞星門后,置五供和石幾供案一組,五供與供案,都比東陵更講究精美。
自欞星門向北9米,是次妃墓明樓,這是全陵區(qū)所保留的唯一一座木制建筑。
明樓臺基呈正方形,通體用青石壘砌,四面辟拱券形門洞。明樓通高約13米,樓頂懸山式,上以綠琉璃瓦覆蓋。樓脊、吻獸保存尚好。欄額以下四角以巨型青條石為柱,四面辟拱券形門沿,與臺基拱券形門洞遙相呼應。
明樓內(nèi)立有趙氏墓碑一通,正面用徑尺楷書刻“敕封潞藩次妃趙氏墓”,碑沿精雕云龍花卉圖案,東陵區(qū)墓碑則無紋飾,這又是西陵勝東陵之處!驹瓨祟}:一座王妃墓堪比兩座親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