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走進河南 >> 印象河南 >> 瀏覽文章

神龍文化:華夏民族的崇祖文化

2013/10/21 16:56:43 點擊數: 【字體:

    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征。河南是龍的故里。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稱為又一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后,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就是因此而來。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我省發現的龍文物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最為正宗。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等。這些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在形態上可以說都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形象的祖先。中原和全國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少與龍有關,如每逢喜慶之日舞龍燈,農歷二月二祭龍王、吃龍須面,端午節賽龍舟等。這些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就是龍。從中原大地產生并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神龍文化:華夏民族的崇祖文化

神龍文化:華夏民族的崇祖文化

神龍文化:華夏民族的崇祖文化

神龍文化:華夏民族的崇祖文化

神龍文化:華夏民族的崇祖文化

 

    徐光春同志在縱論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主要內容時,專門講到神龍文化。

  神龍,中國人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征,中華民族奮進向上的精神標志。為了幫助讀者更多地了解中原神龍文化,我們特請專家學者,幫您拂去歲月的風塵,掀開歷史的窗幔,向您述說——

  在自然力面前

  ——神龍文化源于原始圖騰崇拜


  了解中原神龍文化,首先要知道龍的起源。有關龍的起源,不知有多少古今文人學者做過猜想與考證。今天,最終有了一種比較一致的結論:龍起源于原始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它是以蛇體為骨干、多種動物圖騰的綜合體,濃縮、沉積著原始社會后期到階級社會初期人們強烈的感情、思想、信仰和期望,以致最后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

  張振犁(河南大學教授、中國民俗學會顧問、省民協名譽主席):圖騰是英文Totem的音譯,是祖先的意思,就是對祖先的信仰,就是源頭。原始部族的圖騰信仰,在世界范圍內大體有以下一些表現:一、圖騰物(動物、植物等異物)為本民族的先祖,每年要舉行祭祀活動;二、圖騰是本民族的保護神,幫助本族人避過災難,安居樂業;三、幫助人生產、生活;四、本民族人禁食本族圖騰物,并加以保護;五、圖騰物有巨大力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等等。

  中國的原始圖騰信仰,基本也是如此。其不同之點在于對龍的信仰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民族頭領形體特征與龍相近;二、部族頭領降生時,出現吉祥異兆(由其他動物保護、供乳,使其成長等);三、龍與災害斗爭,使部族安居;四、圖騰物教民生產、生活;五、幫助治國、理民;六、進行文化科技發明,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文化等;七、龍是華夏民族的保護神,主持、幫助部族領袖,在災后已經無人的情況下結婚,生育子女,繁衍本氏族后代。

  華夏族對龍的信仰,直接關系到本氏族的生存、發展和繁榮的重大民族、社會和歷史發展等問題。它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是生死攸關的重大事件。

  李學勤:(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值得注意的是:龍并不是在自然界存在的實有動物,而是我國先民通過長期觀察,擷取多種動物有代表性的軀體特征,加以綜合塑造的結果,一開始便具有神秘與想象的性質。

  龐進(我國著名龍鳳文化研究專家):我們的祖先從成為“人”的那一天起,就面對著一個難以把握的世界。在氣象萬千、神秘莫測、威力無邊的自然界面前,先民們震驚了、不知所措了。他們想象著,一定有個可知的神靈主管著這一切。這時候,龍的模糊集合開始了,參與集合的有天上的云霧、雷電、虹霓,有地上的蟒蛇、蜥蜴、野牛、海潮、泥石流和天地間的龍卷風……龍的模糊集合過程也就是這些天象和動物被神話的過程。這一過程使先民們的畏懼心理有了對應和依托,提供了多多少少可以排遣一些、升華一些的途徑。

  李玉潔(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崇拜。明代馮復京撰寫的《六家詩名物疏》卷二十五云:“龍有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踈\,踈\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頸似 ,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這是在介紹畫龍的方法,也說明龍本身是不存在的,龍只是想象的動物。我們的祖先發揮豐富的想象力,把各種動物形象最美好的部分糅合在一起,創造了他們想象中的“龍”,來作為部族的圖騰和祖先形象的象征。龍形象的形成,表現了中華民族極強的審美意識。

  氛圍與傳承

  ——河南是神龍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


  有哲人說:文化是一種氛圍和傳承。神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之一,研究它離不開原始部族的發展史。因而探討龍的起源,需要我們把目光伸向遙遠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許多專家認為,中原龍文化的源頭應從伏羲女媧開始,也可以推導至更遠的盤古,但是進入文明時代的源頭,有具體文獻記載的是伏羲。伏羲活動的中心區域正在河南。

  張振犁:古人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人類才有了生存的可能。伏羲、女媧的圖騰信仰龍是從盤古傳下來的。首先,他們像盤古一樣都是龍身,這是龍信仰、崇拜的標志;其次,伏羲、女媧出生的情景奇異;再次,龍的信仰表現在對伏羲、女媧的保護上;最后,“龍的傳人”伏羲、女媧的創世功勛顯赫,這一切都離不開龍的信仰這一內在的精神動力。特別是,伏羲“畫八卦”有關的傳說《龍馬負圖》、《神龜(龜龍)負書》的神秘色彩,直接與龍的信仰有關。其深奧的哲理與文化內涵,至今仍在爭議。不論如何玄妙,八卦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是那樣崇高,它確實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而追本溯源,其根乃由于龍的信仰所發揮出來的,代表著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

  王劍(周口師范學院教授):太昊伏羲,在今淮陽一帶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在對太昊伏羲民族血緣先祖和文化始祖地位的選擇和確認的過程中,人們逐漸把眾多的勛業歸加在他身上。歷代典籍對伏羲的文化貢獻所載甚多,歸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一)畫八卦,開啟文化之源。(二)確立了天文歷法。(三)發明網罟,教民漁獵。(四)養六畜以充庖廚。(五)定姓氏,制嫁娶。(六)造琴瑟,作音樂。太昊伏羲氏還賦予了我們民族以總徽號——龍!蹲髠·昭公十七年》載:“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這是最早、最可靠的關于太昊伏羲以龍紀官,以龍為徽號的典籍記載。

  今存淮陽縣城北的太昊陵就是太昊伏羲長眠的地方。太昊陵在春秋之前就有墓冢,當年孔子來到陳國,“陳侯啟陵陽之臺”,與孔子一同拜祭。

  從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聚合、熔鑄的過程來看,太昊伏羲與其他始祖相比,其傳說流傳面更廣,對文化的貢獻更大,而且龍圖騰是中華各民族大融合的典型象征,所以,伏羲是中華民族所敬仰的人文初祖,是華夏龍的傳人之根基,伏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真正源頭。

  張振犁:中華民族對龍的信仰和崇拜達到新的高峰時期,是在上古“古帝王”時代。這一歷史階段,以黃帝為代表,還包括顓頊、帝嚳、堯王、舜帝。在這些古帝王的身上及活動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了龍的感召作用,集中表明了龍的精神永存價值。它賦予中華民族以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黃帝是中華“人文初祖”。他的部落聯盟,統一了中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國。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后,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新密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新密市的浮戲山可為中國人文作證。

  在民間和文獻上關于黃帝與龍的信仰關系的材料也十分豐富。主要表現在:一是他形體似龍,這是龍信仰的外部表現;二是誕生有異,這是龍圖騰的又一特殊現象;三是黃帝秉承天帝意旨,治國、理政、安民,表現在受“河圖”、“洛書”和“祭祀河洛”的神圣活動中;四是黃帝在西大山(今我省汝陽縣)舉行部落聯盟開國大典時,分明是龍前來祝賀黃帝統一中原的偉大勝利;五是龍是黃帝治國、理民的有力助手。

  總之,在我國上古帝王時代,從黃帝到舜,他們既重視精神文化,又重視科技、物質文化的發展,其目的就是為民造福。這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偉大創舉,也正是我國龍信仰文化的精髓。

  龍文化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是尊崇祖先的文化。我們只能把龍當作一種意識形態的東西,而不是一種實際的東西。

  朱紹侯:(省歷史學會顧問、原會長,河南大學教授)根據神話傳說,黃帝不僅是龍的兒子,而且最后也被龍接上了天庭。黃帝乘龍升天而游殊鄉絕域,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美好動人的傳說,就連司馬遷也要在《史記》中記下一筆,可見這一傳說確實具有迷人的魅力。在黃帝之后,幾乎所有的帝王都要與龍拉上關系,才顯示出其特殊地位。

  近年來的考古發現,為探索龍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一些有說服力的材料。河南的考古發現主要有,濮陽仰韶文化中用蚌殼擺的龍,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此外,還有安陽殷墟婦好墓的玉龍,等等。

  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

  天光云影共徘徊

  ——神龍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


  在中華文明史上,龍與宗教、哲學、文學、建筑、繪畫等諸多領域的發展緊密相連、息息相關。中原和全國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少與龍有關,如每逢喜慶之日舞龍燈,農歷二月二祭龍王、吃龍須面,端午節賽龍舟等。這些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就是龍。龍從未離開過中原人乃至華夏民族人們的生活。從中原大地產生并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黃厚明、衣傳華(南京藝術學院龍文化研究者):我們把龍文化分為宮廷龍文化和民間龍文化。宮廷龍文化是神話帝王的文化。統治階級利用人們普遍尊崇龍神的心理,把帝王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以使人們像崇拜龍神一樣崇拜帝王,這就形成了中國政治生活中的龍文化現象。由于龍的權威,龍以及龍紋本身逐漸為統治階級所壟斷。統治階級對龍紋的壟斷,集中表現在古代的服飾上。

  民間龍文化就是所謂的大眾龍文化,它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以求雨或止雨而形成的龍文化,賽龍舟、賽龍燈等以競賽、娛樂為中心的龍文化,以龍的節日為中心而形成的各種習俗和禁忌,表現在地名、菜名、藥名等文化現象,構成了極為豐富的民間龍文化。

  龍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種延綿了至少有七八千年之久的特殊現象。早期的龍在中華民族中具有統一信仰、加強民族凝聚力的功能。隨著時間推移與時代的發展,它已經從根本上超越了原始圖騰文化的內涵,形成了與民族相適應的龍文化。在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中,龍始終起著融合、凝聚的紐帶作用。它那真實而又虛無的形象,成為華夏兒女的民族信念和精神象征。

  鞏固強化親和感

  ——神龍文化是典型的“和合”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和合”,神龍文化也不例外。

  龐進:“和合”文化的產生不外乎兩個因素:一是自然界和人類本身是“和合”的,如天云匯集,百川入海,氏族群處,男女媾和;二是人們的“和合”心理。在這個地球上,弱小的生命個體面對的是一個龐大強悍的世界,大量的自然力是和社會力量異己的,難以親近的。于是,人們就自覺不自覺地采用種種辦法包括灶神的辦法來和身外的異己力量相互溝通、交融互滲,以求“和合”。這是“和合”文化的心理基礎,人類的種種“和合”現象,都可以視作“和合”心理的外化。

  神龍文化是典型的“和合”文化。作為一種神物,龍是多種動物和多種自然天向的模糊集合。眾多的對象“合”成一個生動神奇的形象,這個形象又進而同諸多的天象、動物、人事相和諧,這便構成了一個由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鏈環。在構成這個鏈環的過程中,人們同風雨雷電云霧虹霓相感應,同魚鱷蛇蜥馬牛豬犬相溝通,使不可依賴的異己的東西有了親和感,再以香煙燭火和祭祀祈禱等手段進一步鞏固和強化這種親和感。如此這般之后,人的“和合”心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釋放:失落得以回復,失衡得以復平。

  偉大的情感與遺產

  ——今天還應提倡龍文化


  物轉星移。隨著時代的發展,不管神龍文化習俗如何變化,人們崇龍這一點卻始終沒有改變。現在看來,今后也不會改變,只不過表現形式有所不同、文化含義有所變化而已。龍崇拜依然是靈物崇拜,人們仍然會把龍當作祥瑞的象征。

  吉成名(《中國崇龍習俗》一書作者):在中國歷史上,崇龍習俗對于民族精神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傳說中龍能飛翔上天、興云布雨,表現出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人們喜歡把有本領的人稱為“龍”或者自譽為龍,說明人們也有一種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二、人們把中國稱為“龍”,把中華民族稱為“龍”,說明人們希望中國日益強大、繁榮昌盛;人們還把龍作為民族文化的象征,自稱“龍的傳人”,等等。這些都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這兩種精神都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振興中華的寶貴精神財富。可見,崇龍習俗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批判地繼承,發揚光大。

  朱紹侯:最近有人提出,由于西方世界認為龍是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動物,為此建議改變這一標志,不要提龍文化,這是不對的。中國的龍沒有侵略性,它不攻擊別人,別人攻擊它時它才反擊。我們不是因為龍文化才遭到有人敵視的,因此還是應該提倡龍文化。龍,積極進取的方面還是很多的,正面影響還是很大的,負面多是別人胡想的。

  鄭慧生(河南大學教授):近代考古工作者從地下發掘出了人類誕生之前就已滅絕的恐龍骨骼化石。這骨骼因形似蜥蜴,于是就被命名為di-nosaur——令人恐怖的蜥蜴。早年的譯者考慮到中國人一向熟悉龍、認識龍,而中國龍的形體又與蜥蜴大致相當,于是就在翻譯時,趁勢把“令人恐怖的蜥蜴”名為“恐龍”。其實,恐龍和中國的神龍毫不相干,神龍的形象委曲婉轉、剛柔相濟,哪里會“令人恐怖”?

  還有人把西方神奇志怪小說中的龍與中國的龍強加比附,卻是庸人自擾了。西方神怪小說中的龍“dragon”,是暴力和邪惡的象征;而中國的龍卻是吉祥、幸福的代名詞,我們不能因為外國人的專有名詞而去改變中國人的語言概念,硬要放棄“龍”的含義進而拒絕它、丟棄它。更有好事者要改變中國龍的英譯名,我看也沒有太多必要。中國龍固然也叫“Dragon”,卻已不是西方神奇志怪小說中的邪惡之物了。百多年來中西文化的交流已經拓展了“Dragon”一詞的含義,中國龍的概念也廣為世界所了解。

  陶文淑(德國波恩大學遠東藝術史學院教授):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德意志民族的象征則是一只黑色的雄鷹。德國人沒有因為鷹屬于猛禽而擔心別的國家對德國產生誤解,但是中國人自己卻由于西方文化對龍這一形象有不同認識就對龍圖騰產生質疑,太可惜了。我常常覺得,中國人應該對自己的文化多一些自信,不管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雖然我們的文化沒有你們的長和這么豐富,但是我們是不會想到這樣改自己文化上的象征的。

  太昊陵陵廟

  ▲1987年在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發現的仰韶文化蚌塑龍虎遺跡,龍身長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頸躬身,長尾,龍姿遒勁,爪麟逼真,幾欲飛騰。經碳14測定(樹輪校正)距今大約6400年,被國內考古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龍”,對于研究中國文明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1987年正值農歷龍年,這一重大考古發現立即轟動了學術界和新聞界,并引起海外的廣泛關注!。ㄖ炫嗑辏

  點評張中培(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華第一龍”為故宮7萬條龍找到了祖先,這祖先就是“中華第一龍”。不僅是“中華第一龍”,還是“世界第一龍”。

  ▲出土于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由2000余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這件距今至少3700年的綠松石龍,被學者正式命名為“中國龍”,認為它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2008-06-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