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方鼎
當前對黃河文明起源的動力有著種種解釋,但任何一種解釋都不能忽視食物在文明產生中的基礎性作用。文明起源的標志通常被認為是文字、青銅器和城市。不過在文明演進的道路上,人類起初并不是為了城市、為了文字、為了經濟,更不是為文學藝術,而是為了滿足對食物的需求,或者說是滿足對更高層次食物的追求。所以恩格斯在評價馬克思對人類發展的貢獻時就強調: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紛繁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同樣的道理,正是在這些目的的推動下,黃河流域的人們向著文明時代邁進。所以說對食物的生產、占有、支配等也可以說是黃河文明起源的動力之一。
正是為了吃的好,吃的香,吃的更健康,黃河流域的人類開始使用火,擺脫了飲毛茹血的野蠻時代,改生食為熟食,跨入文明時代的門檻。《周禮》中記載:燧人始鉆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于禽獸!墩f文》中解釋:炮,毛炙肉也。炮也就成為最古老的一種烹飪技術。為了食物來源更穩定,黃河流域的人們開始由采摘、漁獵向農耕民族發展。為了更多、更好的獲取食物,人們開始制作斧、鏟、錛、刀、叉等工具,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了制作食物,人們發明的了碗、甑、碟、杯、盤等。為了儲存食物,發明了罐、盆、甕等陶器。黃河流域最早的繪畫藝術,也有很多出現在飲食用的陶器上。最古老的文字,也多在吃完以后的龜甲獸骨上。
現在我們將一個人信守諾言稱之為一言九鼎,一個國家的建立叫做定鼎中原,一個人名氣很大叫鼎鼎大名,一種對峙局面叫做鼎足之勢,一個朋友的有力幫助叫鼎力相助。所有的這些都離不開一個“鼎”字,但這個“鼎”字在我國古代僅僅是一種炊具,許慎的《說文》中解釋鼎:“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從烹飪之器到傳國重器以及國家權力的象征,“鼎”功能的轉變從一個側面體現了食物問題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即“民以食為天”的道理。人們面臨著溫飽的壓力,對食物的生產、占有、分配問題就是國家的重要問題。
舞蹈紋彩陶盆
隨著文明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飲食擺脫了單純果腹的基本目的,在“食欲”這一原始本能的指引下,黃河流域的食品種類、烹飪技法日漸增多,由飲食又延伸出飲食文化、餐飲禮儀、烹飪藝術、餐飲器具、節日飲食、養生飲食等等,這些都對黃河流域的民俗、禮儀、節日等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可以發現,在黃河文明的演進中,飲食的政治意味在下降,文化意味在增強。但不論如何變化,在探討黃河流域區域文化時無疑飲食文化將是一個重要的視角。
閔祥鵬(作者系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專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