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走進河南 >> 印象河南 >> 瀏覽文章

“古人休假那些事兒”系列之五 元明清三代,節假大幅縮減

2015/3/11 16:04:41 點擊數: 【字體:

“古人休假那些事兒”系列之五 元明清三代,節假大幅縮減


  宣宗是明朝第一個充分享受宮廷生活的帝王,所以在節假上也相對寬松。圖為《明宣宗行樂圖》中宣宗觀看蹴鞠。資料圖片

  記者游曉鵬

  引子

  北宋的宰相五更便要早朝,逢上節假日,則可以略睡個懶覺,到天亮時再赴中書省辦公。雖然只是晚去了兩三個小時,但對日理萬機的宰相以及排著隊等待跟宰相匯報的百官來說,影響頗大。

  歐陽修的女婿龐元英寫過一本《文昌雜錄》,說有一年冬至,按例放假七天,宰相一連七天都是到了天明才上班。當時已經身居最高財政長官三司使的包拯,覺此舊習實在影響政務效率,便給皇帝進言說:“每節假七日,廢事頗多,請令后只給假五日。”

  宋仁宗覺得有道理,表示同意,宋代一些節假從七天縮為五天,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包拯公心一片,自己也十分勤政,不然在后來的民間戲文中也不會被美化為“日斷陽,夜斷陰”,忙得連軸轉。不過,由于假日較多,都市文化發達,休閑之風日盛,整個宋代官員特別是京官的“優游”之風,卻是難以扭轉的,即使是在失去了半壁江山、士大夫滿腔亡國之恨的南宋,官員散漫之風依舊。

  明初楊士奇等人編有一本《歷代名臣奏議》,其中不乏南宋官員描述當時百官“盡其官不履其職”的散漫情況。南宋初年,以直諫不諱知名的侍御史王十朋上了一道奏折,說如今邊疆不穩,正是我們君臣戮力同心興國立業之時,但朝廷仍然遵循以往的休息慣例,“假故稍多,有妨機務”,所以懇請圣上您天不亮就坐朝,天黑了再休息,節日放假的時候也最好在便殿里坐一坐,接見一下官員,早來晚來都行,只要來。這樣政令可以“即時施行”,能夠“事務不廢,共致中興”。

  假多、效率低下是全體官員的事,但王十朋很清楚問題的關鍵,皇帝勤快了下面人自然不會懶,所以建議首先改變習慣的是皇帝。當時還有個叫羅愿的地方官,話也很直,聽聞朝廷要增設中秋節假期,便上書說,陛下已經當了十七年皇帝,雖然勤勉有志,但功業未成,原因是“日力多有所棄也”,時間沒有用足,查看官員的打卡記錄,“一月之中,休暇多者殆居其半,少者亦十余日”,這種狀態怎么會出活兒?如果再增設節日,“奉虛名而妨實事”,實在是揮霍祖宗的基業,正所謂始于憂勤終于逸樂,等天下富足太平了再休暇也不遲。

  這兩位官員諫言的對象是宋孝宗趙昚[shèn],是個能聽進話的君主,其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打回開封,在內政上整頓吏治,裁汰冗官,百姓生活相對富足,史稱“乾淳之治”。但隨著局勢穩定,南宋大部分時間,官僚們又照搬起汴州的舊習,日子過得頗為寬裕。

  就休假而言,這是古代公務員們的最后一段幸福時光,因為從元代開始節假銳減,優游之風也被蕩然掃除,明清兩代,假期也少了很多。

  元朝假期比唐宋縮減一半

  公元1264年是對忽必烈極其重要的一年,經過四五年征戰,他終于擊敗了另一名汗位的競爭者,自己的弟弟阿里不哥。此時,南宋政權已經岌岌可危,還在勉強享受在臨安的最后十幾年光景。解決了內患的忽必烈,開始從容謀劃新秩序,其中,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一項,就是官員休假制度。

  這年八月,忽必烈頒布了一道規定:京府州縣官員,每天必須“參議詞訟,理會公事”,但“若遇天壽、冬至,各給假貳日;元正、寒食,各叁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各給假壹日”。

  忽必烈是接受漢文化的,宋朝滅亡后,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機構和全部行政官員,也沿襲了唐宋“十日一休沐”的旬假制度,不過,節假驟減。從這道規定中可以看出,天壽是皇帝生日,其余節假則是傳統節日,假期加起來共16天,加上旬假36天,元代初年的全年公休假期只有52天,比宋朝少了一半還多,并且“公務急速,不在此限”,遇上急事就不能放假了。

  這條規定還涉及官員病假,如果在外地出差病倒,要通知當地政府驗治,病好了之后還要帶著病歷本回來。

  八年之后,也許是病假已經成為被官員用作偷懶的借口,朝廷又規定,凡官員請病假的,只要病休超過一百天就停發俸祿,而自停發之日起,無論官員身體狀況如何,限十二個月內必須歸隊。假少了,病假也不好請,官員們難免有意見。到了1277年,根據中書省的建議,忽必烈又頒令將旬假每月三天改為五天,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和乙亥日休息,接近了漢代五日一休沐的頻次。

  值得一提的是,元政權在草創時期是沒有丁憂制度的,后來對于大量漢族官員父母去世丁憂的傳統,給予默認,漢族官員丁憂者可以向朝廷請假,給假后方可離開。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政府對喪假做了正式規定,“祖父母、父母喪假限三十日,遷葬祖父母、父母假限二十日”,并且,官吏如果犯了事,如果正趕上父母身故,可先丁憂,之后再追責。

  到了后來,一些漢化較深的少數民族官員也開始丁憂。為了保護本民族的文化習俗,到了元代中期,元政府還專門規定蒙古、色目人不能仿效漢族丁憂。

  明清長假都集中在冬季

  明代的假期比元朝進一步減少。太祖朱元璋整頓官吏用典之重令人瞠目結舌,洪武四大案幾乎殺了全國四分之三的官員,他對官員的休假也是極為苛刻的。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讓人“考古休沐假日”,考察前代做法的結果是決定百官“每月五日給假”,不是每月給五天假,而是每月五號放一天假,全年只有十二天。

  與這些假期相匹配的考核也很嚴格,當時的地方官衙“侵晨署事,日入方散”,官員們不僅披星戴月上下班,署衙中的典吏兵卒,也要在出勤簿上上班“畫卯”,下班“畫酉”。

  節假方面,明代大部分傳統節日的休假都被取消,只剩下冬至、元旦(正月初一)、元宵節三節有假,冬至放假三天,元旦放假五天,元宵節則從正月十一開始放假十天。在明宣宗朱瞻基執政期間,這位喜歡各式休閑娛樂活動的皇帝較為體恤下屬,曾經多次延長冬至和元宵節的假期,比如宣德四年元宵節,“特賜百官節假,自正月初一日至二十日,飲酒為樂”,把元旦和元宵擱一起放假二十天,在宣德九年,更是將元宵假延長到近一個月。不過,這些延長的節假多為京官才能享受到。

  明朝在冬季的長休,到了清代演變為冬至、元旦、元宵三個節假正式打通的封印長休制度,官員把大印封存起來各回各家,一下休息一個月。官方的封印時間,一般是在年末的臘月十九至二十二,開印時間是正月十九至二十二,具體時間,由掌管天象歷法的欽天監選出吉日頒布天下。所以,明清兩朝,官員們在歲末年初都較為輕松,不過清朝的長假后來滋生了不少社會問題,一些地痞惡霸趁著“政府空白期”為非作歹,讓地方官在休假和加班之間頗為糾結。

  到了清末,隨著西方傳教士的進入,“禮拜天”一詞開始流行。而西方人在中國所辦學校中實行的星期日休息制,后來擴展到整個社會,在辛亥革命后進一步形成定式,沿襲至今。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