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小名,往往只有親朋好友才會叫起,可你知道嗎,每個城市其實也有自己特別的稱謂,我們俗稱為城市的“小名”。也許只有這座城市里生活著的人,才會切身感知著它的存在。這些“小名”也許如今不常被人們叫起,可無論時間怎樣流轉,都是心頭最珍貴的記憶,因為她們關于家鄉,記錄著這個城市最初的樣子。
鄭州小名:“綠城”
由來:1990年,鄭州市綠化覆蓋面積2683多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35.25%,居全國省會城市第3名。從此,鄭州就有了"綠城"的美譽。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如今,鄭州森林覆蓋率達33.36%,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0.5%,人均公共綠地達11.25平方米,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十佳綠色城市等稱號,但很多人記憶中法桐成蔭的那個“綠城”,卻很難找到了。
又名:“商都”
新鄉小名:“牧野“
由來:源于牧野大戰。新鄉有著悠久的歷史,比干剖心忠諫、孔子講學杏壇、官渡之戰、圍魏救趙、張良刺秦、陳橋兵變、岳飛抗金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于此,擁有燦爛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又名:“庸國”
許昌小名:“蓮城”
由來:素有“蓮城”美稱的許昌市,早在宋代就以荷花聞名天下。每至仲夏,許昌市城區便呈現出“紅綠交映,風景如畫。十里荷花,江湖極目”的壯美景觀。夏日,許昌市護城河內的荷花競相開放,散發出陣陣清香,盡顯都市荷塘的美景。
又名:“魏都”、“許州”、“漢魏故都”、“許都”
鶴壁小名:“鶴城”
由來:據說是來自春秋時期衛國的一段記載:“衛懿公嗜好養鶴,在宮廷定昌、朝歌西北鶴嶺、東南鶴城(今長垣縣鶴寨)等處,均大養鶴。”,故稱作“鶴城”。
焦作小名:“懷慶府”
由來:懷慶,是一個歷史上的行政區域。元設懷慶路,明清為懷慶府,府治河內縣(今河南省沁陽市),明轄六縣,清轄八縣。民國二年廢府存縣。地理范圍大致相當于現在的河南省焦作市、濟源市和新鄉市的原陽縣所轄地域。
又名:“山陽城”
濮陽小名:“龍城”
由來:1987年在濮陽出土距今6400年的蚌塑龍形圖案在國內外考古界引起轟動,被稱為“中華第一龍”。據此,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濮陽為“中華龍鄉”,因此現在人們又稱濮陽為“龍城”。
又名:“澶州”、“楚丘”、“衛鄭古都”、“東郡”
漯河小名:“沙澧”
由來:沙河發源于魯山縣西部木札嶺又叫摩大嶺,石人山下。澧河,發源于河南省南陽市。因為兩條河流貫穿整個漯河全地區并在市區相交匯 ,所以沙澧合起來一般為漯河的代稱。
又名:“漯灣河鎮”、“楊緒溝”
三門峽小名:“天鵝城“
由來:每年入冬以后到次年初春這段風寒雪飄的季節,三門峽這座美麗的城市總會迎來她相知的朋友-----白天鵝。三門峽山川秀麗,湖面廣闊,水肥草美,食物充足,廣大人民群眾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導下,樹立了良好的保護生態的意識,并采取了得力的保護鳥類的措施,創造了人與鳥和諧相處的優越環境。三門峽也因此有了“天鵝城”的美譽。
又名:“虢國”
周口小名:"龍都"
由來:六千多年前,東方夷族著名首領太昊伏羲定都宛丘(今淮陽),把龍作為華夏民族的圖騰,自此,宛丘稱龍都,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西漢,高祖十一年,劉邦封兒子劉龍為淮陽王,陳稱淮陽國。以后的各個朝代淮陽都是郡、州、府建制,一直是豫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后周口建專設市,淮陽一直是周口的屬縣,周口從此為“龍都”。
又名:“周家口”
駐馬店小名:“驛城”
由來:駐馬店地處我國中心,史稱“九州通衢”,因歷史上南來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駐驛歇馬,故而得駐馬店,今又稱驛城。
又名:“天中”、“蔡州”、“汝寧”
南陽小名:“宛城”
由來:宛城,古城名,即今河南省南陽市市區,位于白河(古稱淯水)北岸。至今仍留有殘存的城門和護城河、城河橋。南陽在春秋戰國時為申、呂之地,楚文王滅申、呂置宛邑,史稱宛。秦設宛縣。隋初改稱“南陽”。自古以來享有“南船北馬”之稱,居豫、鄂、川、陜交通要沖。更有商賈遍天下,富冠海內之譽。
又名:“南都”、“裕州”
信陽小名:“申城”
由來:信陽過去簡稱“申城”,這個可以追述到春秋戰國時期。魯莊公六年(前688年)楚師假道于鄧伐申。大概在楚文王時,申國被滅,設為縣。楚滅申后,將申國的部分貴族平民遷往東面的信陽一帶安置,成為附庸。這就是春秋時期信陽之申的由來。
又名:“茶都”
濟源小名:“愚公故里”
由來:濟源市是傳說中愚公的故鄉,《愚公移山》源自列子著作《列子·湯問》中的一篇文章,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愚公移山的精神,曾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起愚公的故事,堅信只要像愚公一樣堅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又名:“孟涂國”、“河陽縣”
開封小名:“汴京”
由來:隋朝的時候曾修了條汴水,通過開封。北宋定都后,因為有汴水流經,稱作汴京。之所以叫東京,那是因為自古以來,一般都是以洛陽,長安作為首都。而開封在崤關以東,古時候稱這些地方叫關東。所以立在關東的首都,京城,就叫東都,東京。
又名:“汴梁”、“東京”
平頂山小名:“鷹城”
由來:平頂山春秋時為應國,應國以鷹為圖騰,古典漢語“應”“鷹”通假,平頂山因此又稱鷹城。
又名:“應國”
洛陽小名:“神都”
由來:從上元元年(674)開始,武則天以“天后”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準備,采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變更官名,改東都洛陽為神都,為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
又名:“牡丹花都”、“雒陽”
商丘小名:“三商之源”
由來:因上古時期商部族的起源地和聚居地在商丘,商人、商品、商業發源于商丘,所以商丘被譽為“三商之源”,因華商始祖王亥開創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商朝開國帝王商湯滅夏后在商丘建都,商丘被譽為“華商之都”。
又名:“梁郡”、“宋城”、“華商之都”、“應天”
安陽小名:“殷都”
由來:安陽,簡稱殷、鄴。商朝,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后的一個王朝。這座商朝王都在武王滅紂以后遭到破壞,逐漸廢棄,故稱“殷墟”。自1928年科學發掘以來,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殷都”由此得名。
又名:“鄴城”
河南文化積淀深厚,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在,它都有向上的價值,作為一個河南人,我們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