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走進河南 >> 印象河南 >> 瀏覽文章

“河南歷代狀元譜”系列之三 科舉靈魂:追求“至公”

2014/7/1 16:37:30 點擊數(shù): 【字體:

中狀元非常難,但有時候也會很容易,天上真有掉餡餅的時候。

唐代牛錫庶才華出眾,但性格文靜,不太合群,“復(fù)讀”了好幾年也沒考上進士。一天,他在街頭閑走,有大官路過,大呼小叫讓回避。路很窄,避無可避,他不得已走進路旁一戶人家,沒想到這竟是禮部尚書蕭昕府第。

此時蕭昕年老獨居,門前冷落,少有人來拜望,見牛錫庶來見,以為是專門來拜訪,大喜,引入廳堂。牛錫庶并不知這老頭兒是何許人,悄悄問侍者,才知道竟然是蕭尚書,索性將錯就錯,恭敬有加。

兩人相談甚歡,尚書索要牛錫庶之文卷,閱后再三稱贊。問道:“外面議論,明年何人主持考試?”牛錫庶說:“蕭尚書辦事公正,肯定是您主持。”蕭昕慨然說:“來年若知貢舉,君即狀頭也。”牛錫庶起身拜謝,忽然外面?zhèn)骱?ldquo;尚書知舉”。牛錫庶又拜,再三叮嚀。蕭昕道:“君且放心,我必守言諾”。

第二年,蕭昕主持科考,牛錫庶果然狀元及第。

這事要放在宋代或者明清,絕無可能,但在唐代并不稀罕。唐代主考官可以確定狀元人選,試卷也不密封,并且還有“察舉”推薦的余風(fēng),考生盛行“行卷”,就是考試前將自己的得意之作呈現(xiàn)給顯貴或大學(xué)者,請他們向主考官推薦自己。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唐代朱慶馀的這首《近試上張水部》,想必各位讀者耳熟能詳,這首詩就是典型的“行卷”,這種做法在唐代公開進行,非常普遍,大詩人王維中狀元,靠的就是向權(quán)貴行卷,名相牛僧孺、大詩人杜牧也都留下了行卷的故事。

考試加推薦,避免一考定終生,或許更合理,但在中國這樣的人情社會,推薦制卻會出很多問題。唐文宗時,裴思謙投靠大宦官仇士良,拿著仇的帖子,登門找主考官高鍇,聲明非狀元不要。高鍇無奈,最終錄他為狀元,此人應(yīng)該是“史上臉皮最厚的狀元”。

科舉的靈魂是公開公平,如果做不到,科舉就失去意義。唐代人很多主考官明白這一點,白居易主持考試時,要求自己“唯秉至公,以為取舍”。但只靠主考官的自律是不夠的,嚴(yán)格而合理的制度設(shè)計才是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

唐文宗曾意識到這一點,他與宰相鄭覃說及進士科和機構(gòu)改革時,曾指著面前的香爐說:“此爐始亦華好,用之既久,乃無光彩。若不加飾,何由復(fù)初?”但終唐之世,并沒有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更為精密周延的制度設(shè)計,到宋代才得以完成。

制度創(chuàng)新在開封

今年6月19日下午4時許,開封城風(fēng)雨欲來,龍亭湖失去往昔明媚,湖面暗淡陰郁,搖蕩波動,隔湖遙望,霧靄沉沉,“波撼”龍亭。

北宋皇宮,就在這浩蕩湖水之下。開封是著名的城摞城,黃河淹了多少次,一再淤抬地面,宋代皇宮已在龍亭湖面8米以下。

對于科舉考試來說,這是一個值得回望的地方,千年科舉的制度化建設(shè),就是在這里完成的。北宋前期的幾個皇帝,見招拆招,通過一系列制度創(chuàng)新,堵塞徇私漏洞,建立起精密周嚴(yán)的體系,使科舉成為“天下至公”。

他們首先做的,就是廢除行卷之風(fēng)。北宋初年,沿襲唐代遺風(fēng),舉子投卷依然盛行。臨近考試,權(quán)要顯貴頻頻向主考官推舉人才,稱為“公薦”?忌讳浫『,要向主考官謝恩,稱主考官為“座主”、“師門”,自稱“門生”,形成特殊的關(guān)系:座主指望門生報恩,而門生寄希望于座主提拔。

主考與考生形成利益共同體,難免因此徇私,危害科考公平性,并且也會形成小集團,造成朋黨派系之爭,危害國家政治。唐代持續(xù)40年的“牛李黨爭”中,“牛黨”就是利用座主、門生關(guān)系結(jié)成一體。

為汲取教訓(xùn),防權(quán)貴干擾、考官徇私、師生結(jié)黨,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三年(962年)規(guī)定,“今后及第舉人,不得輒拜知舉官子孫弟侄”,“不得呼春官(主考官)為恩門、師門,亦不得自稱門生。”乾德元年(963年)九月更是明文規(guī)定廢除行卷:“禮部貢舉人,自今朝臣不得更發(fā)公薦,違者重置其罪。”

如前所述,開寶六年(973年),趙匡胤又將殿試制度化,形成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制度,皇帝成為錄取的最終決定者,禮部會試錄取的考生,都要在皇帝御殿進行復(fù)試,使錄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謝恩,做天子門生。

宋太宗淳化元年,為了表示公平取士,主考官蘇易簡入貢院后,便不與外界溝通,此后成為定制,稱為“鎖院”。這年的考試還首次采取了遮蓋考生姓名的辦法,稱為“糊名”,開了封閉改卷的先例。

宋真宗初年,“糊名”制度化,規(guī)定所有的試卷,要經(jīng)過封印院糊名之后,再送往知舉官處閱卷。這一制度使得考試完全憑借考生的答卷情況來選拔人才,進一步強化了考試的公正性。

宋太祖殿試時,淘汰了一批考生,宋仁宗嘉祐二年,殿試不再淘汰,禮部考試選取者全部錄取,皇帝只根據(jù)殿試結(jié)果分甲第,排名次。

宋初科考時間也不固定,宋英宗首先明確會試三年一次,每逢辰、未、戌、丑年舉行。一次次的制度創(chuàng)新,使科舉在北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元、明、清歷代均加以沿用。

“文思苦遲”得狀元

文思泉涌、下筆千言,這無疑是對文人的極高贊譽。但北宋孫何,卻因“文思苦遲”考中狀元,并且是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連續(xù)考取第一,創(chuàng)造了殿試制度形成后第一個“連中三元”的奇跡。

孫何是蔡州汝陽(今汝南)人,父祖皆學(xué)問博雅,他本人十歲識音韻,十五能著文,篤學(xué)嗜古,為文必本經(jīng)義,頗有名聲。他與丁謂齊名友善,時輩號為“孫丁”。大詩人王禹偁“尤雅重之”。他文章寫得極好,所做《兩晉名臣贊》、《春秋意》、《尊儒教儀》等,都有名于時。不過,他有個特點——“文思苦遲”,屬于“苦吟派”。

“文思苦遲”本是個弱點,尤其在北宋前期的科考中,講的是文思敏捷,交卷快。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狀元王嗣宗有兩個特點,一是交卷快,一是相撲技術(shù)不錯。

這年殿試,趙匡胤親臨講武殿舉行殿試,考生王嗣宗、陳識最先交卷,且二人的試卷均為上乘之作。誰為第一?趙匡胤有點犯難,靈機一動,想出了不太靠譜的一招:讓二人角力(即相撲),勝者為狀元。王嗣宗反應(yīng)快,當(dāng)時上前與陳識在大殿上撲斗起來,迅速占了上風(fēng),贏了比賽,奪得了當(dāng)年的狀元。

這個時期的狀元,大多是先交卷者,如楊礪、宋準(zhǔn)、蘇易簡、陳堯叟等,都是因為搶先交卷成了狀元。這無疑會誤導(dǎo)天下考生:寫文章一定要快!因此出了很多“快槍手”,大家一味比快。

寫文章是嘔心瀝血的事兒,只講快,難免草率成篇,只講快,也會忽視文化素養(yǎng)的積淀,寫出的文章華而不實,缺乏內(nèi)涵。在“快”了30年后,問題逐漸嚴(yán)重,很多大臣認為到了糾偏的時候,他們向宋太宗諫言,得到太宗高度重視,決定要讓考生們“慢下來”。

淳化三年(992年),來到開封參加會試的考生多達1.3萬人,是自有科舉以來從未有過的盛況。宋太宗覺得這是個扭轉(zhuǎn)風(fēng)氣的好機會,下令考官們在出題、閱卷時采取措施,治治草率成篇、爭先交卷的浮華之徒。

矯枉必過正。會試考三場,第一場考官們就刻意出了一個冷僻的題目,讓很多“快槍手”遲遲不能下筆。但總有手快的,17歲的江南才子錢易率先完卷,第一個出場。不過這次他撞到了槍口上,考官們竟然看都不看,拿紅筆一抹,扔在一旁,甚至取消了他參加第二、第三場考試的資格。

三場考試下來,“文思苦遲”而“文理可觀”的孫何被取為第一(會元)。

錢易倒霉,孫何上位,風(fēng)向明顯變了。但大約是慣性太大,大多數(shù)考生并沒有因此驚醒,李庶幾等通過了會試的“快槍手”,反而對孫何十分不服氣,他們在開封一家飯店聚餐慶祝時,玩了一個游戲:誰在廚師烙好一張大餅前寫成一首詩,大家尊他為高手。

這事搞得很熱鬧,很快傳遍開封。宋太宗和大臣們一看,竟然壓不住這浮華之氣,這還了得,加碼!

殿試時,宋太宗親自擬題,他從《莊子》中摘出“卮言日出”四字為賦題。這個考題相當(dāng)冷僻,李庶幾還沒弄明白題意,匆匆湊成一篇,別人都還在苦思冥想,他就得意洋洋地搶先交卷。其他“快槍手”一看,不敢再細想,紛紛揮筆,草率成篇,交卷出場。

李庶幾很自信,覺得狀元十拿九穩(wěn),沒等張榜公布,他就很張揚地讓仆人大肆張羅,為慶賀狀元及第做準(zhǔn)備。太宗得知此事,大怒,下令取消他的錄取資格,兩科之內(nèi)不準(zhǔn)參加殿試。

殿試結(jié)果又讓很多人大跌眼鏡:搶先交卷的紛紛落榜,孫何又成了第一名!此前開封府鄉(xiāng)試中,孫何就被取了第一,會試、殿試又被錄為第一,“連中三元”,聲動天下。自此后,輕率浮躁之氣被有效抑制,科場考風(fēng)大變。


責(zé)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4-07-01)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途W(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