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走進河南 >> 印象河南 >> 瀏覽文章

漢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

2013/4/10 18:11:30 點擊數: 【字體: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志,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志,并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系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范書寫“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范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生在這里。

漢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

漢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

漢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

漢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

漢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識,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志,并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

  ——徐光春

  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契刻符號在河南;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系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范書寫“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范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生在這里。

  如果說斧、錘的發明十倍地增強了人類的力量,弓箭的發明百倍地延長了人類的手臂,那么文字的發明則無限地擴展了人類的智慧,人類社會因此得以突飛猛進的發展。文字的出現,是史前史和文明史的界標。同樣,漢字的出現也標志著中國古代文明的開始,可以說,一部文字史,就是一部中華文明史。

  漢字是漢民族自古以來用以記錄漢語、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漢族祖先在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漢字本身有一定的嚴謹的規律,自有其完整的系統性。盡管漢語方言歧異紛呈,可使用漢字寫下的書面語言,南北各地的人都能看得懂;雖然古今語音有很大的變化,但是無論是商周的古文字還是秦漢傳下來的古書,現在依然能讀得懂。

  在中國幾千年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漢字對團結整個中華民族、發展全民族的經濟文化、鞏固國家的統一、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等,都起到了極其重大的作用。法國前總統德斯坦曾指出:“中國的這種統一”,“是由語言加固的,不是因地區而異的口語,而是書面語,即那些在中國到處都絕對一致的著名漢字”。

  從“倉頡造字”到王永民的“五筆字型”

  ——源遠流長的中原文字史

  漢字不僅是用來記錄語言的工具,它還積淀凝聚了豐富、深厚的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充滿魅力而且最具生命力的載體。甲骨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都因各自文明的戛然中止而早早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伴隨著源遠流長不曾中斷的中華文明,從33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一直沿用至今。從這個意義上說,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老文字,堪稱老壽星。

  在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字史中,中原文字史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河南不僅出土了大批珍貴的古文字資料,還涌現出一大批文字學方面的大家,對中國文字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李立新(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史學博士):傳說中,漢字起源于倉頡造字。倉頡號史皇氏,是黃帝的史官,他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跡創造了漢字。從歷史角度看,復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可能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一上做出過突出貢獻,所以李斯《倉頡篇》曰:“倉頡作書,以教后詣。”《淮南子·本經訓》記載倉頡造字時天地震動:“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文獻記載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上古時代巫、史不分家,巫術盛行,聯系到倉頡作書天雨鬼哭,王充《論衡·骨相篇》說:“倉頡四目”,看來倉頡又是黃帝之巫。今濮陽市南樂縣梁村鄉吳村是倉頡的故里,這個村子以前就叫史皇村,現在村里人還大多姓史。這里現存倉頡陵一座,占地70多畝,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

  說漢字,不能不提及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用以占卜用的文字,其時代為商代后期,發現地主要在我省安陽的小屯村,即盤庚遷殷的商代晚期都城殷墟。迄今為止,殷墟發現的甲骨卜辭共有15萬片之多,單字有5000個左右,目前無爭議的可釋字有1000多個?鬃釉泧@息由于文獻不足,殷禮難徵,到了19世紀末,忽然發現了150萬字的甲骨文,這是連孔老夫子都未曾寓目的商代直接史料,因此彌足珍貴,早期甲骨文的收藏研究者羅振玉就驕傲地稱“殷禮在斯堂”。正是由于甲骨文的發現和深入研究,證明了《史記》關于商代世系的記載基本正確,轟然撞開了被重重歷史疑云緊鎖的殷商王朝神秘大門。

  王宇信(中國殷商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博導)史學大師王國維曾深刻地指出:“古來新學問之起,大都由于新發現。”在王國維生活的清末民初,由于流沙墜簡、敦煌寫經、內閣大庫檔案,“四裔”碑銘以及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蔚然形成了舉世矚目的幾種新學問。特別是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和其后的科學發掘,形成了甲骨學和殷商考古學這兩門全新的學問。從此,由于史料不足而山窮水盡的殷商文化研究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別開了新生面。

  李立新:在甲骨文研究領域,河南人也做出了重大貢獻。南陽人董作賓先生,是近代最著名的甲骨學家,他對于殷墟甲骨卜辭的發掘和甲骨文斷代研究均做出了卓越貢獻,和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并稱為“甲骨四堂”,被譽為甲骨學研究的一代宗師。

  郭沫若曾斷言:“在甲骨文之前,漢字已經歷了兩三千年的發展過程。”在舞陽縣裴李崗文化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發現了16例刻畫而成的符號,這些符號極有可能是文字。賈湖遺址刻畫符號距今約8000年左右,對于漢字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河南此后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的遺址中,均發現有陶器刻畫符號,這些新石器時代的刻畫符號,應是甲骨文的源頭所在,而河南也最有可能是漢字起源的地方。

  在漢字發展史上,李斯是一個不可忽略的人。李斯(?~前208年),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文字改革家和書法家。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統一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制定標準文字,李斯大膽地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畫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李斯小篆,被秦始皇定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是為秦篆,也稱小篆。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成為我國漢字由古體變為今體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上蔡縣至今還有李斯故里和李斯墓。

  鄭慧生(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到了東漢之初,許慎在漢字研究領域豎起了一個新的里程碑。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省郾城縣)人,《說文解字》一書的作者。在許慎著《說文解字》以前,中國沒有文字學著作。有一部《爾雅》,那是辭書,它只負責解釋詞義;有一部《方言》,它負責比較各地的方言詞。而收集全部流行漢字,介紹它們的造字方法,分析每個漢字的形、音、義結構……這樣的著作,只有一部《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收集了當時流行的漢字9353個,用秦漢常用的小篆書體,把它們全部摹寫下來;個別字的古文、大篆與小篆書體不同,《說文解字》也為它們做出記錄,這給我們今天研究文字源流、變化提供了絕好的材料。

  《說文解字》給漢字建立了540個部首,統屬9353個漢字。有了部首,江、湖、海、洋……去找水部,松、柏、梅、桃……去找木部,簡單明了,方便多了。所以,從部首法創立之后,《玉篇》、《康熙字典》、《辭源》、《辭海》,紛紛采用。直到今天編輯辭書,也還離不開此法。特別是一些上古文字字典的編纂,不僅離不開部首,甚至還必須依照《說文解字》的十四卷分部,如《甲骨文編》、《金文編》等。

  李立新:北宋經濟繁榮,科技發達,尤其是科技水平領先于世界。北宋的都城東京(今開封市),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著名的國際大都會,人口超過百萬,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癉就是一名宮廷鐵匠,不僅活字印刷術發明于北宋,今天書籍印刷中最為流行的漢字字體“宋體”也形成并得名于北宋。

  被譽為“文明之母”的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的印刷術分為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兩類。雕版印刷術發明于隋代,盛行于唐而完善于宋。雕版印刷術由于是整版雕刻印刷,所以十分繁難。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畢癉在世界上首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钭钟∷⑿g是單字雕刻,拼合印刷,單字可重復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有了活字印刷術,印刷的書籍成倍增長,圖書的普及帶動了文化的傳播,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中國歷史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代。

  宋體是宋代為適應雕版印刷術而出現的一種漢字字體。在宋代,雕版印刷術已經相當完善。由于當時的書籍每一版印刷兩頁,使用的是長方形木板雕刻制版。木板具有木紋,一般都是橫向,刻制字的橫向線條和木紋一致,比較結實。但刻制字的豎向線條時和木紋交叉,容易斷裂。因此字體的豎向線條較粗,橫向較細。橫向線條即使比較結實,在端點也容易磨損,因此端點也較粗。由此產生了豎粗橫細,橫線端點有一粗點的宋體字形。一千余年來,宋體字一直行用不衰。

  河南不僅有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字史,在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領域,河南人也做出了重大貢獻,王永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永民,河南南召縣人,教授級高工、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他在1978~1983年間,以五年之功研究發明了被國內外專家評價為“其意義不亞于活字印刷術”的“五筆字型(即王碼)”,首創“漢字字根周期表”,發明了25鍵4碼高效漢字輸入法和字詞兼容技術,在世界上首破漢字輸入電腦每分鐘100字大關。據199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當時的中國內地計算機用戶中,85%的人使用王碼(五筆字型),王碼已經成為全社會普及最廣、裝機最多、影響最大的電腦漢字技術。王永民被譽為“中國電腦時代的畢昇。”

  文化搖籃書法故鄉

  ——群星閃爍的中原書學史

  與漢字發展史緊密相伴的,是獨具特色的中國書法史。從商周至現代,漢字書體在不斷地發展。從形式上有篆、隸、楷、行、草等字體,就藝術風格而論,不同時代、不同書家、不同風格,形成了日月聯璧、山河煥彩的局面。河南古代及近代書法遺跡特別豐富,各種書體,都可以在河南找到代表作。

  翟本寬(鄭州大學教授):除了大家熟知的殷墟甲骨文,河南還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是用筆寫在軟坯上而后鑄刻在銅器上的文字。金文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由于書寫工具不同,筆畫較甲骨文粗肥豐滿,結構嚴整而疏朗。

  我國古代石刻遺存較多,特別是碑刻中保留下來的極其豐富的書法藝術,更是書苑中值得珍重的瑰寶。河南遺存碑刻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盡顯風采。據1960年在全省范圍內對石刻碑碣的調查,獲得資料多達5000多份。比如,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正始石經》中的古文就屬于大篆的一種,《正始石經》也稱《三體石經》,書有古文、篆、隸三體,三國魏廢帝(曹芳)正始中刻,與《熹平石經》并建于洛陽太學前。隸書:河南隸書碑刻相當豐富,數量居全國首位,如《孔廟碑》、《李孟初碑》、《淮源廟碑》等,都是隸書珍品;楷書:龍門北魏造像中的“龍門四品”、“龍門二十品”、“龍門三十品”和初唐造像題記中褚遂良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堪稱書苑奇葩。龍門古陽洞北壁的《始平公》,是龍門造像題記中碑刻和書法藝術的代表作。

  宋代書法對前人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具有自己獨特風格。北宋的蘇、黃、米、蔡,開創了宋四家書派,而宋代皇帝趙佶(宋徽宗)則創造了瘦金體,在宋代書法流派中別具一格,原新鄉縣的《大觀圣作之碑》,保存了這種書體篇幅較大的實物資料。碑文由趙佶撰并書。行書:如褚庭誨的《程伯獻墓志》,可作為唐代一般行書的代表。此志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刻,劉彤撰,褚庭誨書。其書跡除在《淳化閣貼》見到外,此志出土是一個新的發現,字體在豐滿勻圓中,具有輕重頓挫之致;草書:河南偃師的《升仙太子碑》,首先用草體寫碑文,這是前所未有的創例。此碑唐武后圣歷二年(699年)刻,則天武后撰并書,婦女書碑,始此一石。

  河南地處中原,鐘靈毓秀,名家輩出,有歷史記載的河南籍書法家多達4000人,其中有的人在書法發展的轉折關頭,起到了開創性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翟本寬:其實,倉頡、李斯、許慎等不僅對文字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也都是著名書法家。李斯就被譽為“小篆之祖”。除此而外,還有幾位河南著名書法家不能不提。一位是漢代書家蔡邕,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擅長篆書,隸書尤為著稱,有篆籀八體之妙。靈帝熹平四年(175年),東漢政府為校正儒家經典文字,在洛陽太學前立了46塊石經碑,史稱《熹平石經》,其中部分為蔡邕所書。該石經不僅對校正古籍有重要貢獻,且書法藝術達到了新的高峰,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的寶貴材料。

  鄭道昭(?~516年),開封人,北魏書法家,其書法藝術不獨在北朝居首,在真書中亦屬佼佼者,不愧為北朝書圣。

  楷書之祖鐘繇與褚遂良。鐘繇(公元151~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人,官至太傅,世稱鐘太傅。降及三國,鐘繇(元常)乃有《宣示表》等,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鐘繇在我國書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鐘書分三體:一是“銘石書”(即正書),二是“章程書”(八分),三是行書(為尺牘所用)。三體兼善,梁武帝對其有“云鶴游天,群鴻戲海”之評。虞世南也說:“鐘太傅師資德升,馳騖曹、蔡,仿學而致一體,真楷獨得精研。”

  褚遂良,字登善,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同為唐初最著名的四大書法家。其影響不僅遍及國內,且遠播日本、南韓等國。他工隸楷書,傳世作品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雁塔圣教序》等!赌帯氛f:“遂良書法,或學鐘公之體古雅絕俗,或師逸少之法而瘦硬有途。”

  劉德升,東漢潁川(今河南禹縣)人。史書盛傳行書為劉德升所創。劉德升作行書,是對書法藝術發展的重大貢獻,開了由楷入行的先河。

  草書大家王鐸。王鐸(1592~1652年),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至明末書法尚姿媚,少奮發雄強之氣。他在書法藝術上,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于董派之外,別樹一幟,名重當代。其書跡特別豐富,在孟津、沁陽、濟源、?h等地均有資料,其手書《擬山園》帖,尤為著稱。

  西中文(河南省書協常務理事):古代之中原書法名家群星璀璨,今天的河南書法事業也是蒸蒸日上。近20年來,河南在歷屆全國性書法大展大賽上,獲獎數始終保持在第一、第二,被公認為全國書法大省,真可謂“中原書風”熱中華。以謝瑞階、張海、王澄為代表的一批河南書法人,不但在本省,而且在全國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在2005年中國書協換屆選舉中,河南省書協主席張海當選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目前,河南書法隊伍已形成了布局合理的金字塔結構,書法愛好者多達200多萬人,中國書協會員構成了中堅力量,5~10位名家則位居領軍地位,整體發展態勢喜人。

  音、形、義的完美結合

  ——漢字發展特點及規律

  介紹完中原文字史、書法史,讓我們再看看中國的漢字,與世界其他各個民族的文字相比,究竟有哪些突出特點?簡而言之,其特點有三:一是以形體表意為主,兼能表音,形音結合,表現力強。二是結構規整,書寫優雅,一字一音,抑揚頓挫,兼具形體美和音韻美。三是包涵的信息量大,漢字歷史已有四五千年,發展演變從未間斷,所涵古代社會各方面的信息十分豐富。四是言簡意賅,同樣的內容,如果用漢語寫出需一頁,譯成英語則要超過一頁半。

  鄭慧生:文字的三要素是形、音、義。形—文字本身的形體,它是怎樣寫的;音—這個形體所要標示的音節,它念什么音;義—這個讀音所能表達出來的意義,它當什么講。中國的漢字舊稱象形字,但象形只是漢字最先采用的造字方法。中國漢字的絕大多數卻是形聲字,形聲字既表音又表義,最能體現形、音、義三者的結合。譬如“瞥”字,其形分為兩部分,上“敝”下“目”。根據漢字的造字規律,從字形上我們就能講明白形與音、義的關系:此字從目敝聲,其義為“快速地一看”,故字“從目”,其音讀piē,故云“敝聲”。西方的字母文字易于表音卻難于表義,如英文中的“peep”,音為[pip],義為“瞥”,讀音固然容易從拼寫上辨別,但你能從peep的拼寫上想象出“快速一看”的意思嗎?漢字是最善于表達形、音、義的文字,所以它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距離,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成為歷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強的一種文字。

  李立新:漢字發展規律也有三個:一、漢字形體存在簡化趨勢。作為一種表意文字,漢字最初的形體大都相當復雜,在數千年的使用過程中,漢字經歷了一個由繁到簡的自然演變過程,簡化的途徑大致有以下幾種:變圖形為符號;刪減多余和重復的偏旁;用筆畫簡單的字體代替筆畫復雜的字體;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代替本字等等。漢字字形大致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魏碑—楷書幾種形體,還有兩種輔助性的字體:行書和草書。

  二、漢字形體存在規范化趨勢。早期的漢字形體沒有一定之規,偏旁位置不固定,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同字異體現象也相當嚴重。漢字在簡化的同時也不斷地進行著規范化。規范化主要由政府完成,最重要的就是秦相李斯完成的“書同文”,其后,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東漢的《熹平石經》、曹魏的《正始石經》、唐代的《開成石經》等都對漢字的規范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三、漢字形體存在形聲化趨勢。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甲骨文中主要是象形字和會意字,形聲字所占的比例僅為20%,到了許慎《說文解字》,形聲字已占80%,今天漢字中的形聲字所占比例更高達90%以上。可以看出漢字的發展存在一個形聲化的過程。因為人類語言所表達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有一些是象形和會意難以表現的,好在象形漢字是獨體字,用同音聲符字增添上表示意義的形符字,就構成表達新的意義的形聲字。由于形聲字可以由獨體象形字大量組合,并可以方便地表達語言中新的意思,從而解決了漢字不足的困難。但形聲字并沒有破壞漢字的表意功能,因為還有一半的意符字在,正所謂:“秀才識字讀半邊”,這正是漢字的高妙之處。

  漢字的特點及規律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尤其是中原人民的靈感和智慧,也說明漢字是一種與時俱進、能適應現代化要求的古老而常新的文字。

  弘揚漢字文化現實意義重大

  張生漢(河南大學文學院):歷史上,數不清的河南人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揚光大、特別是為漢語言文字的研究整理做出了卓越貢獻。要建設現代化的新河南,在漢語言文字、特別是漢字及漢字文化的研究、普及應用方面,我們也應有所作為。要實現這一點,我認為一要制定好河南省語言文字工作“十一五”發展規劃;二要重視專業隊伍建設,加強漢字信息化技術的開發利用,讓河南爭做漢字信息技術產業大省。

  韓宇宏(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漢字是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弘揚漢字文化有助于增強世界華人的凝聚力,這既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又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由于中原漢字史的重要地位,弘揚漢字文化,對中原的崛起、河南的復興,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弘揚漢字文化,讓世界更多的人認識漢字、了解漢字,才有利于中華文化以更大步伐走向世界,有利于世界人民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消除誤解,增進中國與世界人民之間的友誼。

  弘揚漢字文化,有利于讓世界更多的人認識中國特有的書法藝術,得到更多獨特的審美享受,也得到新的怡情養性、休閑娛樂的途徑和方式。

  漢字是一種神奇的文字,在世界各種文字中,從書寫印刷角度看,同一份文件作品,漢字的用紙量是最少的。有位聯合國資深外交官說,在任何一堆文件中,他一眼就能看出哪是漢字文件,那就是最薄的那一本。顯然,漢字更合于經濟的原則、環保的精神,漢字文化其實具有很強的現代性。

  漢字是一種偉大的文字,自從五筆字型等各種電腦數字化輸錄方法問世以后,實踐證明,漢字的輸錄速度并不落后于任何一種拼音文字,弘揚漢字文化,至少有利于在漢字文化圈加速現代化的進程。

  有通曉多種文字的專家作過這樣的比較:漢字自產生以來,共創造了50000多個字;現在大部分都“死”去了,不再被使用了。日常交往中的常用字僅1500左右,人們只要掌握4000~6000字就足以應付一切了。而英文的單詞有五六十萬個,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年還有1000個左右的新詞被創造出來,也就是說即使是大學問家,每年都還需要再學1000個新詞。但是,漢字由于具有特別的造詞能力,僅僅依靠熟識字的重新組合,就可以了解掌握時代變化帶來的任何新事物了,并不需要不斷地重新學認新字。這種不需要“后續投入”的文字,給人們省下多少時間和精力!這就是漢字的魅力和現代價值,它理所當然值得大力弘揚。

  漢字文化必將成為世界上一道靚麗的文化景觀!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省政府門戶網站(2009-01-2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