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駐馬店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駐馬店

“孔子厄于陳蔡”之后

2014/3/11 14:57:15 點擊數: 【字體:

    在所有關于孔子的記載中,最吸引人想象力的,莫過于其“厄于陳、蔡之間”的故事。其實,它既不體現孔子建功立業的才能,也沒陳述儒家深遠高明的義理。相反,只是陷于困境的夫子,在對發牢騷的門徒進行寬慰而已。《論語》提供原始故事情節是:“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1]記載簡略,只有三十三字,但要素齊全:背景,在陳絕糧,時間地點及生存狀態全有;人物,孔子與子路,子路還帶著“慍”,正在鬧情緒;內容,一則對話,只有兩句,但意思完整;主題,君子如何面對人生的困境。子路的疑問間接表達對陷入這一局面的埋怨,孔子則答之以對待任何困境應有的態度:“君子固窮”。無論素材看來有多大的潛力,事件的記錄者一定萬萬不會想到,它會在后世引起人們那么豐富的聯想。從戰國的《莊子》到被認為是三國時期偽托的《孔子家語》,這個故事至少傳有九個不同的版本。實際上,故事不是發生在“厄于陳蔡”之間,而是創作于“厄于陳蔡”之后。不同時代不同家派的學者,均踴躍參與這個故事系列的創作。

    本文的焦點不是《論語》的記載,而在后世的傳說。它基于對這些好奇者動機與熱情的好奇。為了方便,我們把故事分成三組來討論。第一組,是《莊子》書中的三則寓言;第二組,由三個體現儒家立場的傳說組成;第三組,系三種貌似無足夠輕重的傳聞。這種討論,將置入思想史的背景中。它會從一個側面顯示,關于孔子故事的創作或傳播,就是中國文化中圣賢人格的塑造過程。

    一、《莊子》的想象

    孔子是《莊子》一書的重要角色。《莊子》中的孔子,故事有四十六則,出現于全書內外雜篇。[2]而莊子本人的故事,則只有二十六則。雖然,《莊子》一書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作者也可能生活于不同時代,但從故事在全書分布之均勻,可見其作者們均致力于孔子形象的塑造。其中,孔子“再逐于魯,削跡于衛,伐樹于宋,圍于陳、蔡”的經歷,便是《莊》書一再渲染的內容。而“在陳絕糧”事件,便發生在“圍于陳、蔡”的過程。以此為題的故事,書中一共有三個。由于每個故事都可能獨立閱讀,我們按它與《論語》關聯深淺的程度,依次進行討論。

    第一個故事: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顏色甚憊,而弦歌于室。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于魯,削跡于衛,伐樹于宋,窮于商周,圍于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顏回無以應,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嘆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忔然執干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于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娛于穎陽,而共伯得乎丘首。(《讓王》)

    與原作比,《讓王》的這個版本并不離譜。背景同樣,把“在陳絕糧”具體化為“七日不火食”。主角仍是孔子與子路,只增添顏回、子貢兩配角。內容仍是對話,但多一點音樂舞蹈裝飾。主題也是如何面對人生困境。“君子固窮”的內容則被擴充了:“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最后再以旁白的形式,來個“窮亦樂,通亦樂”的概括。平心而論,作者對原作精神把握很準。《論語》本就有孔子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夫子自道。《莊子》其它篇章,也多次讓孔子與顏回切磋修養之道,象《大宗師》談“心齋”,《人間世》中論“坐忘”。又如,《讓王》中“回不愿仕”,就是因為“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讓王》故事中顏回、子路、子貢三子,只有顏回對此無怨言,這也是保持其人格同《論語》中的一致性。此外,子路之單純,子貢之識趣,也活龍活現。同時,這窮通不改其樂,不以世俗是非為是非的態度,也很道家化。看來儒道兩家精神的某些層次上,也可有共同分享的東西。[3]“故內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孔子形象非常高大。

   第二個故事就不一樣了: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左據槁木,右擊槁枝,而歌焱氏之風,有其具而無其數,有其聲而無宮角。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于人之心。顏回端拱還目而窺之。仲尼恐其廣己而造大也,愛己而造哀也,曰:“回,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誰乎!”回曰:“敢問無受天損易。”仲尼曰:“饑渴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為人臣者,不敢去之。執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何謂無受人益難?”仲尼曰:“始用四達,爵祿并至而不窮。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有在外者也。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鳥莫知于鷾鴯,目之所不宜處不給視,雖落其實,棄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襲諸人間。社稷存焉爾!”“何謂無始而非卒?”仲尼曰:“化其萬物而不知其禪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何謂人與天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體逝而終矣!”(《山木》)

    背景雖然同是“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內容也同是對話,但人物與主題均變了。與孔子對話者,由子路換為顏回。孔門高第中,子路以義勇著稱,但率直不善言。顏回則被孔子贊為“不違”,“如愚”。其實“回也不愚”,大智若愚的樣子,深得夫子之心。所以,孔顏對話,比孔子對子路來說,水平自是不同。“無受天損易”是順自然,“無受人益難,是因人實外在于自然。細讀孔子對”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的解釋,歸結到最后,”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這同《莊子·秋水》中”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天地》中”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謂之入于天“是相通的,明明白白是道家自然主義的發揮。借孔子之口,說莊子之話,其作用在于,讓孔子在生活的極端狀態中,表達這種自然達觀的態度,最有影響力。孔子成了《莊子》的代言人。

    真正離譜的是第三個故事:

    孔子圍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幾死乎?”曰:“然。”“子惡死乎?”曰:“然。”任曰:“予嘗言不死之道。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其為鳥也,翀翀,而似無能;引援而飛,迫脅而棲;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后;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眾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處;純純常常,乃比于狂;削跡捐勢,不為功名。是故無責于人,人亦無責焉。至人不聞,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辭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澤,衣裘褐,食杼栗,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鳥獸不惡,而況人乎!(《山木》)

    也是“孔子圍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的背景,但也不是孔子以老師的身份與弟子對話。而是一個來無蹤去無影的“大公任”,在孔子極困頓的情況下“言不死之道”,實際是勸其放棄功名意識,隱世埋名避禍。結果,承認“惡死”的孔子,聽信其言,“辭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澤,衣裘褐,食杼栗,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真的當隱士去了。孔子一生亦師亦仕,就其從政的經歷而言,的確充滿挫折與失敗。老人家甚至也有“有道則現,無道則隱”或“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但總體上無改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氣慨。《論語·微子》的確記有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一類隱者。他們主張避人不如避世,與孔子遇而不晤。而孔子的態度則是:“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山木》中這則故事的編者,公然在自己的想象中,把孔子的立場倒過來。實質上是站對儒家的對立面,延續《論語》中孔子與隱者的辯論。大公任式的人物,《莊子》中有一大串,如《德充符》中的兀者王駘,《漁父》中的漁父,都是對孔子作道家思想啟蒙的教師。《莊子》讓孔子嘆服向往的高人逸士還有不少,但出埸最多者莫過于老聃。孔子與老聃面晤,向其請教有8次之多。[4]其基本套路是,對孔子的仁義觀念屢加批駁,然后老聃進而對孔子面授道之機宜。

    《莊子》中的這三個故事,涉及孔子的人格、世界觀、政治選擇等不同主題,作者未必是同一個人,對孔子曲解的程度也差別很大,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孔子塑造成正面人物。這是對孔子人格資源的一種運用。《莊子》對孔子的承受與不滿,均與道德理想與關。孔子的道德觀念,可以分兩個層次。一是個人修養,一是社會理想。道家拒絕儒家以禮為中心的仁義觀念,矛頭指向是后者。至于個人人格方面,不僅不攻擊,還要加以利用。讓一個受人尊敬,飽學、謙虛、有愛心,而又勇于改錯的孔子,來宣稱他要放棄原本所立志踐行的社會理想,比之對其進行赤裸裸的攻擊,應該是高明得多。個人修養有關的道德是日常生活道德,對日常道德的把握,不靠復雜的道理,而是憑對善的直覺。這種能力植根于人性的深處。道家大概缺少這種資源,老子本人沒有授徒行教,事跡飄渺,形象太虛。這迫使《莊子》的作者們要挖空心思,改畫孔子的形象。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山大學學報(2008-09-27)
0
著名人物 孔子

孔子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