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許由巢父”故事銅鏡談起
2013/5/31 18:13:3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曾有幸見過一面宋金時期的“許由巢父”故事銅鏡。整面銅鏡為圓形,高沿,背面中央位置有一突起提鈕。鏡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讓人愛不釋手。在高山垂柳的小溪旁,許由欲掬水洗耳,他的朋友巢父牽牛犢在下游欲飲之。銅鏡古樸典雅,制作精良,緊緊抓住了許由洗耳、巢父牽牛張嘴問話這一精彩瞬間,把許由“拒受堯禪”的傳說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了世人眼前。
上古時,先民們多以水照面,即用盆盛清水觀水面的照影梳妝打扮。那時,人們為了整理自己的蓬頭垢面,經常面對一盆水,或者站在平靜的河邊、水邊整理一番。所以,古籍上把這種“照鏡子”,叫“鑒于水”,并將專為照面盛水的盆稱作“鑒”。
我國青銅鏡起源很早,傳說軒轅氏部落首領黃帝,就曾做過神鏡寶鏡,饒州現存有黃帝制鏡時留下的“軒轅磨鏡石”。《軒轅內傳》記載:“帝會王母,鑄鏡十二,隨用而用。”《述異》中也提到:“饒州舊傳軒轅氏鑄鏡于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不過,真正的青銅鏡,遠在4000多年前的上古就已經出現了。銅鏡在各朝各代均有制作。秦漢以后,銅鏡制造水平已聞名中外。直到水銀鏡出現,才逐漸廢棄。
銅鏡既是梳妝、整容的用具,又是造型優美的工藝品。銅鏡之所以被人們喜愛,因它不但光面能照出影像,而且背面的紋飾更具有藝術感染力。今人鑒賞古時銅鏡,主要看它們的制作工藝和裝飾紋飾。而古代銅鏡上的紋飾寓意與配置,至今仍有許多難解之謎,如戰國山字紋鏡、漢代的規矩紋鏡和唐代的海獸葡萄鏡等。
“許由巢父”故事銅鏡背面的紋飾描述的是許由“拒受堯禪”的故事。相傳上古高士許由,字武仲,陽城槐里人,寓居箕山潁水(今河北省行唐縣)一帶,靠農耕而食。堯在禪讓帝位于舜之前,遍訪圣賢,想將天下讓給比自己更有智能的人來治理。他尋訪到許由,認為他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和德行,想把天下讓給他,可是許由不接受。唐堯又想召許由為“九州長”來輔佐朝政,許由竟然覺得這句話很污濁,跑到小溪邊洗起耳朵來。許由正洗耳朵,恰遇巢父牽著黃犢前來飲水。巢父得知許由洗耳的原由后,說:“這個都是你自己不好,你果然誠心避世,何不深藏起來呢?現在你的兩耳已經污濁了,洗過的水也是污濁的,我這只潔凈的牛犢,不來飲你污濁的水。”說完,把牛犢牽到上游去飲水了……
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有關許由的記載,雖非汗牛充棟,卻也蔚為大觀。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載:“許由,字武仲,陽城槐里人也。為人據義履方,邪席不坐,邪不食”,“堯讓天下于許由……(不愛而逃去)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許由歿,葬箕山之巔,……堯因就其墓,號曰箕山公神,以配祀五岳,世世奉祀,至今不絕也”。《莊子·逍遙游》里記載了許由“拒受堯禪”時的一番對話。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我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即己治也,而我猶代子,我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我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在繁浩的史籍中,關于許由的記述,難免有零散支離、錯亂抵牾之處。然而,許由拒受堯禪、避而不仕、躬耕自食、怡然自樂的高潔形象,始終屹立于高士之林,為世人所仰慕,至今不衰,以致被后人奉為隱士的鼻祖。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稱贊說:“許由善卷,重義輕利行顯明。”
現在,一些學者對“堯舜禪讓”提出了另一種不同說法——“畏勞說”。他們認為,“堯舜禪讓”沒有那么嚴肅和神圣,只不過是人們不想承擔這份辛苦的職務罷了。先不說這種說法有無考證,身為天下領袖的唐堯辛勞貧苦,確實是有史為證的。韓非認為,堯在位時,吃、住都很簡陋,絲毫沒有因為自己是帝王而過著奢侈的生活。他住的屋頂的茅草不整齊,房子的椽梁不雕飾,吃的是粗糧,咽的是野菜,冬天裹獸皮,夏天披葛布。禹在位之時,也沒有因為自己是帝王而高高在上。相反,他經常親自背著犁耙和版筑參加勞動,由于辛勞,大腿上沒有成塊的肌肉,小腿上沒有汗毛。那些學者們據此認為,上古時的“堯舜禪讓”,只不過是少了一份微薄的俸養,卻能遠離奴隸般的辛苦。因為沒有人愿意自己辛苦一生,到頭來還要把這份辛苦留給自己的子孫后代。
乍看起來,他們分析得不無道理。然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我們沒有生活在當時的環境中,又怎么能夠真正去設身處地地站在他們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呢?或許,我們是不應該用現在這種極其現實的思維和標尺,去想象,去衡量上古時期那種原始、質樸的社會民風。姑且不去辯解這種說法的正確與否吧,我也不屑去爭辯。
隨著當今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物質的享受,精神追求卻不斷退步。人人張口利益,閉口金錢,把曾經很純潔的親情、友情、愛情都建立在了金錢利益之上,人與人的交往也是限于有所求之中。一個人即使人品很壞,只要你有錢有地位,也會有千百個崇拜者在你跟前阿諛奉承;但是如果你沒錢沒地位,人再怎么好也是枉然。
近年來,被捉的“公仆”越來越多,“來源不明的巨額財產”數目也越來越大。新華社2004年8月份的消息說:“2004年上半年全國檢察機關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案中,百萬元以上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等大案713件,同比上升6.9%,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1690人。”一個小小的“縣太爺”,居然坐著幾十萬一輛的車子,住著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豪華房子和別墅,拿著納稅人的錢,未曾想為人民謀利益,卻先學會了享受!如今,在互聯上隨意搜索一下“貪污受賄”主題,就能找到976000余個相關的網頁。看看那些貪污犯們,幾千萬乃至上億的貪污數額,令世人瞠目結舌!一些人為了當官是不擇手段,煞費心機……有專家為此提出了“嚴格各種程序,嘗試高薪養廉”的建議。
最近,常聽到人們說到“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對照上古許由那個時代,讓人不得不懷疑如今這種高官厚祿的“官本位”內容和實質,不得不對“高薪養廉”的可行性提出疑問。現在,離高潔的圣人時代已經十分遙遠了。我們的耳朵久聞虛浮之語,奢靡之音,在滾滾紅塵中無可奈何地填滿了聲音的灰塵,蛛網遍結。杜甫曾在《奉贈韋丞丈二十二韻》中說:“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如今“河水”已被污染,我們又該去哪里找“清水”洗耳?
古人云:“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感慨之余,搞個換位思考,站在咱老百姓的角度想想吧!什么時候,有人像許由那樣“怕”當官了,那么,這些官位才真正是國家所要社會所需的實實在在的崗位。同時,得有許多像堯、舜、禹時代那樣的“官”,知難而上,克盡職守,無私奉獻,那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啊!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許由圣跡探訪與研究》2011-02-22 作者:西河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