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至11日,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劉姓委員會第五屆代表大會在鄭州隆重召開。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黨委書記、會長林憲齋,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家譜委員會會長魏懷習,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茹姓委員會會長茹炳勤,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任姓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任華,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楊姓委員會執行會長楊兵,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白勝源、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賀姓委員會秘書長兼支部書記賀勇;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劉姓委員會第四屆黨支部書記劉百根,劉姓委員會顧問劉家斌,劉姓委員會第四屆第一常務副會長劉圣禮,劉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劉海龍,劉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劉德伍,劉姓委員會執行會長劉永杰,劉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劉忠信,劉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劉書章,劉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劉德凱,劉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劉薇,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劉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劉春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邱姓委員會秘書長兼支部書記邱波、熊姓委員會會長熊國清、楊姓委員會會長楊寶清、祝姓委員會會長祝曉琳、魯姓委員會會長魯占盈、馬姓委員會秘書長馬慶華、段姓委員會執行秘書長段建松、謝姓委員會秘書長謝憲笙、黃姓委員會秘書長黃奎、楊姓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凡、印象河南網管理中心主任、總編輯曲寧等領導、嘉賓二百余人參加。
大會在莊嚴的國歌聲中隆重開幕。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茹姓委員會會長茹炳勤宣讀劉姓委員會支部委員會成立批復文件及黨支部成員名單,并頒發證書。隨后,又向大會宣讀了會長、第一常務副會長、執行會長、秘書長候選人名單,大會表決鼓掌通過。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茹姓委員會會長茹炳勤向劉姓委員會第五屆會長劉海龍頒發證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家譜委員會會長魏懷習宣讀監事會名單,并頒發證書。
會上,劉姓委員會第四屆第一常務副會長劉圣禮作工作報告。他講到,我們始終不忘宗旨,堅持把姓氏文化研究作為劉姓委員會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第四屆理事會,主要抓了以下幾項工作:一是考察調研 ,廣泛收集資料。2024年,主要負責同志先后到各地市參觀考察,廣泛收集與劉姓文化有關的各種資料。劉增智會長帶病參觀考察了偃師的劉國古城、考證了劉累偃師出生地的傳說。這些參觀考察,開闊 了 眼界,收集了資料,為開展劉姓文化研究打下了 良好的基礎。二是堅持不懈,持續推動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2024年我們陸續推動《河南姓氏志·劉姓卷》的編纂工作,督促各市收集資料,盡快拿出稿子。商丘市工作扎實有序,已基本摸清劉姓基本狀況。三是尋根聯誼,把根親文化作為橋梁和紐帶,打造一個既有高度又有溫情的劉姓大家庭。
劉圣禮講到,希望第五屆劉姓委員會要在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的領導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各項工作,精誠團結,上下同心 ,為劉姓文化事業發展增光添彩,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新當選的劉姓委員會第五屆會長劉海龍作就職報告。他講到,在這充滿希望與活力的時刻,各位齊聚一堂,共同見證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劉姓委員會發展歷程中的重要節點——第五屆(會員)劉姓代表大會。承蒙各位代表的信任與厚愛,選舉我擔任會長,我深感榮幸,也深知責任重大,在此,我謹向支持我的各位領導、各位代表表示最誠摯的感謝!今天,省劉姓委員會如何發展的接力棒交到了我和新一屆理事會手中。我深知,這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我愿以滿腔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心,與新一屆班子攜手共進,為更好的傳承劉姓優秀文化做出貢獻。
劉海龍向大會作新一屆省劉姓委員會的工作思路和總體要求報告:
一、講政治,把穩航向。新一屆省劉姓委員會要從思想上、行動上始終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助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目標,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體悟“兩個結合”,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涵,守正創新,行穩致遠。
堅定服從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的領導,在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的直接領導下,嚴格依照法律法規和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章程開展工作,按時繳納會費,不折不扣完成省姓氏文化研究會下達、布置的各項工作任務。
二、做好“根親”文化,助力地方經濟發展。“根親”文化是以血源、地源、族源為紐帶,通過追塑共同的祖先,傳承家族歷史,維系宗族情感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它強調“根”的歸屬感和“親”的情感聯結,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家族觀念,鄉土情結和民族認同感的重要體現。
(一)打造以河南為核心的“根親”文化中心。河南是劉姓重要發源地之一,劉累遷徙居住魯山(《左傳》《史記》記載),魯山今有劉累墓、劉累祠等。河南是漢高祖劉邦的祖源,劉邦家族據《漢書》記載,可追溯至劉累。而西漢建立后劉姓為國姓,河南是核心地帶,是劉姓重要繁衍區域。漢代劉姓宗室根基在河南,西漢、東漢時期劉姓皇族分封于河南多地,如洛陽、南陽(劉秀故里)、開封(陳留)等形成了龐大的劉姓宗族網絡。
(二)如何打造以河南為核心的劉姓“根親”文化中心。一是加強劉累文化挖掘,與市、縣有陵苑、宗祠的地方合作,搞好祭祀、研討。二是重視洛陽劉國遺址,用文化復原西周時期劉國歷史,增強劉氏宗族認同感。三是依托南陽漢光武帝故里,發展漢文化各種體驗。四是舉辦全球性劉姓尋根活動,定期祭祀、尋根、研學等世界劉氏宗親大會和漢文化體驗,力爭在河南搞好永久性會址。建立志愿者“根親”文化研究中心,考查劉姓源流。努力推出《河南劉姓志》,《劉姓淵源》等書籍。五是推動文旅觸合,以鄭州為中心,開展劉姓根親文化之旅,例如洛陽一南陽一平頂山一開封游等,打造全球劉姓家園旅游和尋根圣地。
(三)組織劉姓祖譜、家譜的編輯工作。成立省劉姓委員會劉姓祖譜編委會,借助河南博物館和劉姓家譜館資源,查閱正史與地方志,結合《史記》《漢書》《新唐書》等梳理劉姓在我省的源流,(如劉累、劉康公、漢代宗室,《河南通志》《洛陽縣志》《魯山縣志》)通過有關劉姓組織、劉姓文化征集,明確劉姓主干系(劉累、劉邦、劉秀)與地方支系,建立《河南劉姓祖譜數據庫》或《河南根親網》支持線上查查詢、更新世系,利用AI與大數據,將不完善的祖譜、古家譜掃描轉為可編輯的文書,智能對比,自動關聯不同支系的共同祖先。總之要以歷史為根,科技為翼,宗親為脈,文化為魂,讓祖譜、家譜成為活文化,真正實現全球以河南為核心的劉姓“根親”文化中心。
我們要利用自身優勢,在省政府制定的文旅文創融合戰略中充分發揮省劉姓委員會作用。在叫響“根親”文化同時,做好“根親游”這篇文章,助力旅游強省建設。要主動與外交流、學人之長,補己之短,力求在原有基礎上有新進步、新發展。加強與國內外劉姓組織和文化研究者交流,邀請他們來河南尋根問祖。增強對祖國的認同感,為祖國統一、民族復興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三、講團結,共謀發展。統籌謀劃《劉姓志》和《劉姓淵源》的編纂出版工作。創作劉姓文化產品作品,講好劉姓文化故事,繁榮劉姓文化產業。為劉家企業牽線搭橋,幫助劉家企業之間建立信息互通,借助“根親”文化平臺宣傳營銷劉家企業產品,辦理劉家企業展會等,為全省劉家企業發展盡心盡力。
四、完善各項制度,明確各部門職責。要嚴格執行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章程。章程是組織內部的核心規范性文件,是社會組織的憲法,是依法自制的基石,對內規范管理,對外彰顯合法性,確立運行規則,界定成員之間的權力、義務和紀律約束。只有嚴格執行章程和各項規章制度,省劉姓委員會才能健康發展。
五、強化自身建設,恪守廉潔自律。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樹正標桿,以德服人,不搞特殊,凡重大事項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大家意見,堅持集體研究,堅持少數服從多數。加強學習,不斷提升綜合素質,任勞任怨,完成理事會制定的各項工作任務。牢記依法依規辦會宗旨,堅守底線、不越紅線,不利用職權謀取私利,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凝心聚力,把劉姓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六、誠信做人,坦誠做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做人不一定風風光光,但一定得堂堂正正,處事不一定盡善盡美,但一定得問心無愧。我將一如既往謹記誠信是做人做事的立足之本,要以自己的言行取信于全體代表(會員),取信于河南劉姓,取信于海內外宗親,只有取得社會各界的信任和認可,省劉姓委員會才能行穩致遠。
七、講宗旨,突出服務。熱情接待國內外宗親,講好“根在中原·老家河南”的故事,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做到,讓每一位到河南尋根問祖的宗親都能感受到“老家河南”的溫馨情懷和天下劉姓一家親的深情厚意。
八、講開放,共創未來。河南是劉姓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境內劉姓文化遺址數不勝數,劉累、劉邦、劉秀、劉備等劉姓歷史帝王和歷史名人的足跡到處可尋,平頂山昭平湖畔的中華劉姓始祖苑、偃師劉姓始祖劉累出生地、十三朝古都洛陽、孟津劉秀陵、南陽劉秀出生地、“昆陽大捷”古戰場遺存遺跡等,這不僅是我們河南,而且是全國、全球劉姓的寶貴文化資源。今后,河南劉姓委員會應以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更加開拓的胸懷來謀劃這些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探討制定海內外宗親共同參與權和有效的合作機制,讓海內外宗親充分認識到,河南境內的劉漢文化資源,都與每一位有志向的劉姓家人息息相關。
要積極與其他姓氏社團組織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和做法,提升省劉姓委員會辦會水平、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展現劉姓家人的社會責任和擔當精神,為劉姓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要集全體代表(會員)之智,聚河南劉姓之力,把更多宗親的心氣聚集起來、潛能激發出來,才能使省劉姓委員會產生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使省劉姓委員會朝氣蓬勃,才能推動劉姓文化研究工作再上新臺階。
劉海龍最后講到,“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我將倍加珍惜這次機遇,切實扛起責任與擔當,堅信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的直接領導下,在各位領導及各位代表的關心支持下,我決不辜負大家對我的信任和重托,力爭在劉姓文化研究方面給全體代表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會場上,與會代表對劉海龍會長的報告報以熱烈的掌聲。
新任會長劉海龍向第五屆第一常務副會長、執行會長、秘書長頒發證書。
會上,楊姓委員會、祝姓委員會、賀姓委員會、段姓委員會、熊姓委員會、邱姓委員會、謝姓委員會、魯姓委員會等兄弟姓氏委員會代表向劉姓委員會贈送書法、錦旗、瓷器等禮品,表示祝賀。
楊姓委員會會長楊寶清上臺發言祝賀,希望各姓氏委員會之間進一步加強交流互鑒,深化學習合作,取長補短,為姓氏文化研究匯聚起磅礴力量。
祝姓委員會會長祝曉琳上臺發言,祝賀劉姓委員會第五屆代表大會成功舉辦。
會上,來自各地的劉姓代表先后上臺發言。
來自商丘的代表劉玉杰發言。他在發言中提出三點建議:一是系統梳理散存于河南的劉氏歷史遺存、家風家訓,深入挖掘其內涵,著力打造具有鮮明中原特色的劉氏文化品牌。二是推動學術聯動,聯合高校、社科研究機構開展專題研究,深入挖掘劉氏文化中時代價值。三是促進青年參與,激發傳承熱情,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活動,增強年輕一代對家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覺傳承的責任感。
來自信陽的代表劉建義發言。他在發言中講到,深化姓氏文化研究,希望劉姓委員會在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的領導下,精誠團結、凝心聚力,奮力開創劉姓文化事業發展新局面,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新的力量。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姓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任華致辭。他講到,仲夏時節,中原大地,生機盎然。劉姓族人代表相聚一堂,舉行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劉姓委員會第五屆代表大會。首先,我謹代表省姓氏文化研究會,以及 130 多個兄弟姓氏委員會和二級團體單位,向劉姓委員會第五屆代表大會的舉行表示熱烈的祝賀!
任華在致辭中說,總書記指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上個月總書記在我省考察,強調著力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五天前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強調要深刻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把牢政治方向,堅定文化自信,賡續歷史文脈,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姓氏文化有著十分深厚的歷史積淀、廣博的思想內涵,其獨特的價值觀念和思想精髓,是我們生存、發展壯大的根基,是傳承文明的紐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快姓氏文化建設,對于推動經濟發展,引領社會風尚、啟迪人民群眾,增強族人競爭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任華講到,劉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劉姓族人勤勞智慧、人才薈萃,劉姓文化輝映時空、影響深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追溯歷史,劉姓人物功績卓著,歷經淪海桑田,自強不息,艱辛創業,不斷發展壯大,誕生了無數可圈可點的杰出人物,在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上書寫了光輝壯麗篇章,為家族爭榮。放眼四海,劉姓后裔繁衍生息于世界各地,能人志士輩出,事業有成,為族人增輝,為國家爭光。比如咱們省委書記等等。相信劉姓委員會新一屆委員會,一定會使劉姓族人心手相連,廣泛凝聚族人共識,傳播族人聲音,講好族人故事,朝著增進族人團結,推進合作交流方向,不斷匯聚族人智慧力量,形成族人事業發展正能量,在新時代大潮中躬身入局、實干擔當、勇毅前行,發揮大作為、展現新風采,演繹出更加精彩的“劉姓故事”,共創族人事業發展的美好未來!
中華民族是由一個個姓氏血緣家族組成的,我們每個姓氏通過對自己共同祖先的信仰而凝聚在一起,又因為我們同是炎黃子孫,各個姓氏家族又可以凝聚在一起,我們的民族就更加團結,更加有希望,我們的國家就更加強大、更有力量。黨中央在領導黨和人民推進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文化傳承發展呈現出新的氣象、開創了新的局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能力。姓氏文化即是一種精神力量,也是一種巨大的物質力量,已經深深的熔鑄在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姓氏文化發展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和傳承。新時代新思想新機遇為姓氏文化研究發展搭建了廣闊歷史舞臺,帶來勃勃生機。我們應把握新趨勢新變化順勢而為,用實際行動踐行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使命,推動姓氏文化研究事業創造新的輝煌!
任華講到,“心合意同,謀無不成。”在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的領導下,讓我們攜起手來、互通信息、分享資源、交流經驗,動員全省姓氏研究力量,聚焦“兩高四著力”,深入挖掘豐厚姓氏文化資源,系統梳理姓氏文化歷史淵源、發展脈絡、時代影響,統籌把握姓氏文化所昭示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認真研究姓氏文化獨特創造,全面提升姓氏文化價值理念,充分闡明姓氏文化深厚底蘊,大力聚焦姓氏文化精神標識,合理推演姓氏文化內在機制和演進路徑,積極尋找與新時代的結合點,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不斷匯聚姓氏文化研究改革發展的正能量,加快推推動姓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實際行動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光輝篇章!
致辭完畢,任華向劉姓委員會贈送書法作品表示祝賀。隨后,又向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黨委書記、會長林憲齋贈送“研究姓氏文化 傳承中華文明”書法作品表達敬意。
大會最后,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黨委書記、會長林憲齋作總結講話。他講到,歲稔年豐,瓜果飄香,在這碩果累累的豐收時節,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劉姓委員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在這里隆重召開了,我謹代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并以我個人的名義,向大會表示熱烈祝賀!
劉姓是中華大姓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從堯帝后裔劉累在河南扎根,到西漢、東漢開創者劉邦、劉秀以中原為基統一天下,再到當代劉姓委員會的文化實踐,劉姓的發展史始終與中原文明、河南地域緊密交織。這種“根在中原”的文化認同,不僅是一個家族的記憶,更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文脈相通的生動寫照。
一、根脈所系:河南是劉姓起源的核心地域、始祖文化的原點。劉姓始祖劉累為帝堯后裔,因在夏朝孔甲時期馴養龍而被賜姓“御龍氏”,后遷居魯縣(今河南魯山),其家族在此繁衍生息,成為劉姓最早的脈絡分支。如今,劉累公長眠于魯山縣昭平湖畔,這里已成為全球劉氏宗親尋根問祖的核心圣地,每年吸引大量宗親前來祭祖,形成了獨特的“根親文化”現象
二、歷史輝煌:帝王之姓的千年傳承、劉姓王朝文化影響深遠。劉姓是中國歷史上稱帝稱王者最多的姓氏之一,共有66位帝王,歷時650余年。其中影響最深遠的當屬劉邦建立的漢朝。漢朝疆域遼闊、文化昌明,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漢族”的名稱來源,漢語、漢字、漢文化等概念沿用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符號。
劉邦在今河南永城芒碭山斬蛇起義,這里成為漢興之地。劉秀在河南社旗揭竿而起,最后建立東漢,定都洛陽。均與中原地區緊密相連,進一步強化了河南作為劉姓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劉邦創建西漢,劉秀創建東漢,劉備創建蜀漢,劉淵創建漢趙,劉知遠創建后漢,劉䶮(yan)創建南漢、劉崇創建北漢,均以“漢”為國號,延續了劉姓王朝的文化基因。
劉姓歷史上名人輩出,在政治、思想、軍事、文學等領域涌現出無數杰出人物。文化名人:唐代文學家劉禹錫,著有《陋室銘》《烏衣巷》;明代開國功臣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革命先驅劉少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主席;劉伯承是十大元帥之一;劉華清是中國現代海軍建設重要領導人,等等,彰顯了劉姓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擔當與貢獻。
三、當代傳承:秉持文化初心、賡續文脈再出發。劉姓在當代前100大姓中排名第四,全國人口約7300萬,廣泛分布于海內外。其家族文化中的“忠義、進取、包容”等精神,通過根親文化活動得到不斷傳播傳承,成為連接民族情感、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紐帶。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劉姓委員會成立于2005年,是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最早成立的分支機構之一。二十年來,在廣大劉姓宗親的共同努力下,在各兄弟姓氏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的工作部署,積極開展劉姓文化研究、宗親聯誼、譜牒編纂、扶危濟困、獎學助學等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上一屆班子在劉增智會長帶領下,團結一致,勇于探索,積極創新,為劉姓文化的進一步傳承發展打下了基礎、做出了貢獻。
這次大會是劉姓委員會發展歷程中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上屆領導班子所作的工作報告,全面總結了劉姓委員會過去五年的工作成績和經驗,客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明確了今后的工作目標和任務。經過會員代表的共同努力,會議選舉產生了劉委員會新一屆領導班子,為劉姓委員會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在此,我代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對大會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新當選的劉姓員會領導班子成員表示熱烈的祝賀!
林憲齋講到,同志們,新時代賦予我們新使命,新征程呼喚我們新作為。希望新一屆劉姓委員會領導班子,以這次換屆為新的起點,團結帶領廣大劉姓宗親,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動劉姓文化研究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下面,我提幾點希望和要求,與大家共勉。
一、提高政治站位,堅持正確方向。要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和弘揚劉姓文化中的優秀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劉姓力量
二、加強組織建設,提升服務能力。要加強劉姓委員會的組織建設,健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規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提高班子成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增強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要加強會員隊伍建設,積極發展新會員,不斷壯大會員隊伍。要加強與各兄弟姓氏委員會的聯系與合作,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共同推動劉姓文化事業的發展。要堅持以會員為中心,切實為會員辦實事、解難題,不斷提升會員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深入開展研究,傳承優秀文化。要堅持以學術研究為基礎,進一步做好文化研究工作,繼續辦好《劉氏春秋》雜志,編好《河南姓氏志·劉姓卷》,把劉氏文化瑰寶挖掘出來、展示出來,激勵劉氏族人發奮圖強,為賡續中華文脈做出貢獻。
深入挖掘劉姓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積極開展劉姓文化的研究和交流活動。充分利用專業人才和學術資源,提高劉姓文化研究的水平和質量。要注重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通過編寫族譜、舉辦文化展覽、開展文化活動等形式,廣泛傳播劉姓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劉姓文化,熱愛劉姓文化。要加強對劉姓歷史遺跡、文物古跡的保護和利用,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劉姓文化瑰寶。
四、強化責任擔當,推動創新發展。要深刻認識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勇于創新,敢于擔當,積極探索劉姓文化研究和發展的新路徑、新方法。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拓展劉姓文化研究和傳播的渠道和平臺。要加強對年輕一代劉姓宗親的培養和引導,激發他們對劉姓文化的認同和興趣,為劉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為劉姓文化事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要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樹立劉姓宗親的良好形象。
五、落實“三個注重”要求,促進社會和諧。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六、團結是事業的生命力,合作是發展的動力。以團結凝聚文化認同,以文化認同凝聚劉姓力量。這一要求不僅關乎劉姓宗族的內部發展,更關乎中原文化的傳承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家國同輝,唯有團結,方能讓劉姓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唯有合作,才能開創河南劉姓文化的輝煌未來。
這就要求我們劉姓委員會新一屆領導班子,要講究奉獻,體現擔當,不要因為自己的私心爭名奪利;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彰顯公心,不能拉幫結派搞小團體;要統籌兼顧、任人唯賢,不能任人唯親;要服從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的領導,按照學會章程規范有序的開展各項工作,不能我行我素,自行其是。
林憲齋最后講到,讓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一心,開拓進取,不斷開創劉文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祝愿劉姓委員會在劉海龍會長的領導下,精誠團結,砥礪奮進,求真務實,行穩致遠,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大會圓滿完成了各項既定議程,至此,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劉姓委員會第五屆代表大會圓滿結束。
在大會期間,代表們還參觀了中華家譜館,聆聽了關于姓氏源流、家風家訓的生動講解,沉浸式地感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根脈意識。
在大會期間,代表們紛紛上臺贈送書畫等禮品,表達對大會成功召開的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