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蒙冤 性格使然(上)
2014/12/3 9:57:2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抗金名將岳飛和兒子岳云、部將張憲慘遭朝廷殺害,時年岳飛三十九歲。
岳飛冤案,史學家已有定論,宋高宗是主謀,秦檜是幫兇,其他辦案人萬俟卨、羅汝檝等是爪牙,這一干人共同制造了千古冤獄。
有關岳飛的傳奇,戲劇、小說、評書、影視都有展現,岳飛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千百年來,人們對岳飛遭遇無不掬一捧同情之淚,然而我們還原岳飛所處南宋初年社會大趨勢,就會發現他的性格弱點,草根出身的抗金名將無法融入主流社會,更不可能影響最高統治者。悲劇就不可避免了。
永遠的靖康之恥
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北方的金國興兵大舉進攻宋朝,宋軍節節敗退,金國使臣要求大宋朝廷割地稱臣。宋徽宗又恨又怕,派人去金國求和沒有結果,干脆撂挑子不干了,讓兒子趙桓當皇帝,自己享清福去了。
趙桓就是宋欽宗。他接手這么個爛攤子,同樣焦頭爛額。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兵打到黃河北岸,緊逼大宋首都開封。宋欽宗怕得要命,太上皇宋徽宗一溜煙跑到南方躲起來了,宰相白時中、李邦彥勸皇帝趕緊逃跑,兵部侍郎李綱主張堅守抗敵,宋欽宗罷免白時中,讓李邦彥、張邦昌當宰相,派李綱主持軍務。宋軍暫時打退金兵,金國卻提出議和條件,要求宋朝割地賠款,并拿宰相、親王做人質。宋欽宗一律照辦,命令張邦昌和康王趙構去金營當人質,國庫沒有錢,皇帝大筆一揮,向老百姓借錢,集資給金國送去。李綱拗不過皇帝,暗中扣留割讓土地的詔書。宋欽宗氣壞了,罷了李綱的官,派使臣到金國投降。
開封城里的軍民十分憤怒,有數萬人聚集皇宮門前抗議,很快引發騷亂,多名宮廷內侍被打死。宋欽宗迫于壓力,恢復李綱官職,罷掉李邦彥,重新把割地詔書送到軍營,另拿一位親王當人質。這時四面八方馳援首都的宋軍都趕到了,盡管金國要求的條件沒有完全滿足,他們還是放了張邦昌和趙構,撤走軍隊。宋朝得以喘息,太上皇也回來了。
幾個月后,金兵再度大舉南下,渡過黃河,兵臨開封,宋欽宗委任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著手抵抗。沒幾天開封就被攻破,皇帝沒轍了,親自到金營求和。金國提出苛刻議和條件,他全部答應。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一月,宋欽宗再次到金營談求和事宜,金國提出更加苛刻的條件,太上皇宋徽宗、皇子、貴妃等都要到金營去,就這樣兩代皇帝都成了人質。金兵大肆燒殺搶劫搜刮,將當時世界的著名大都會東京開封洗劫一空。同年四月初,金兵押著徽、欽二帝以及宋朝后妃、皇子、宗室、貴戚等3000多人北返,被金國女真兵押走的還有東京城內的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數千人以及平民百姓男女不下10萬人。金兵還帶走了北宋朝廷的大量文籍輿圖以及寶器法物,北宋宣告滅亡。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恥”。
這年五月,康王趙構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就是宋高宗。歷史進入南宋時期。
宋高宗登基不久,就不斷遣使去金國,卑辭厚禮,一意求和。但金國兵力強盛,一心想吞滅大宋王朝,根本不肯承認南宋的重新立國。宋高宗乞和不成,為了自己的性命和皇冠,不得不破格提拔抗金將帥。一批原無資歷、默默無聞的年輕將領得以發揮自己的才能,成長為燦爛耀眼的將星。岳飛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南宋王朝軍功最為卓著的抗金英雄。
精忠報國沒有二心
岳飛(公元1103—1142),字鵬舉,出生于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程崗村)一個普通農戶家庭,適逢宋金戰爭接連不斷的亂世,他立志要收復被金兵占領的大片黃河以北的國土,迎請宋徽宗、宋欽宗“二圣”南歸,以雪“靖康之恥”。岳飛率領的軍隊紀律嚴明,“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被人們稱為“岳家軍”。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將趙氏江山又延續了一百多年,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以岳飛為代表的眾多將領艱苦卓絕的抗金活動,保護了江南的總體穩定,使得南宋初年出現中興的局面。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因此被人們稱為“南宋中興四大名將”。岳飛因為赫赫戰功被列為“四大名將”之首。
南宋初年,宋高宗對岳飛很倚重,本來他想通過議和換平安,可是金國不予理睬,連年挑起戰事,非要滅了南宋不可。宋高宗被迫抗戰。岳飛多次向宋高宗陳述恢復中原的志向,并說:“社稷長久之計,實在此舉。”最終得到宋高宗的支持:“有臣如此,顧復何憂。”又說:“中興之事,一以委卿。”應該說,岳飛幾次北伐取得的勝利,都和宋高宗的支持有很大關系。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九月,宋高宗欽賜“精忠岳飛”錦旗,以示最高獎勵。
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四月,飽受金人侮辱、折磨的宋徽宗死于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直到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春,消息才傳到南宋朝廷。
宋高宗十分悲痛,一時沖動,心中動了報仇雪恨的念頭。立即召見岳飛,表示要將全國大約七分之五的兵力授予岳飛一人指揮和節制,這在宋朝尚無此先例,岳飛頓時欣喜若狂。岳飛非常感激皇帝的恩遇,更渴望抗金大業早日功成。當時各路宋軍由好幾個大將分散指揮,不能協同配合作戰,這是一個嚴重的戰略弱點。宋高宗深知岳飛志在收復中原,?嘤诟髀奋婑R不配合,只有讓智勇兼備的岳飛負責統一指揮調度,才能彌補和克服宋軍的這種弱點。
岳飛摩拳擦掌,準備調動軍隊,大舉北伐?墒撬胃咦谧冐粤,岳飛一怒之下,憤慨辭職,不經皇帝批準,就擅自去廬山為亡母守孝。宋高宗非常震怒,儆誡岳飛“犯吾劍者,唯有劍耳!”
這就是岳飛冤案的最初伏筆。
南宋官場相當腐敗
岳飛精忠報國,一心想收復失地,但是他的言行很不受官場待見,秉持“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的主張,顯得他與眾多文臣武將格格不入。
宋代的最高統治者鑒于歷代竊國篡權的經驗教訓,公然要求“佐命功臣多積金錢,愿自娛樂以多置歌兒舞女,日飯食相對,以終天年”。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留下的傳統。
宋高宗自己貪圖享樂,也縱容功臣大將們貪財,用意在使功臣大將們腐化而喪失上進的志趣,這樣就不會危及皇權,以利于輕松駕馭。宋代官紳士大夫、文武大臣愛錢、斂財成風,這在南宋初年表現尤其顯著。秦檜便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秦檜在宋高宗在位期間,前后專權長達十九年,公開賣官鬻爵、敞開大門納賄,以至在秦檜臨死的時候,秦家“富敵于國”。秦檜養子秦熺,幾乎每天都要請人打造金銀酒器,或收羅古董字畫。在與金國達成和議之后,為收刮民脂民膏以奉敵國,宋高宗、秦檜下令各地官吏進行獻助。名義上是各地官吏以“羨余”獻助中央,實際上連宋高宗也知道,這些搜刮而得的財物除了供奉給金國,剩下的主要就成了秦檜的私有財產。
據南宋著名史學家李心傳所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秦檜家的府庫財富,超過了南宋朝廷的“左藏數倍”,當時凡是南宋宮廷所稀缺的物品,秦檜家都應有盡有;由于秦檜“貪墨無厭,喜贓吏,惡廉士”,在秦檜治理之下,南宋多是貪官污吏。
名列中興四大名將之一的張俊沒有什么戰功,卻以貪財和富有而聞名于世。他擁有良田一百多萬畝,每年收租米六十萬石以上,相當于南宋最富庶的紹興府全年財政收入的兩倍以上;通過巧取豪奪,張俊還占有了大批園苑、宅第,僅所收房租一項,每年就多達七萬三千貫錢。家里的銀子堆積如山,為了防止被偷,張俊命人將那些銀子鑄成千兩一個的大銀球,取名“沒奈何”,意思是小偷搬不走它們,全都拿它們沒辦法。有一次宋高宗到他家吃飯,張俊進奉上等酒食果子幾百種,進獻金器三千兩、珠子六萬九千多顆、瑪瑙碗三十件,還進獻各種精細玉器四十多件,綾羅緞綿一千匹以及一大批名貴古玩、書畫等。
宋高宗最袒護張俊,一再給張俊加官晉爵,甚至在張俊老病而死的時候,不僅親自去祭奠,還號慟大哭!
出身官宦世家的劉光世是皇帝的嫡系,養尊處優、膽小怕死,向來害怕金兵,作戰時又大多不敢親臨前線,而是坐守后方,以便必要時逃跑。他治軍不嚴,手下多是些驕兵悍將,打起仗來不行,欺侮百姓、騷擾地方卻很兇。劉光世貪財好利,以經營田產而致“金錢巨億”、“置歌兒舞女”,還霸占良田,與民爭利。劉光世在浙江青田霸占了大片良田,又在淮東一帶占據膏腴水田三萬畝。這樣的一個貪財好利的庸將懦夫卻能得到皇帝的青睞,宋高宗不僅對他一再遷就姑息,還不斷給他加官晉爵。名將韓世忠也未能免俗。韓世忠曾經議買新淦官田,宋高宗聞之大喜,下令把那一大塊良田免費賞賜給他。當時宋高宗懷疑諸將有野心,及知韓世忠也是一個求田問舍的人,所以加倍賞賜,不讓他心生異念。
貪財與好色是孿生的,劉光世妻妾成群,沉湎酒色,不恤國事;張俊妻妾很多,還經常到外面嫖妓。宋高宗寵臣王淵與張俊為搶奪一個周姓妓女而殺害宗室趙叔近,之后又將此妓女轉送韓世忠。韓世忠不僅納妾多人,還喜好調戲部將妻女,到部將家中宴會時,更常令部將的妻女出來侑酒。然而宋高宗認為這些功臣貪財好色是好事,不僅不加以禁止,還鼓勵他們公開貪污腐化。所以南宋官場上貪腐成風,官員們撒著歡搞錢、搞女人。
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
岳飛與眾多文臣武將迥然不同。
對當時官僚士大夫的愛錢貪錢之風,岳飛深感痛切。岳飛曾經提出“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命”的著名口號,希望能夠改變這一社會陋習。岳飛身居高位多年,俸祿高,戰功顯赫,得到的賞賜多,收入當然豐厚,但是卻一直堅持過簡樸的生活。宋高宗曾經打算在臨安府(今杭州)為岳飛營造宅第,岳飛引用漢朝霍去病的話力辭:“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
力主抗金的岳飛個性耿直倔強,不搞韜晦之計,不知明哲保身,甚至為了國事,常常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既得罪了以秦檜為代表的主和派,也遭到宋高宗的猜忌。
事實上,對武將的猜忌和防范,一直是趙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規。宋朝政治制度的一大特點,就是實行重文輕武、以文制武,使武將受制于文官。只要武將功大官高而權重,就會被宋朝統治者視為對皇權的巨大潛在威脅。南宋初年外敵入侵、戰亂不斷的特定歷史條件使武將權力增重,與宋朝以文制武的傳統國策發生了沖突。這個矛盾隨著抗金形勢的變化而升降。
宋金打了多年的仗,雙方國力發生很大變化,金國女真統治集團的內訌,金軍將士厭戰,士氣低落,軍力日弱。金國統治區內的各地漢人紛紛起兵反抗女真人的壓迫,加之來自北方蒙古的威脅,使兵老氣衰的金國無力繼續戰爭。南宋朝廷則一直是主戰派和主和派爭吵不休,關鍵是最高統治者宋高宗也無心再戰。在靖康之變中,宋高宗的妻子和兩個幼小的女兒以及親生母親和兄弟姐妹都被金軍擄掠而去,遭到凌辱蹂躪。但宋高宗并沒有感到很恥辱,也沒有因此而對金人恨之入骨,后來甚至一再奴顏婢膝地屈辱求和,祈求金國讓他當“太平皇帝”。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遼寧法制報(201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