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蒙冤 性格使然(下)
2014/12/3 10:17:2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盡管岳飛素以忠君愛國著稱,岳家軍將領、幕僚為宋高宗趙構在江南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卻仍不免成為宋朝抑武政策打壓的對象。美人金屋,絲毫不能打動岳飛,其志趣之高遠,可以想見。但是,一個不貪財、不好色而又志趣高遠的名將,卻越發使宋高宗感覺到難以駕馭。
自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到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金國主戰派執政,宋高宗乞和不成,被動抗戰,不得不破格提拔抗金將帥。岳飛戰功卓著,升遷最快,由一個草根出身的下級統制官,后來居上,成為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并列的統軍大帥。岳飛感激宋高宗的賞識和提拔,既不貪財,也不好色,一向廉潔奉公,一心只想著如何報效國家,收復失地,報答皇恩。而岳飛的才能和聲望又在他人之上。
有人感慨,在專制集權時代,岳飛只能埋怨自己生不逢時,沒有遇到像漢武帝、唐太宗那樣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帝王。
岳飛:在主和聲浪中堅決主戰
在宋金議和這場曠日持久的政治博弈中,宋高宗始終懷著熱望,又一次次遭遇金國高層拋過來的冰桶。不過從紹興七年開始,南宋和金國的關系發生微妙變化。
金國連年發動侵略大宋的戰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宋軍英勇抵抗,金軍連吃敗仗,金國高層動蕩不已。這正是爭取戰爭主動權的大好機會,宋高宗表示要將全國大約七分之五的兵力授予岳飛一人指揮和節制,大舉北伐,卻遭到朝中大臣張俊等人的阻攔,宋高宗很快就中途變卦,取消成命。馬上主和派成了主流,秦檜秉承皇帝的意思,積極斡旋,一時之間宋金之間大唱和談戲。
那一年的夏天到冬天,南宋朝廷圍繞和談、抗戰爭論不休,副宰相王庶和張俊、韓世忠、岳飛、李剛等人反對議和。秦檜大肆弄權,主戰派的宰相趙鼎被排擠出局,給皇帝上書請求殺秦檜等人以謝天下的胡銓貶到南方蠻荒之地,把王庶攆到地方做官。到了年底,金國使臣來南宋都城臨安,臨安軍民憤怒到了極點,禁軍將領楊沂中等人向秦檜匯報,說如果皇帝親自接受金國使臣帶來的詔書,軍民非鬧事不可,沒法彈壓。秦檜知道議和不得人心,就改為他代替皇帝接受詔書。
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宋金議和成功,宋對金稱臣。當年七月,金國發生政變,很快議和的短暫局面被破壞,金兵南下。宋高宗慌了手腳,又想起岳飛等人,于是南宋大規模抗金戰爭烽火再起。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是岳飛短暫的一生中最為輝煌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他在抗金戰爭中連獲大勝,威震敵國。大舉北伐還我河山的夙愿已經有了實現的可能。這一年也是他最為傷心的一年,因為在大捷之后,南宋朝廷反而強迫退兵,使得宋軍收復的土地又被金兵占領。
兩年戰爭,金國高層看到了宋軍的實力,金國都元帥完顏兀術(宗弼)一邊虛聲恫嚇,發兵進犯南宋淮西一帶,一邊放出允許和談的信息。宋高宗一心想和談,過偏安一隅的小日子,馬上同意。紹興十年秋,完顏兀術(宗弼)寫信給秦檜,提出了以殺岳飛作為和議的條件。秦檜自然是惟命是從。
然而,事情的關鍵則在于宋高宗本人對此講和條件持何種態度。
宋高宗:最不放心的就是岳飛
宋軍取得了空前的勝利,標志著金強宋弱的形勢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一點連向來畏敵如虎的宋高宗也看得清清楚楚。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初金兵再犯淮西時,宋高宗分析南宋的形勢,樂觀地說,以前金兵打到長江我們就很擔憂了,軍隊無奈退保江南,現在形勢不同了,韓世忠駐守淮東,劉锜駐守淮西,岳飛駐守上流,張俊從建康進兵,就是讓金兵打過長江,諒他們也不敢!
正因宋金對立的形勢發生了這樣的根本轉變,趙宋政權偏安江南已經有十足的把握,宋高宗不想再戰,維持現狀就很滿足了。秦檜得到金國的授意,建議皇帝削奪諸將兵權,為徹底實現議和局面創造條件。
宋高宗沒有雄才大略,卻沒有忘記趙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規,時刻猜忌和防范武將。宋朝政治制度的一大特點,就是實行重文輕武、以文制武,使武將受制于文官。只要武將功大官高而權重,就意味著對皇權構成威脅。對于像岳飛那樣德才兼備而又卓爾不群的杰出將帥,宋高宗趙構感到自己的能力和威望比不上他,而且對于能否駕馭控制他,也沒有信心。所以,在具有防范武將的傳統的宋朝,宋高宗趙構不僅在潛意識里畏懼岳飛,而且還將其視為皇權的潛在威脅。
最讓宋高宗惱火的是,岳飛的抗金態度十分堅定,一直反對和金國議和。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正月,南宋公布喪權辱國的和約,對金國稱臣納貢,宋金第一次議和正式完成。宋高宗、秦檜為安定民心,也為了粉飾太平,宣布“大赦天下”,命百官進慶賀表,并給大臣們加官晉爵。岳飛被授予正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但是岳飛卻多次上琉,力辭不受,說議和成功可憂不可賀,沒必要論功行賞,取笑于人!
這讓皇帝很沒面子,別人加官進爵都興高采烈,你岳飛來這一套,不是跟朝廷對著干嗎。其實在宋高宗內心,還記恨岳飛建議皇帝早點確定皇位繼承人,犯了大忌。
在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秋天,岳飛聽探子密報金國打算扶立宋欽宗兒子當皇帝,分化宋朝。他上奏宋高宗,建議設立皇儲,不讓金國的陰謀得逞。當時宋高宗三十一歲,已經喪失生育能力,岳飛的建議觸到他的痛處。
有研究家指出,岳飛是武將,李綱和宗澤是文官,如果同樣是提議建皇儲,文臣算是忠心,武將便成了別有用心。何況大宋王朝自始至終都在防范、猜忌武將!
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南宋正在秦檜的主持下與金國議和,岳飛卻在這時要求增添兵力,以圖北伐收復失地。宋高宗在岳飛的報告上做出如下批示:“寧與減地分,不可添兵”,“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所戒”。
此后圍繞著對金國是戰還是降,南北統一還是分裂,宋高宗和岳飛矛盾日益尖銳。
實際上宋高宗屢屢議和,也是為了被扣押在金國的親人,兩位前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還有他的生母,孩子。他想通過議和求得平安,順利把親人接回來,但是這只是一廂情愿。岳飛堅持抗戰,反對議和,皇帝接不回親人,不知不覺遷怒于他。
秦檜:認真做岳飛的“天敵”
秦檜當然深知宋高宗趙構有猜忌武將的心思。當時南宋軍民有這種習慣,以各將領的姓為軍號,稱呼張俊統領的軍隊為張家軍,韓世忠統領的軍隊為韓家軍,岳飛統領的軍隊為岳家軍。對此,秦檜便針對宋高宗最敏感的問題發了很多議論,觸動了宋高宗的隱憂,促使宋高宗下決心要收回兵權。
于是,秦檜便積極地與他的黨羽密謀,經過反復的策劃,決定把張俊、韓世忠、岳飛三大將都調入朝廷,明升其官職,實罷其兵權。
這三大將中張俊一貫擁兵自重,畏敵怯戰,而且貪圖享樂,因而秦檜看中了張俊,極力拉攏張俊,張俊也樂意投靠秦檜,贊成議和。在要解除三大將兵權時,秦檜也答應張俊,解除岳飛、韓世忠的兵權之后,張俊能夠得到全國各軍的最高指揮權。見利忘義的張俊當然求之不得,回到朝廷后,立即就上奏章表示愿意交出他所統率的全部兵馬,表示對解除兵權的絕對擁護。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七月,岳飛回到南宋朝廷的行都臨安,隨即上奏辭職。此后,岳飛和韓世忠一樣,留在臨安,居虛位而無實職,南宋朝廷樞密院的軍務全由張俊負責處置。
宋高宗收回兵權,對岳飛依然不放心。
在和戰問題上,秦檜與岳飛自然是勢不兩立的。秦檜為人陰險歹毒、暴戾苛酷,在秦檜專政期間,淫刑毒罰之濫,在宋朝是沒有先例的。不用說抗戰派,即使是秦檜的黨羽,秦檜也動輒反目成仇。他能把持朝政,全仗金國撐腰,完顏兀術(宗弼)要求他謀害岳飛,他能不賣力氣嗎?秦檜利用張俊和岳飛陷害韓世忠,再利用張俊陷害岳飛,最后再解除張俊所有兵權。誰料岳飛不吃這一套,把秦檜密謀羅織罪名陷害韓世忠的事,告訴了韓世忠。秦檜更加憎恨岳飛。
張俊緊密配合秦檜,編造謠言陷害岳飛,秦檜指使黨羽右諫議大夫萬俟卨彈劾岳飛“阻撓國事”,又指使御史中丞何鑄、殿中御史羅汝檝上書論岳飛“妄自尊大,略無忌憚”。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八月,朝廷命令負責岳家軍軍務的岳飛部將張憲趕往鎮江的樞密行院,去參見主管全國軍務的樞密使張俊。張憲一到鎮江就被張俊逮捕。然后,由張憲原部下王俊出面誣告張憲,說他要發動政變,圖謀恢復岳飛兵權。張憲被污“謀反”,必然牽連岳飛。
冤案:岳飛生不逢時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月十三日,岳飛、岳云父子被逮捕入獄。朝廷還特地將岳飛“逮系詔獄”的事,公開“榜示”朝野。按著宋高宗的詔旨,特設詔獄審訊岳飛。御史中丞何鑄和大理卿周三畏被特命為正、副主審官,奉圣旨,在大理寺審理岳飛謀反大案。
當岳飛被投進冤獄時,宋金議和的書信、使者往來十分頻繁,雙方秘密地就宋金兩國再次議和之事進行討價還價。金人提出了條件,要想讓宋高宗的生母韋太后回歸南宋,除了割地稱臣納貢之外,還必須殺掉岳飛。
宋高宗下決心謀殺岳飛。
大宋有個獨特傳統,那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在太廟里立了“誓碑”,規定子孫后代“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岳飛是戰功赫赫的將帥,又是高官,不能隨便殺戮。宋太祖誓約在宋朝歷代執行得相當嚴格,如北宋大臣盧多遜和丁謂被指控圖謀篡奪皇位,也僅流放了事,并沒有遭到殺害。
岳飛的含冤遇害決不是宋朝政治的慣例,而是絕無僅有的特例。宋高宗為了對金媾和成功以迎回親生母親韋太后,加之對岳飛的忌恨,在秦檜的慫恿下,動了殺心。
岳飛入獄的消息傳開后,南宋朝野震驚。一些正直人士不顧宋高宗和秦檜的專制淫威,紛紛設法營救岳飛。宋高宗執意要殺岳飛,誰說情也不頂用。
辦案人萬俟卨等千方百計搜羅偽證,還是難以定下岳飛“謀反”的罪名,這一點宋高宗和秦檜是十分清楚的。秦檜、張俊、萬俟卨等人誣加給岳飛的罪名,既缺少人證,又沒有物證,要定岳飛謀反罪,沒有真憑實據。萬俟卨召集審訊人員商量,進行硬判,受到大理寺丞李若樸等人的堅決反對,因為謀反罪名根本不能成立。秦檜請得了圣旨,于當年臘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8日)下令在獄中處死了岳飛等三人。
學者們在研究岳飛冤案時,查閱了大量史料,認定岳飛冤案判決書全文是倒填年月事后炮制的,沒有任何證據,純屬栽贓陷害。
岳飛死后,宋高宗、秦檜卑躬屈膝地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第二次紹興和約。
作為南宋三大將之一,張俊與秦檜合謀殺害了岳飛,排擠了韓世忠,獨掌南宋樞密院,但是秦檜唆使黨羽江邈彈劾張俊,說他圖謀篡奪皇位。宋高宗出面擔保,說張俊無謀反之事,乘機將張俊罷職賦閑,所有權力盡歸秦檜。大宋又回歸“文官統軍”的傳統局面。
定論,被冤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岳飛的人生信仰是“精忠報國”而不是“精忠報君”。岳飛忠憤激烈,稟性耿直,不體物情,莽撞不慎,精于料敵而懵于謀身。他不愿效法韓世忠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事,也沒有去找皇帝哭訴,因為他知道宋高宗并不缺乏辨別真偽的能力,故沒有辯白的必要,他說,“使天有目,必不使忠臣陷不義;萬一不幸,亦何所逃?”用現代漢語表述就是:上蒼有眼,就不會陷忠臣于不義。否則,又能往哪里逃呢?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遼寧法制報(201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