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缺失于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餐飲界的一大憾事。
世界烹飪的三大風味體系中,法餐和土耳其的美食文化項目已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入選世界非遺名錄。2011年中國烹飪協會和文化主管部門曾以“中國烹飪技藝”申請世界非遺,但未通過國內選拔。而中國菜系中的分支“韓國越冬泡菜”“日本和食”已于2013年申遺成功。
中餐申遺為何遲遲難以推進?難點究竟在哪兒?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監事會主席武力說,中餐博大精深,包容性很強,很難像韓國泡菜那樣簡單量化。但并不是中國美食好就肯定會得到非遺頭銜。“要不斷摸索,適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求的規則,通過諸如世界文化遺產組織等多種此前沒有的渠道,在國際舞臺上充分展現中國餐飲文化的魅力。”武力說。
作為目前中國美食申遺具體工作的負責者,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邊疆告訴記者,協會正在與高校合作起草中國美食申遺的報告,目前第一稿已經完成,接下來要由文化部審定報告是否可以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后再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
邊疆表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對技術層面的要求,更多的是在制作和食用這一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求申報主體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涵、一個區域的人文情感。韓國泡菜的申遺內容中,制作工藝大概只占了三分之一,它更多地強調了泡菜背后凝聚的人文價值。
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教授于干千表示,所有入選非遺的飲食類項目都不是簡單的某個菜點、某種烹飪技法,更多內容在飲食背后,即飲食承載的文化與傳統。
他說,傳統墨西哥烹飪的入選,最關鍵的理由是:“墨西哥傳統烹飪是米卻肯州的社群活態祖傳文化,墨西哥傳統烹飪的相關習俗和知識,是不同群體身份認同的標志。”同樣,土耳其小麥粥按中國非遺的視角完全上不了臺面,但在這個簡單飲食中所承載的有關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內容,使得這個主要集中于鄉村的飲食內容得到了整個國家的廣泛認同與傳承。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美食的內容太多了,現在初步確定以餃子為中心的年夜飯作為申遺的主體,完全能夠達到標準的要求。”邊疆說。對所謂“申遺不成功是中餐文化太過豐富”的解讀,邊疆并不認同。他坦陳,之前沒成功還是對標準的理解有偏差。
“中餐是符合聯合國非遺標準的,現在的問題是國內沒有提到一個重要日程上來。”他表示,關于申遺工作,世界各國都是舉國家之力來做。在國內,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工作基本靠政府推動,但美食申遺現在多由行業協會和民間組織在推動。“為了把中國美食推到國際舞臺上,僅靠協會自身的資金、能力,難度很大。”
“為了推動申遺工作,希望中餐申遺盡早提上國家戰略日程。”邊疆表示,只有從國家層面重視起來,中國美食申遺工作才真正有可能得以進一步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