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133-192),字伯喈,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圉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博學多才,通曉經史、天文、音律,擅長辭賦。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后人也稱他“蔡中郎”,后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董卓被誅后,為王允所捕,死于獄中。蔡邕著詩、賦、碑、誄、銘等共104篇。他的辭賦以《述行賦》最知名。書法精干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他還從工匠用掃白粉的帚在墻上寫字,受到啟發而創造了“飛白書”。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唐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漢靈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經本六經文字。蔡邕認為這些經籍中,由于俗儒穿鑿附會,文字誤謬甚多,為了不貽誤后學,而奏請正定這些經文。詔允后,邕親自書丹于碑,命工鐫刻,立于太學門外,碑凡46塊,這些碑稱《鴻都石經》,亦稱《熹平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