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學家趙明誠力薦張擇端
2012/5/8 14:34:0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趙明誠生于今諸城市龍都街道蘭家村,是宋代著名金石學家;張擇端生于今諸城市龍都街道岔道口村,是宋代著名畫家。兩村東西相距只有一箭之遙。相傳,趙明誠和張擇端是姑家表兄弟,趙明誠長張擇端4歲,是張擇端舅家表哥。兩人自小酷愛藝術,一個愛金石,一個喜書畫,親如手足,情投意合。
后來,趙明誠因父親趙挺之在京城為官,便隨父遷汴梁都城居住,并一步步走向仕途之路。這期間,表兄弟倆雖不能天天見面,但書信來往不斷,相互交流自己的藝術生涯。
大觀元年,趙挺之受奸臣蔡京陷害,全家幾乎遭滅門之禍。趙明誠被捕入獄,出獄后,他曾回老家居住,生活雖貧困,但和張擇端又可以見面了。一天,趙明誠偕妻子李清照去岔道口拜訪張擇端,一走進張擇端的畫室,就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四面墻壁掛滿了張擇端近些年的精品之作,只見飛禽走獸,男女老幼,庭堂樓閣,蜂蝶爭斗,無不活靈活現。特別是畫室的正中央,懸掛著一幅張擇端的新作《百獸圖》,百獸之王老虎的吼叫動態,猴子的鬼臉,狗熊的憨態,表現得淋漓盡致,使趙明誠眼花繚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午,趙明誠和李清照留下吃飯,酒過三巡,趙明誠問張擇端說:“表弟,你的畫技越來越深奧,畫啥像啥,尤其各種生靈的表情和動態不盡相同,喜怒哀樂,起臥奔跑,和真實動物不分上下,你是如何觀察到的?”張擇端呷了一口酒,想了一下,便吟詩一首:
蚊蟊蛆蟲怨秋鳴,禽飛蛇爬恨冰凌。
獸畜記仇旱澇日,大千世界無誰行?
趙明誠越聽越不解,便問:“表弟,我是問你怎樣摸清生靈習性的,你給我讀首打油詩干啥,難道喝多了不成?”
張擇端又呷了一口酒,不緊不慢地說:“唱戲不像,不如不唱。這是咱諸城的一句老諺語。干什么就要懂什么,研究透它。鐵匠要掌握火候,木匠要熟記尺寸,我喜愛的是繪畫,就必須牢記山河大川、飛禽走獸,人情事態的規律及特性,這樣才能畫出貼近生活的好作品。比如剛才我說了幾句打油詩,蚊蟊蛆蟲最怕立秋,一立秋,它們的生命就終結了,所以它們鳴叫,怨恨秋天的到來。飛禽和蛇類最怕的是冬天,飛禽無食,蛇類鉆地。獸畜怕旱澇,旱天無嫩草,澇天出不了洞。你說這大千世界真是如此公平,有好就有壞,誰能誰不能?缺哪都不行。為觀察生靈的生活習性,這幾年,我跑遍馬耳山,踏平常山,夏不停腳,冬不穿棉,經過反復觀察才得知它們的生命周期。這是我能畫出各類生靈動態的根基。”
趙明誠越聽越入迷,竟忘了喝酒吃飯。李清照看見丈夫直直地瞪著眼,深知聽表弟一番講演入了迷,大聲咳嗽了兩聲,趙明誠才回過神來,幾個人一對視,哈哈大笑。從岔道口張擇端的家走出之后,趙明誠念念不忘表弟的知識深奧,為有這樣一位表弟,深感自豪。
宣和二年,趙明誠奉命知萊州,皇帝宋徽宗親宣趙明誠進殿面談。徽宗皇帝趙佶,雖在治國安邦上不是一位好皇帝,但在書畫方面頗有造詣,大名鼎鼎。他在位時廣收文物和字畫,網羅天下畫家,擴充翰林院畫院。尤其特擅長書法,真書學薛曜,自創“瘦金體”,多有真跡傳世。繪畫功底也頗深,一生重視寫生,對花草飛蝶很有研究,以精工逼真著稱。相傳,他用生漆點鳥的眼睛,尤為生動,《芙蓉錦雞》、《池塘秋晚》等流傳于世,廣受歡迎。宋徽宗跟趙明誠談完公事后,兩人談起了書畫藝術,當趙明誠看到殿堂右邊掛有一幅徽宗畫的《牡丹圖》時,贊不絕口。宋徽宗嘆了一口氣說:“明誠啊!朕雖酷愛字畫,但翰林院知名的畫家太少,真想推動一下大宋朝的藝術,目前人才不濟啊,朕很是擔憂。”趙明誠聽完皇帝的話,忽然想起了表弟張擇端。心想: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嗎?表弟的繪畫水平夠得上上乘。于是說:“皇上,您說到翰林院缺人一事,我倒可以向您推薦一位,他叫張擇端,是我老家岔道口村人,八九歲就能提筆潑墨。前幾年,我在老家密州蘭家村居住時,親眼見過他畫的畫,造詣極深,人物、山水、飛禽走獸,樣樣精通,在密州很有名氣。此人正氣,知識深遠。我在皇上面前不敢談論書畫,不妨招他來試試?”宋徽宗聽后,急問趙明誠:“果真有此藝術之人,你怎么對他這樣了解?”“回皇上,我和他是姑家表兄弟。”趙明誠話已出口,接著嚇出一身冷汗。他知道自己說漏了嘴。怕皇帝說自己有私情,有意安插自己人。宋徽宗并未責怪趙明誠,當場答應招張擇端進京面試。他想:若確實如趙明誠所說,就留在翰林院,為朕效力,如言過其實,再定趙明誠欺君之罪。
趙明誠一聽皇上非但沒責怪自己,反而愿意將張擇端招來面試,一塊石頭落了地,心里美恣恣的。他派人快馬趕到蘭家村,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張擇端。
張擇端聽后,覺得很合己意,到汴都展示一下自己的藝術,和翰林院眾多高手切磋技藝,對自己頗有好處。于是,他收拾好繪畫用具,帶上隨身所需物品,第二天便快馬奔赴東京汴梁。
盡管徽宗皇帝沒有責怪趙明誠,但趙明誠和張擇端的關系他記憶猶新,也對張擇端的面試要求升了格,決定親自出題考張擇端。
聽說皇帝要親自面試張擇端,趙明誠出了一身冷汗,他知道是自己的一句漏嘴話,讓徽宗皇帝產生了懷疑,更讓表弟張擇端進翰林院增加了難度。別看徽宗當皇帝失去大半江山,但在中國的書法、繪畫界那可是佼佼者。800多年來,中國的書畫界,甭說被后人稱為獨創一體的,就是載入史冊的又有幾人?宋徽宗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佼佼者之一。試想,這樣一位大藝術家皇帝,出題面考張擇端,他出的考題不怪必難。
趙明誠陪張擇端入住宋都汴梁的第二天,宋徽宗便下詔召見張擇端。他想:一是盡快招募人才;二是看看張擇端是否像趙明誠所說的那樣優秀。于是,徽宗帝苦思冥想,出個啥題面考張擇端呢?他在大殿正廳來回踱步,思考試題。忽然,他雙手一拍,有了,命題就叫“簡而答之”。這個考題使人很難理解,但宋徽宗自有解釋。
這天上午,徽宗皇帝處理完朝中要事,急匆匆來到翰林院,下官早已在正廳安排就緒。宋徽宗坐定后,喊退下官,讓趙明誠偏房聽候。一切妥當,他發話道:“傳密州畫師張擇端。”趙明誠一聽皇上傳喚,心驚肉跳,生怕表弟在圣上面前出丑,畢竟是莊戶子弟,沒見過大世面。出乎趙明誠意料,只見張擇端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來到徽宗帝面前,叩首拜見,說道:“皇上,擇端家祖輩為農,見少識淺,布衣不才,請皇上訓導,洗耳恭聽。”
宋徽宗一見張擇端,立刻產生一種好感。只見他耳大面方,身材勻稱,兩眼炯炯有神,說出話來雖帶有濃重的諸城口音,但徽宗皇帝還能聽得懂。皇帝讓張擇端落座。說:“張擇端,你表兄趙明誠夸你畫震密州,品譽諸城。今天,在坐的沒有第三者,關于你的品德,那是后事。今天咱倆只探討一個問題,繪畫藝術。你不要把我當圣上,只當畫友,你不是號‘文友’嗎?我雖為當朝皇帝,但對字畫,那可是酷愛有加。擇端呀,大千世界,朗朗乾坤,很多物種我知之甚少,沒時間探討,國事纏身啊!今天就想和你商討一二。”張擇端聽皇帝一番話,知道考題在即。便說:“皇上,擇端自少沒離過密州。多年居住在岔道口農村,見短識淺,怎敢跟皇上理論,請皇上指教就是。”
徽宗帝說:“那好,你表兄夸你畫啥像啥,人畜有情,山水逼真。我想問你個問題,生靈千千萬,飛禽走獸,蟬鳴草蟲,類類都生育繁衍,但傳承后代方式不同。你畫人似真,禽獸入神,花卉生機,蟬蝶有魂。這些,聽說在密州公認,你能否用最簡單的話說明它們繁育后代的標志?我給你出個題,叫做‘簡而答之’。”
張擇端聽完皇帝的話,深感此題深奧,便起身向皇帝一叩首,說:“皇上,此題深奧,讓我思考片刻如何?”“可以,可以,你先喝口水,放松一下再告訴朕。” 張擇端喝完一杯水,清了清嗓子,面向宋徽宗又一稽首,說:
上壓下者胎兒壯,下包上者蛋兒旺。
無珠并非不生靈,萬萬千千生子忙。
宋徽宗聽不明白,急問:“張擇端,我問你世間有生命的動物萬萬千,讓你用最簡單的話闡明,你怎么作起詩來了?”
張擇端說:“回皇上,這就是‘簡而答之’的答案。”“此話怎講?”宋徽宗問。張擇端不慌不忙地說:“盡管世間各類生命紛繁,但其繁育后代的方式只有三種。怎樣才能辨別,奧妙在眼上。上眼皮壓下眼皮的生靈,是胎生;下眼皮包上眼皮的生靈,屬蛋生;而沒有眼皮的生靈,只有子生。皇上,你若不信,請仔細觀察一下吧。你看咱們人,還有牛馬羊、豺狼虎豹,只要一閉眼睛,上眼皮必定壓下眼皮。上壓下者胎兒壯,胎生。閉眼時,凡下眼皮包住上眼皮的,一定是下蛋生后代。飛禽雞鴨,冷血蛇蟲,一概如此。下包上者蛋兒旺。沒長眼皮的生靈,大多為昆蟲,如螞蚱、借柳等。這一類太多,全是下子生后代。無珠并非不生靈,就是說的不長眼皮的生靈。”
宋徽宗聽張擇端說完,接著問:“擇端,你說的借柳指哪種生靈?”“借柳,是諸城人的方言,學名叫蟬,又叫知了。”“那借柳倆字怎么寫?”宋徽宗又問。 “借是借東西的借,柳就是柳樹的柳。在多種樹木中,蟬最喜愛在柳樹上生存繁衍。原因是柳樹的枝條細嫩,易下孳,柳樹的汁澀而甜,是蟬最好的食物。為此,俺諸城人就叫它借柳。”
宋徽宗對張擇端的一番提問后,覺得此人知識淵博,口齒伶俐,是個難得的人才。過后,他又看了幾幅張擇端的繪畫,內容有人物,有山水,有花卉,技法有工筆、小寫意等,都非常滿意。當場口述圣旨,讓下官告知翰林院,留張擇端進翰林院專繪國畫。
就在張擇端受考期間,趙明誠一直在偏房坐立不安,當皇帝傳他進殿時,他還沒放下那顆懸著的心。一進正殿,見皇上面帶笑容,心才平靜了下來。這時,徽宗帝對趙明誠說:“趙愛卿,你推薦的張擇端確有真才實學。我已欽命,讓他進翰林畫院,為大宋江山書畫效力。”
張擇端入住翰林院后,并未急于作畫,吃罷飯便繞汴梁串街走巷,一邊用心觀看,一邊戳戳畫畫,了解汴梁城的一山一水,風土人情,交易計略,房舍橋梁構造,直到送走表哥去萊州上任,才動筆作畫。《清明上河圖》這一不朽之作,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張擇端完成這幅頌揚太平盛世的神畫之后,首先將它呈送給徽宗皇帝指正。徽宗看完這幅長卷后,贊不絕口,非常喜愛,立即提起筆,用他那剛勁有力的瘦金體,在畫卷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大字,并鈐上了自己的雙龍小印。從此,這幅偉大的歷史長卷至今已流傳了800多年。【原標題:趙明誠力薦張擇端】
來源:諸城故事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