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魏巍兒時表現平平,不像“潛力股”
1928年,魏巍在鄭州東門外東大街關岳廟小學(一座破廟改成的平民小學,現在叫“創新街小學”)上二年級,蔡蕓芝是他的國文(語文)老師兼班主任。
蔡蕓芝的女兒王玉平告訴記者,蔡蕓芝的父親蔡仲荷一直在鄭州隴海鐵路上工作,蔡蕓芝則在開封女子師范學校上學。在她還有一年就能畢業的時候,父親失業了,年僅17歲的蔡蕓芝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輟學當了老師。這一年正是1928年,魏巍是她教的第一批學生。
魏巍在班里屬于極內向的孩子,不愛說話,表現平平,但成績還不錯。從他身上,還看不出有任何“潛力股”的跡象。
3 魏巍遭人欺負,蔡老師挺身解圍
蔡蕓芝雖然知道魏巍性格內向,但也逐漸發覺他整天低著頭不吭聲,愛獨來獨往,似乎在躲著什么人,而且總拉著個臉,毫無尋常孩童的陽光與朝氣,于是很納悶。
通過家訪,蔡蕓芝才弄明白,原來當時軍閥混戰,魏巍的父親去打仗了,一走之后就再沒回來。魏巍跟母親相依為命,孤兒寡母的平時常遭人白眼和欺負。
在學校里,一些同學總欺負魏巍,還孤立他,經常三五成群地突然揪著他的耳朵大喊“你爸死啦”“你爸挨槍子兒嘍”之類的話。魏巍不敢還嘴,只能整天低著頭,任人欺辱。
蔡蕓芝把那些欺負魏巍的同學好好批評了一頓。當魏巍再到學校時,發現再沒人罵他是“軍閥的兒子”。
為了鼓勵魏巍,蔡老師還特意給他寫信,夸他是“心清如水”的孩子。
4 蔡老師引導魏巍走上文學之路
到了寒暑假,蔡蕓芝常把魏巍帶到自己家里,給他吃甜甜的蜂蜜,還告訴他什么是蜂王漿。
星空下,蔡蕓芝帶著魏巍坐在院子里,大手拉小手,教他念《木蘭辭》。夜晚的村莊很安靜,只有風聲里蕩漾著魏巍稚嫩的聲音,“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數十年后,魏巍在寫給蔡蕓芝的信中還深情地提到這段往事。
當年蔡老師很喜歡詩,常常給魏巍念一些詩,而且音調抑揚頓挫,讓長大后的魏巍常回憶蔡老師吟詩“像唱歌一樣”。
魏巍感嘆世上竟有如此好聽的聲音,“今天想來,她對我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有著多么有益的影響!”
少年魏巍對蔡老師的崇拜到了“連她握筆的姿勢都急于模仿”的地步,甚至半夜一覺醒來,他迷迷糊糊仍要去“找蔡老師”。
5 蔡老師僅教過魏巍三年,卻讓他念念不忘
1930年,魏巍轉學了,而蔡蕓芝也離開了關岳廟小學。從此兩個人再沒見過面。
王玉平回憶,蔡蕓芝離開關岳廟小學后,重回開封女子師范學校,繼續學業。沒想到復課不久,父親不幸去世,蔡蕓芝為了養家,只得再次輟學,來到洛陽老城東華街小學教書。
1951年,魏巍聲名鵲起,從朝鮮戰場歸來,所著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于當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在全國引起重大反響,毛澤東主席閱后批示“印發全軍”。
作為老師,蔡蕓芝從未向人提起過她與魏巍的關系,直到1956年。
1956年10月1日,魏巍應邀給《教師報》寫的文章《我的老師》發表在《教師報》第四版上。和蔡蕓芝同住一村的韓老師,看到這篇文章后,認為文中“右嘴角邊有榆錢大小一塊黑痣”的描述寫的就是蔡蕓芝,于是把報紙拿給蔡蕓芝看,她才默認。
雖然蔡蕓芝只教過魏巍三年,但魏巍對她一直念念不忘。
6 魏巍雖名滿天下,信中言語持弟子禮甚恭
《我的老師》見報后,魏巍經過多方努力,終于得知蔡蕓芝的情況,并給她寫了信,這段中斷聯系30多年的師生情才再度延續。
“魏巍在信里面告訴我媽媽,《我的老師》這篇文章是他含著淚寫完的。”王玉平說。
蔡蕓芝的外孫張大勇告訴記者,魏巍在信里總是說,他今天的文學成就得益于小時候蔡老師的教導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