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香山寺楹聯較多,僅我收集的就有二十聯。
香山寺楹聯的特點,即善于與周圍景致結合。譬如“寺借香山名振,門從大禹開來”。上聯寫香山寺名稱由來:寺院因建在香山(龍門東山多香葛,故名“香山”)而聞名;下聯關聯山前的龍門:相傳大禹治水之前,龍門山是連在一起的,中間沒有伊闕,伊河無法北流,經常泛濫成災,大禹為了疏通伊水河道,劈山成門,始稱伊闕,后謂“龍門”。
本來,香山寺是獨立的寺廟建筑群,寺內楹聯完全可以只寫佛教,但這里的楹聯有意關聯龍門、白居易等文化元素,這叫“映帶”,因為關聯了“龍門石窟”這樣的名勝與“白居易”這樣的名人,香山寺就顯得更有厚重感。
再者,香山寺和龍門、白居易本來就分不開,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告老還鄉時,用替詩人元稹寫墓志所得的酬金七十萬錢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記》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可見至少在唐代,人們就把香山寺和龍門看作一個整體了。白居易還十分熱愛香山,經常住在香山,自號“香山居士”,并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
香山寺亦不忘白居易,在北門上題有一聯:樂天到此多舊感,淵明歸來有新辭。這副對聯寫得好,安排的位置也對。因為出了此門,便有一條路徑通向白居易墓。我看了這楹聯的落款,由全國知名書法家楊再春落墨,詞調清越,字體不俗。上聯說:白居易到此會發舊感慨,因為他對這里太熟悉了。下聯說:若陶淵明歸來,卻要寫新辭章了(陶公曾寫《歸去來兮辭》),因為這里的一切,對他都很陌生,也很新鮮。
一般的寺院楹聯,大多寫佛家教義,顯出端正禪意。而香山寺置聯,不但少有說教意味,而且有詩情畫意。譬如“花雨禪心俱寂,松風鳥語同清”,還有“漫掃白云尋鳥跡,自鋤明月種梅花”,楹聯的意境,均有自然之屬,頗具美感。還有下面這一聯,利用溪聲山色來解讀修行:“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還有下面這一聯,結合簾影磬聲來形容學習佛經的愉悅:“簾影靜垂閑翻貝葉添新典,磬聲徐歇自剪芭蕉寫佛經。”我們讀了這樣的句子,往往會受啟發:從前,我們認為僧人每天都是青燈古卷,十分寂寞,卻不知他們有“閑翻貝葉添新典”的愉悅,更有“自剪芭蕉寫佛經”的快樂!
香山寺還有一副好聯:“居高以謙泰山氣象,有容乃大東海胸懷。”看落款是任繼愈。這是一位著名哲學家,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和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他能為香山寺著墨,本不稀奇,因為他是宗教學家嘛。奇的是在2009年7月11日,他和另一位國學大師季羨林同日去世了,這給我印象極深。
以上的對聯,都好懂。
下面的這副對聯,就需要解釋了:“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這是香山寺大門的楹聯,出自佛經,稍有改動。“歸元”:歸真也,即歸于真寂本源,得道成佛。“方便有多門”:方便人們覺悟的途徑很多,條條道路通羅馬。佛教書中常見“方便”二字,怎解呢?可有多解。粗淺理解時,“方便”可作“隨機說法”或“因人施教”之解。譬如佛祖在傳教的時候,就是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施不同的教法,對好色者講“不凈觀”,消其色欲;對吝嗇鬼講“布施觀”,消其貪欲,等等,皆是因緣說法、因人施教。
“人來合意高談道,客去悠閑暗誦經”,寫僧人做日常功課,姿態從容;“到處能安皆樂土,此心無障是菩提”,勸世人隨處修煉,隨時覺悟;“稽首禮古佛,掬水洗塵心”,勸人向佛,洗滌塵念;“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勸人淡然處世,掙脫名韁利鎖。
香山寺雖然小巧玲瓏,建筑規模不大,隱身于松柏之中,但其歷史,允稱悠久,已有1500歲了。下面的這副對聯,就點贊了該寺價值:“名寺萬千,唯此間小中見大;高僧十八,向彼岸迷里求真。”字里行間,蘊自豪感。還有“進來都是有緣客,歸去何須看別山”,也透著一種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