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老話:鄉(xiāng)村叫賣聲
2014/5/12 11:01:26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寇北辰先生的文章《老城街頭聽市聲》和《叫賣聲漸行漸遠》寫得很有趣,但只反映了城市的一小部分,還有不少走鄉(xiāng)串村的買賣人和叫賣聲未能體現(xiàn),這里補述一二。
織襪人——過去農村人自己在家紡棉花、織粗布,自己做衣服,就連鞋襪也是自己縫的。織洋襪子的人則挑著擔子,前面放一臺手搖織祙機,后面放一個木箱子,內有修理工具和晚上蓋的被子。織襪人走到哪里吆喝到哪里,用洋襪子換錢或糧食。
換油郎——梆、梆、梆,小販一手拿著木魚,一手拿著一截小木棍,用兩頭翹得高高的扁擔,挑著兩個竹筐,筐里放著棉油或香油。換油郎一進村,木魚一敲,村民便拿著芝麻或棉籽換各自需要的油。換油不論斤,不過秤,用一個小銅葫蘆量。
耍把戲的——咣、咣、咣,銅鑼一響、哨子一吹,村民都來看熱鬧,圍個大圈子。賣藝人喊:“咣咣咣一敲鑼,大人沒有孩子多,大人多了耍把戲,小孩多了光敲鑼。”人多了,賣藝的脫掉上衣,用刀棒往身上打,頭破磚或魔術,完畢向群眾敬三個禮,拿口袋收糧,說:“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敬我一丈,我把你敬到樹梢上,掉下來我可不管。”
書官佬——年紀大了且沒有經(jīng)濟來源的人,用一根小木棒挑個小木盒子,內裝毛筆、鉛筆、粉筆、橡皮、白紙等,到學校趁課間或中午賣一些,賺個塊兒八角的補貼家用。
吹糖人——藝人拿一面小銅鑼邊敲邊說:“我的糖人真是甜,頭發(fā)紅薯都能換。”他面前放一個小銅鍋,鍋里有糖稀,可以吹成雞、狗、狐貍或黃鼠狼拉雞、老鼠偷油等形象。老百姓可用頭發(fā)、紅薯、玉米芯換這些東西,中午可用一碗飯換個小物件。
舀醬油、醋的——農民很少進城趕集,平時吃醬油、醋都是在家門口買或用糧食換。小販挑著兩只桶,前桶醬油后桶醋。醬油、醋不論斤、不過秤,論葫蘆賣。
用鹽換蛋的——過去農村人吃鹽多用雞蛋換,一般很少進城趕集。小販挑兩個竹籠子,里面放著鹽,走村串戶吆喝:“雞蛋——換鹽啦!”
賣消食丸的——農村人有食積、腹脹、吐酸水、便秘,很少去醫(yī)院,吃一點兒消食丸就好了。“新安縣消食丸,頂好的打食藥,大人小孩都管喝。買的買、捎的捎,三毛錢能買上一大包。”這樣的叫賣聲,現(xiàn)在還能聽到呢!(原標題:洛陽老話:鄉(xiāng)村叫賣聲 )作者:解孟周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網(wǎng)(20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