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濤在擂鼓
直徑3.3米的“神州第一鼓” (記者翻拍)
不久前,洛陽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下簡稱“非遺”)名單出爐,其中,市級“非遺”項目27個,擴展項目5個,涉及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等類別。從今日起,《洛陽晚報》記者帶您走近第四批洛陽“非遺”,了解它們背后的故事。
河洛響器遠近聞名,被譽為“河洛一絕”。由洛寧縣文化館組織申報“非遺”的河洛響器,是古代勞動人民模仿古代戰場擂鼓助陣的場面,用鼓、鐃、镲、鑼等樂器來慶祝節日、參加社火等活動,由此演變而來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
2015年元旦臨近,敲鑼打鼓迎新年,已經成為洛寧縣趙村鎮陳宋村村民們的一件大事兒。
25日上午,我們到距洛寧縣城5公里的陳宋村采訪,一下車就聽到村民們在耍河洛響器——敲鑼打鼓,用喧天的鑼鼓聲表達他們的熱情。
山村的天氣很冷,路旁的溪水已經結冰,鼓手張利濤卻穿得很單薄。一通鼓擂下來,他的頭上竟然出了汗。
村民王坤立今年62歲,他從3歲開始學習擂鼓,與河洛響器結下了不解之緣,可惜他現在已經擂不動鼓,只好當鐃手,繼續發揮余熱。
76歲的黨超民是河洛響器的第7代傳承人,從1991年第9屆洛陽牡丹花會(現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開始,他一直擔任響器隊指揮。
提起河洛響器的歷史,黨超民如數家珍,響器是指在表演中能夠發出聲音的所有樂器的合稱。陳宋村留有一副清代的鐃,重約10公斤,音質依然清亮。
河洛響器的發源地洛寧(舊稱永寧)地處豫西山區,洛河中游,洛水橫貫東西,崤山、陽虛山南北對峙,是西出函谷和東入中原的必經之地。獨特的地理環境使洛寧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古戰場遺址隨處可見。劉秀、曹操、李世民、楊再興、李自成等都曾征戰于此。
河洛響器是古代勞動人民模仿古代戰場擂鼓助陣的場面,用鼓、鐃、镲、鑼等樂器來慶祝節日、參加社火等活動,由此演變而來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
黨超民說,河洛響器起源于明末清初,其表演隊伍龐大,氣勢非凡。每逢廟會、佳節,應四方賓客邀請,他們都會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前去獻藝。
黨超民描述了河洛響器的一次演出陣容,陳宋村河洛響器表演隊(以下簡稱陳宋響器隊)曾應邀到鄰村大原村演出,兩村相距1.5公里,陳宋響器隊的隊首到達大原村時,隊尾還在陳宋村。
有觀者總結河洛響器演出的三大特點——“鼓大、旗大、陣容大”。“鼓大”,指一面直徑3.3米的大鼓;“旗大”,指100多面彩旗;“陣容大”,指參加演出的人數多,多時有250多人,少時也有100多人。
河洛響器從明末興起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被譽為“河洛一絕”。如今,在洛寧境內具有一定規模的河洛響器表演團隊有數十個,為傳承和發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奠定了基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陳宋響器隊。
陳宋村村支書黨鴻章介紹,陳宋響器隊表演時,首先以特有的陣勢將隊伍排列開來。以首鼓手為中心將鼓隊呈雁形排列,兩翼依次分開是鐃手、镲手、鑼手,背后有表演節目牌。
節目牌后是雄壯威武的“帥”字旗,“帥”字旗兩側為寫有“春雷巨響山河動,月夜旋風草木飛”的豎幅,豎幅兩側是兩對老虎旗。其余彩色戰旗分列于帥旗左、右、前三個方位,將響器隊伍圍成方形。
方隊內左側是兩排鐃手,右側是兩排镲手,鐃、镲隊的前面是扁鼓隊。響器隊指揮在正中心站立。
陳宋響器隊表演時,聽從指揮號令。指揮令旗一揮,響器隊伍的所有成員便做好演奏準備;令旗再一揮,首鼓手開始擂動,其余鼓手響應,鐃手、镲手按曲子的節奏相繼配合演奏。在演奏過程中隊伍時而變換隊形,時而互相對拍。
最為精彩的是演奏到高潮時,鐃手、镲手撂鐃、撂镲的動作,即將鐃、镲向空中拋起丈余,旋轉著落在手中另一面鐃或镲上,不偏、不歪、不掉,穩穩接住,動作恰到好處,讓人驚嘆不已。
讓人驚心動魄的場面是鐃、镲手對撂對接,一方用左手撂,另一方用右手接,鐃、镲在空中盤旋飛舞,場面十分壯觀。
眼下,陳宋響器隊的每場表演時間大約30分鐘,每個節目5分鐘左右。陳宋響器隊經常表演的節目有《仙女散花》《闖王點兵》《鳳凰展翅》《友誼長存》《龍飛鳳舞》《豐收樂》《神龜出洛》等。
其中,《闖王點兵》與洛寧知名旅游景點闖王坡有關,闖王坡位于洛寧縣王范鎮,相傳李自成先后四次登上這個小山坡觀察地形,并在洛寧留下闖王點兵的傳說。《神龜出洛》與洛寧“洛出書處”有關。
在新中國成立后,河洛響器不斷創新,技法、表演形式都有不少變化。目前,陳宋響器隊已有被稱為“神州第一鼓”的直徑3.3米大鼓1個、直徑2米的大鼓3個、直徑1.5米的大鼓4個、鈸和镲80多副、扁鼓20多面、三眼銃20多根、彩旗100多面,有鼓手40多人。
隨著陳宋響器隊外出獻藝次數的不斷增多,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除了在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和洛陽民俗文化廟會期間表演,他們還曾到省內其他城市以及廣州、深圳等地演出。
黨超民說,陳宋響器隊目前能擂鼓的,以中老年人居多,最年輕的鼓手是張利濤,今年36歲。
張利濤從小就學習擂鼓,曾參加1983年首屆洛陽牡丹花會節目演出,是當時年齡最小的鼓手。回憶起當時的演出,張利濤說:“我演出時有很多游客圍觀呢!”
20世紀80年代,陳宋村曾組織培訓兩批村民,讓他們掌握河洛響器的表演技巧。眼下,當時學藝的年輕人都已經步入中年,由于缺少年輕村民的加入,河洛響器的傳承面臨斷代的危險。
近年來,洛寧縣大力推進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加快建設更加完善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河洛響器以其獨特的內涵引起了洛寧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
據介紹,2010年,洛寧縣財政局、洛寧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洛寧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投入2萬元對河洛響器隊伍進行扶持并詳細地普查登記,建立了河洛響器的項目檔案。
2011年,洛寧縣財政局、洛寧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投入5萬元,對具有代表性的響器隊伍陳宋響器隊進行資金幫扶,并為其購置3面大鼓。
河洛響器的魅力還打動了一些知名學者和教授,詩人譚杰作詩《洛陽牡丹花會觀陳宋響器之感》:“萬馬千軍炮連聲,動地驚天狂飆生。龍虎大旗蔽天日,牛皮老鼓震帝京。鳳凰展翅镲入云,蒼鷹奮翼鐃帶風。神龜出洛一曲罷,眼望山人心底驚。”
鄭州大學韋東晨副教授在觀看陳宋響器隊表演后撰聯贊曰:“鼓聲入云高繞崤峰萬丈百日不絕;镲音落地遠隨洛水千里十夕可聞。”(記者 余子愚 特約記者 趙笑菊 通訊員 段慧博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