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圩村婦殉義節
當劉秀逃到今別橋鎮湖邊村委浪圩自然村時,發現村里的多數百姓已經不知去向,只有一位中年婦女仍在自家門口的土場上掄枷打麥。劉秀便上前說道:“老夫人,你們村上的人呢?”婦女答道:“哎,這年頭,兵荒馬亂的,村上的百姓都逃難去了。”劉秀奇怪地說:“那老夫人為何不逃呢?”婦女說:“我也這把年紀了,逃到哪里去算安全呢?再說剛收了兩畝田谷子,眼看就要曬干了,我也舍不得啊。”話剛說完,劉秀便聽得村口匆匆的馬蹄聲殺奔而來。“不好”,劉秀說道:“追兵來了,老夫人快將我藏起來,拜托了!”婦女見狀也不答話,只將場上的麥秸稈垛拉開一條口子,順手就將劉秀推進了秸稈垛里。
片刻功夫,追兵到來,惡狠狠地責問村婦道:“有沒有看見一個人經過這里?”村婦鎮定地說:“朝南去了。”追兵們聽后策馬揚鞭,一路向南而去,出村走了沒多久,又返回了村里。“大膽刁婦,竟敢戲弄本將軍,左右,給我拿下!”為首的剛說完,兩個士兵便沖了過來,村婦見狀也不懼怕,掄起打麥的連枷就是一枷,正巧打在一位士兵的臉上,那位士兵好比吃了一記大耳光,“啪”的一聲,摔了個狗吃屎;另一位士兵這時已經沖到跟前,拿起長槍就挑村婦,村婦拼死抵抗,終究被士兵扎死在麥場上。這時的劉秀躲在麥秸稈垛里,恨得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
宋莊村里結書童
躲過一劫后,劉秀一路向南,逃到今溧城鎮宋莊時,已是傍晚時分,劉秀饑餓難耐。這時,只聽到村上有戶人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劉秀覺得十分好奇,便循聲而去,只見一位十四、五歲的書童正專心攻讀,便上前問道:“小兄弟,外面戰火連天,你讀書有什么用呢?”書童見有人前來,便回話道:“君不聞亂世出奇才嗎?我讀書正是為了匡扶漢室,造福百姓啊!”劉秀聽后深為感動,對書童說道:“小兄弟,我正被官兵追殺,一路逃難到此,不知能否給點吃的?”書童說:“飯倒是有,只是沒有菜。”劉秀一看墻上有張漁網,便指著漁網說道:“這不就是菜嗎?”書童一拍腦門,直喊“對對對”,立即取下網來,跟劉秀一起到屋前的小河邊打魚。誰知接連打了九網,一條魚都沒打上來,書童有些氣餒,便說道:“哎,看來今天是捉不到魚了。”劉秀笑著說:“小兄弟,不要著急,打仗靠的是信心,打魚靠的是耐心,雖然十網九空,但你再打一網,說不定就會有所收獲。”書童聽后再灑一網,果然網得灰鰱、鯽魚和鱖魚各一條,三條魚加起來有好幾斤呢!書童高興壞了,立即回家做魚,不一會兒,香噴噴的鮮魚湯就做好了。這時,天全黑了,劉秀叫上書童一起吃晚飯,吃的可開心了,大贊這里的灰鰱頭美味無比,至今,溧陽的魚頭還很有名呢!
他們邊吃邊聊,劉秀不禁被書童的純真深深打動,便將自己的身份和境況一一告訴了書童。剛吃完飯,劉秀就隱隱聽到外面傳來了馬蹄聲,他走出門外一看,只見村北燈火通明,王莽的第二路追兵又來了,知道不好,便急對書童說道:“小兄弟,快找個地方讓我躲一躲。”書童說:“你快爬到閣樓上去,躲到柴禾堆里!”可是閣樓比較高,又沒有梯子,劉秀起初怎么也爬不上去,最后書童將長凳拿到吃飯的桌子上,讓劉秀踩著桌、凳往上爬,這才上了閣樓。書童剛把長凳從桌子上拿下來,追兵就破門而入了,一劍直指書童:“有沒有見到一位男子來過?”書童不屑地說道:“沒有。”“胡說!”來者氣勢洶洶地指著桌上的飯碗說道:“你一個人要用兩副碗筷吃飯嗎?!”書童堅持說:“就是我一個人吃的。”“我叫你撒謊!”說著,來者一劍刺向書童,書童頓時血流如注,命歸黃泉。這一切,被閣樓上的劉秀在木板縫里看得清清楚楚,淚水都把柴禾打濕了,可終究還是無計可施。
昆侖橋畔遇屠夫
追兵走后,劉秀就起身向東北方向走去,來到了今溧城鎮昆侖村昆侖橋附近。可追兵也不是吃素的,他們四散尋找劉秀,其中一路人馬離劉秀不過一、二里地,馬蹄聲十分急促。這時,一位屠夫剛從一戶人家殺完豬,背著屠刀和殺豬得來的報酬以及豬腸子經過這里,劉秀便上前作揖道:“先生,后面有追兵欲殺我,請你指條生路給我,日后一定涌泉相報!”屠夫見其容貌不凡,知道非一般人物,便說道:“前面不遠處有座苫勝橋,你就暫且躲到橋洞里去吧。”
說是一座小橋,其實整座橋只有兩塊長條青石,搭在河溝兩岸,橋下剛好可以藏進一人。劉秀剛躲進橋洞一會兒,不知從哪里竄出來一只黃狗,對著橋洞就狂叫不止。劉秀不得不喊道:“先生,有條黃狗在此狂吠,麻煩你將它趕走。”那屠夫知道不對,馬上調轉頭來,從手中切下一段豬腸子扔給黃狗,黃狗十分饑餓,竄上去就吃,屠夫趁黃狗不備,一把將其按倒在地,操起殺豬刀對準狗脖子就是一刀,結果了黃狗的性命。
這時,追兵正巧趕到,質問屠夫:“剛才和你講話的人到哪里去了?”屠夫答道:“我只聽見黃狗叫,沒見有人哪。”“好,你竟敢罵我們是狗!”說罷就抽出大刀,向屠夫砍來,屠夫一身的力氣,就與他們拼死相抗,一連殺死了好幾個兵士,但終因寡不敵眾,倒在了血泊中。士兵又奔到苫勝橋下,見橋洞不知何時已結滿了蛛網,里面黑黑的看不清楚,覺得此處應該很長時間不會有人進去,便又向別的地方追去了,劉秀終于僥幸脫險。
后來,劉秀終于一統天下,成為了東漢的第一任皇帝,即漢光武帝。當了皇帝后,他感恩于溧陽人民的勇敢仗義,立即下令在昆侖橋南建造一座“三圣寺”,把這三位救命恩人當作圣賢供奉起來,而他藏身的苫勝橋從此也被易名為了“隱王橋”。三圣寺原有房屋九十九間半,從東漢到明清的漫長歲月里,每年都會舉行廟會,由當地的百姓自發組成舞龍隊、跳獅隊,“出會”的隊伍先到浪圩,再到宋莊,后到昆侖橋,以舞龍跳獅和搭臺唱戲等形式,紀念這三位圣義之人,這項風俗一直延續到民國年間才逐漸消失。【原標題:劉秀與"隱王橋""三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