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是新朝末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這場大戰的主戰場在昆陽一線(今河南省葉縣),故稱為昆陽之戰。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后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明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這樣贊揚昆陽之戰中的劉秀:“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
簡介
昆陽之戰,是中國新朝地皇四年,更始元年時發生的一場戰役。以綠林軍為主體的劉玄軍,在昆陽縣(今河南省葉縣)大破新朝王莽四十余萬主力部隊。昆陽之戰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事之一。
劉玄稱帝后,綠林軍(漢軍)一面由劉縯率領主力繼續圍攻宛城,一面派王鳳、王常、劉秀等率兵北進,相繼攻占了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東北)、郾縣(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以保障主力攻克宛城。
綠林軍(漢軍)不斷發展壯大,接連攻城略地,使王莽終于認識到綠林軍(漢軍)對關中威脅最大,遂將鎮壓重點從東方的赤眉軍轉向綠林軍。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公元23年)三月,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征發各郡兵42萬,號稱百萬,從洛陽南下援救宛城,企圖一舉消滅綠林軍(漢軍)。
各地郡兵奉命向洛陽集中,旌旗輜重,千里不絕。王邑、王尋率先頭部隊10萬人,在潁川會合了嚴尤、陳茂軍后,直逼昆陽。
此時,駐守昆陽的綠林軍(漢軍)僅八九千人。面對強敵,綠林軍(漢軍)將領在棄城而走,還是堅守拒敵的問題上發生激烈的爭執。劉秀從全局出發,堅決主張堅守昆陽,以保證主力攻克宛城。正當議而未決之時,莽軍已逼近昆陽城北,綠林軍(漢軍)將領們終于同意劉秀的意見,決定由王鳳、王常堅守昆陽,派李軼、宗佻、劉秀等13騎乘夜突圍,到郾縣、定陵一帶去調集援兵。
莽將嚴尤頗知用兵之道,他根據當時的戰略形勢,提出:昆陽雖小,但城堅難攻,大軍應繞過此城,先攻宛城綠林軍(漢軍)主力,綠林軍(漢軍)主力一破,昆陽必將不戰自破。但主帥王邑不知兵法,自恃兵眾,欲血洗昆陽,再救宛城,他宣稱: 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喋血而進,前歌后舞,顧不快邪 ①。莽軍列營百余座,將昆陽包圍了數十層,旌旗蔽野,鉦鼓之聲聞于數十里之外,日夜攻打,一次又一次地發動強攻。綠林軍(漢軍)戰斗得極為艱苦,守將王鳳一度動搖,向王邑乞降,但王邑認為攻克昆陽指日可待,不許王鳳投降。使守軍認識到只有拼死堅守,以待援軍才能有生路,于是更加頑強地與莽軍搏殺。最緊張時,城內居民也一起登城固守,打退了莽軍無數次瘋狂的進攻。
嚴尤見昆陽久攻不下,又建議:網開一面,撤去一角包圍,讓守軍出逃,傳播戰敗的消息,使宛城綠林軍(漢軍)膽寒。但王邑仍拒絕采納,自恃兵多將廣,一定要強攻下昆陽,以顯示兵威。然而,他又不認真指揮作戰,將攻城之事擱置一邊,整日忙于向附近郡縣勒索賄賂。
正當昆陽激戰時,李軼、宗佻、劉秀等人在定陵、郾縣緊急調集各路援兵,但一些將領貪惜自己的財物,想就地分兵留守,不愿救援昆陽。劉秀提醒他們:如果能破敵,將來珍寶財物會比現在多萬倍;如果為敵人所敗,腦袋都保不住,還談什么金銀財物。于是各路援兵跟隨李軼、劉秀開赴昆陽。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六月,李軼、劉秀率1萬余援軍趕回昆陽。劉秀率精銳步騎兵1千余人為前鋒,李軼領主力在后,前至距莽軍四、五里列成陣勢。
王邑、王尋見綠林軍(漢軍)援兵人少,根本未將劉秀放在眼里,只派幾千人開營迎戰。劉秀立即向莽軍發動猛攻,斬殺數十人,鼓舞了士氣,接著又向莽軍發動連續進攻,殲敵近千人,大敗莽軍,綠林軍(漢軍)士氣大振。
此時宛城在綠林軍(漢軍)的長期圍困下,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守將岑彭(?~公元35年)終于被迫投降。但這個消息尚未傳到昆陽。劉秀為了進一步鼓舞士氣,動搖莽軍軍心,假傳宛城已破,綠林軍(漢軍)主力將至昆陽。消息傳到昆陽城內,守軍立刻士氣高漲,更加堅決守城,并隨時準備出城殲敵。莽軍得此消息,個個心情沮喪,士氣低落。綠林軍(漢軍)在氣勢上已占據了優勢。
劉秀在取得初戰勝利后,決定對莽軍中堅發起進攻,使其喪失指揮功能,造成莽軍混亂,再乘機破敵,解除昆陽之圍。他又精選了3千勇士,迂回到城西,涉過昆水,直攻莽軍中堅。此時,王邑、王尋仍不以為然,他們見劉秀來攻自己,乃親率萬余人迎戰。為了防止各營出現混亂,他們下令各軍不準擅自出戰。劉秀指揮3千勇士,猛攻王邑、王尋軍。莽軍士兵多系被脅迫來的,本無斗志,經不住劉秀軍的猛攻,很快潰敗奔逃,其余各軍因未得到出擊的命令,不敢輕舉妄動。劉秀軍擊敗王邑、王尋的中堅,斬殺王尋。此時昆陽城綠林軍(漢軍)見莽軍陣腳已亂,立即開城殺出,與援軍內外夾擊,一時間殺聲震天。莽軍失去主帥,各軍不知所措,亂作一團,很快全軍崩潰,四散奔逃。此時又逢狂風暴雨,瓦掀石滾,綠林軍(漢軍)窮追猛攆,莽軍互相踐踏,積尸遍野,無數兵卒溺于水(今河南葉縣沙河),水為之不流。
王邑、嚴尤、陳茂僅率極少數殘軍逃回洛陽。綠林軍(漢軍)繳獲了莽軍大量輜重和裝備,各種戰利品堆積如山,綠林軍(漢軍)一連搬了一個多月還沒搬完。
昆陽之戰,綠林軍(漢軍)消滅了王莽的主力軍,震動了新莽朝廷上下,使其統治臨于土崩瓦解之勢。這次戰役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劉秀為綠林軍(漢軍)的勝利,立下了極大的功勞。
昆陽保衛戰之后,綠林軍(漢軍)內部將領之間的矛盾激化。劉玄在農民將領李軼、朱鮪等人的支持下,將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劉縯及其部將劉稷處死。劉秀表面無所舉動,暗中卻窺測時機,積蓄力量,為日后締造東漢王朝開辟道路。
【戰爭背景】
王莽面臨北方赤眉、南方綠林兩大起義集團的進攻,日漸焦慮不安,北方的赤眉與南方的綠林軍,同為當時 起義力量最強大的兩支軍隊。當初王莽認為赤眉軍聲勢更大,起義軍幾乎遍布北方各州郡,覺得形勢更為嚴重,于是新莽王朝便把進攻的重點放在圍剿北方的赤眉軍,派出由太師王匡、國將哀章統率的精兵10余萬用于對赤眉軍作戰。而以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他們拼湊的郡縣軍和臨時招募的部隊對付南方的綠林起義軍。嚴尤和陳茂統率這些軍隊作戰,王莽還不輕易授給他們兵符,每次行軍作戰必須先行上報,否則就會判以“弄兵”之罪。
當綠林軍殲滅了甄阜、梁丘賜軍,擊敗嚴尤、陳茂于南陽城下,接著劉玄稱帝,公開提出恢復漢朝,建立更始政權之后,王莽才意識到南方的綠林起義軍對新莽政權的壓力更大,因而決定轉移戰略重心,一方面將進攻赤眉的主力軍調到南方作戰;一方面緊急調集各郡兵力,準備徹底消滅綠林漢軍。王莽為了編成對漢軍作戰的強大部隊,特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為統帥,征調當時所謂精通63家兵法的人,充當軍中的類似參謀的官吏,并任用長人巨毋霸為壘尉,專門負責構筑營壘,將虎、豹、犀牛、象等兇猛野獸圈至軍內飼養,以便在作戰時放出來,震撼敵人。各州郡均自選精兵,由郡和牧守親自率領,限期到洛陽附近集中,各地到洛陽的兵力達42萬多人,號稱百萬大軍。這些軍隊集中后,即開始向潁川開進。在潁川又會合了嚴尤、陳茂的部隊,隨即向昆陽方向進擊。大軍逶迤千里,糧草輜重絡繹不絕。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一月,綠林起義軍殲滅甄阜、梁丘賜軍后,接著在南陽城下又打敗了莽軍名將嚴尤、陳茂。嚴尤、陳茂即率軍退往潁川。同年三月,漢將王鳳與太常偏將軍劉秀等進擊昆陽、定陵、鄢城等地,進展順利。王常指揮的部隊在汝南等地區的活動也節節勝利。漢軍見莽軍大隊人馬向昆陽地區開來,于是王鳳與王常率領近萬人的部隊占據了昆陽城。這時劉縯指揮的大軍正在宛城圍攻守城之新莽軍隊,勝負未見分曉,但宛城已是兵少食盡,內無斗志,外無救兵,形勢對新莽軍極為不利。
漢軍的統帥雖然為王鳳,但是以后在昆陽之戰中,由于王鳳等人面對絕對優勢的新莽大軍,一度缺乏作戰的堅定性,劉秀成了昆陽戰役的重要決策人物。
【作戰策劃】
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劉玄更始元年五月,王邑、王尋統帥的大軍與嚴尤、陳茂會合后,即由潁川向昆陽前進,2、3天即有10余萬軍隊到達昆陽。統帥王邑立即下令圍攻昆陽。納言將軍嚴尤根據以往作戰的失利教訓,認為不可把兵力用于昆陽這個既堅固又無礙大局的小城,大軍應當直趨宛城,擊破圍攻宛城的漢軍,則昆陽將不攻自破。王邑聽不進嚴尤的建議。他既無戰略眼光,又不深思熟慮,而傲氣十足地說:“我以前圍攻翟義時,就因為沒有能生俘他而受過指責,現在統帥百萬大軍,碰到敵人城池,竟繞道而過,不能攻下,這怎么能顯示我們的威風!應當先殺盡這個城中的軍民,全軍踏著他們的鮮血,前歌后舞而進,豈不是更痛快嗎!”于是王邑仍然堅持以10萬大軍圍攻昆陽。王鳳、王常等見新莽大軍逐漸云集昆陽,形勢十分嚴重,劉秀所率之3000騎兵在潁川西北遇見新莽軍后,也引兵退回昆陽,加上漢軍其他退入昆陽的一些零星部隊,昆陽守軍共約1萬人.王鳳等鑒于敵我力量十分懸殊,對堅守昆陽信心不足,一些退入昆陽城中的官兵也驚惶失措,擔心妻子兒女,想分散回去,各保存自己的地區。
劉秀看到這種情況便對大家說:“目前我軍兵糧缺,而城外又有強大之敵,如能集中力量抗擊敵人,還有取勝的可能;如果分散各自回去,勢必都不能保全。況且劉縯等攻打宛城,尚未得手,也無力挽救我們。昆陽一旦失守,不出一天,各部也必將被敵各個擊破殲滅,F在如果我們不同心協力,存亡與共,同立功業,反而貪生怕死,能只顧各守自己的妻子財物嗎?”諸將領等聽到劉秀這些話,大怒說:“你怎敢教訓起我們來!”劉秀聽了便笑著站起來。恰在這時偵察員回來,報告說:“王尋大軍即將到達城北,軍隊連綿百里,還看不見后衛。”王鳳等向來輕視劉秀,見當前情況急迫,才互相商量決定,請劉秀計劃破敵之策。這時劉秀經過分析情況,便做了決策,以王鳳和廷尉大將軍王常率人堅守昆陽城,自己當夜和宗佻、李軼等13騎,出昆陽城南門到外面去調集部隊,準備對新莽軍內外夾攻破敵。
【戰爭過程】
前期
新莽大軍進到昆陽,即按照統帥王邑、王尋的命令,開始圍攻昆陽城。莽軍為了顯示其作戰威力,把昆陽包圍10層以上,設置了100多座軍營,軍旗遍野,鑼鼓之聲于數十里之外都可以聽到。莽軍挖地道,使用沖車和棚車攻城,集中了所有的機弩向城內狂射,箭矢像雨水傾泄。城中的軍民不能外出行動,連出門打水也要頭頂門板,以防中箭。戰斗最艱苦時,王鳳等人又動搖了,想向莽軍投降。但王邑、王尋認為昆陽小城已指日可下,不許他們投降,否則,便不算建功立業,因而,決心非要踏平昆陽不可。這時嚴尤看到昆陽難以在短期內攻下,便又建議王邑說:“兵法講圍城要留一面,我們應當讓昆陽之敵逃跑一些,使他們傳播失敗的消息以震撼宛城之敵。”但王邑等依仗自己兵多糧足,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又一次拒絕了嚴尤的建議,繼續加緊硬攻昆陽,使自己幾十萬大軍,屯兵堅城之下。
中期
起義軍堅守昆陽的部隊不足萬人,在絕對優勢之敵的猛烈攻擊下,王鳳等人發生動搖,向莽軍表示降服,遭莽軍的拒絕,這就從反面教育了起義軍將士,使他們看到,敵人的真正目的是在于消滅他們,投降是沒 有出路的,昆陽之戰乃是生死存亡之役,只有團結一致,堅決與敵人決一死戰,才能有希望獲取勝利,求得生存。于是,城內的漢軍軍民并肩戰斗,一次一次地打退新莽軍隊的強攻,占絕對優勢的新莽軍也無可奈何,雖經反復攻城,昆陽城仍屹立不動。王邑的“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后舞,顧不快邪”的設想,難以實現。 昆陽被圍前,乘機出城調集兵將的李軼、劉秀等13人,到達定陵、郾城等地調集各地兵馬時,一些將領貪惜自己的財物,想就地分兵留守,不愿赴昆陽增援。劉秀對他們說:“今天如果能破敵,珍寶財物要比現在多萬倍,我們的大事也可成功;如果我們為敵人所敗,腦袋都保不住,還談什么金銀財物呢?”于是各營將士遂跟著劉秀、李軼等一齊向昆陽地區開進。
新漢兩軍昆陽攻守戰正在膠著狀態,五月底,宛城莽軍已投降漢軍。六月初一,李軼、劉秀所率之定陵、郾城等地的漢軍到達昆陽地區。劉秀為鼓舞大家的斗志,自率步騎兵1000多人為前鋒,李軼率主力跟進,劉秀軍在逼近莽軍四五里地時,即擺開陣勢,準備出擊。王邑、王尋也派兵數千前來迎戰。劉秀親自率領人馬沖殺,斬莽軍幾十個人,跟隨的將領都高興地說:“劉將軍平時看到小股敵人,都十分害怕,今天見了大敵,卻很勇猛,真是了不起。以后請你總在前面率領我們作戰,我們共同協力破敵”!劉秀接著又率領將士再行向莽軍攻擊,莽軍被打得大敗,劉秀軍斬殺莽軍近千人。劉秀率兵連著打了幾次勝仗,這就大大地鼓舞了漢軍的斗志,殺減了王邑、王尋的銳氣。劉秀等在昆陽外圍與莽軍作戰,取得節節勝利的情況下,為著進一步瓦解莽軍的戰斗士氣,鼓舞昆陽城內漢軍軍民的斗志,故意渲染宛城漢軍的勝利,他把寫有宛城漢軍已獲勝,“宛下兵到”的密信,射進昆陽城內,同時也轉落到莽軍手中,引起莽軍統帥王邑、王尋的恐慌。莽軍將士看到,一個小小昆陽,大兵壓境,苦戰1個多月,都沒能攻破,如若再加上宛城的10萬漢軍,則更無法對付。
后期
因而,宛城莽軍失敗的消息,大大地影響了莽軍的戰斗意志。接著劉秀自率3000人的敢死隊,自城西沖擊敵人的中堅。王邑、王尋輕視劉秀,自以為很容易打敗劉秀。因而,他們只率領萬余人巡視陣地。命令 各營嚴格管束自己的部隊,沒有命令,不準擅自出兵。王邑、王尋迎戰劉秀,但他們不是劉敢死隊的對手,莽軍的陣勢很快即被劉秀軍擊破,士卒混亂潰逃。這時莽軍其余的部隊,因不敢輕舉妄動,故無人主動支援王邑、王尋軍作戰。劉秀率領漢軍,奮勇沖擊,并一鼓作氣打垮了王邑、王尋的部隊,斬殺了王尋。王邑的中堅被沖垮,王尋被斬殺后,莽軍各部隊失去了指揮中樞,立即混亂。這時昆陽城內的漢軍看到劉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隊取得勝利,也大喊著沖殺之聲,沖出城門,內外夾攻莽軍,殺聲震天動地,王邑的42萬大軍迅速土崩瓦解。王莽軍本是強迫征來的貧苦百姓,早已對王莽政權痛恨之極,經起義軍內外夾攻,自然棄陣而逃。潰逃的莽兵相互推擠,“走者相騰踐,伏尸百余里”。碰巧又遇上大風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風刮走,大雨傾盆而下水暴漲,王邑軍隨隊的虎豹都嚇得發抖,莽軍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萬余人,滍川被尸體堵塞得幾乎斷流。王邑、嚴尤、陳茂等人僅帶少數長安精騎,踏著死尸渡河才得逃脫。漢軍繳獲了莽軍的全部軍用物資,各種東西堆積如山,一連搬了1個多月還沒搬完。王邑率領千余殘兵一氣奔逃到洛陽。當王莽得知昆陽慘敗的消息后,異常震驚,整個朝廷上下也為之驚恐。
【戰爭評析】
教訓
決定新莽政權和漢命運的昆陽戰略大決戰,以漢軍的大獲全勝,新莽軍隊的慘敗而告終。至此新莽王朝賴以抗御農民起義軍茍延其反動統治的基本武裝力量即冰消瓦解。萬民痛恨入骨的王莽政權的徹底滅亡,已是指日可待。新莽軍隊以42萬之眾,何以敗在漢軍1萬多人的手下,而且莽軍又幾乎全軍覆沒,這其中的教訓是很發人深省的。
莽軍決戰戰場的選擇失當
戰略決戰的雙方往往都是傾其全力以赴,即所謂畢其功于一役,因而通常是在關鍵的時刻、關鍵的地區進行較量。但是,這次決戰卻選在了昆陽這個不大的小城,盡管它具有一定的戰略價值,但就 戰略全局來看,既非瞰制一方的重要中心城市,也非屏障京師的險關要隘,而僅僅是處于京師長安、戰略重鎮洛陽、宛城這個三角軸心邊沿的一個不大的城邑。占據了昆陽,一不會對京師形成威脅,二難以抵抗洛陽、宛城的南北夾擊,莽軍如果保住宛城,則漢軍即使占領了昆陽,也很難長久保持。因而,在這樣一個沒有重要意義的地區,面對不足萬人的對手,投入42 萬大軍進行決戰,不能不認為是毫無意義的盲目行動。
莽軍錯用驕狂無能的統帥
戰略決戰維系國家之命運,統治之存亡,戰場統帥對決戰的結局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新莽王朝選定統率42萬大軍的核心將領不是選賢任能,而是擇官高而定,以唯親是用。莽軍統帥王邑、王尋可謂自西漢以來戰爭史上少見的庸碌驕狂之徒。昆陽戰前,納言將軍嚴尤建議不攻昆陽,直下宛城,一旦解圍,昆陽則會不攻自下。這本是對莽軍戰略全局極為有利的良策,但卻被王邑一口回絕,當昆陽小城久攻不下,又拒絕了嚴尤“圍師必闕”的重要建議。結果40多萬大軍頓兵堅城之下,坐視宛城失守,戰略上喪失了可貴的時機,使本來主動進擊的絕對優勢之軍,完全化為無用之物。假如王邑能采納嚴尤提出的各項建議中的任何一項建議,或置昆陽城于不顧,或圍三缺一,或接受昆陽漢軍的投降,那么昆陽、宛城之戰的結局則可能會是另一種局面。當然,這不是說已瀕臨末日的新莽政權會因此而起死回生,但是漢軍若不是如此迅速地全殲莽軍主力,無疑將會延長消滅王莽政權的時間。
莽軍在戰略戰役上吃了輕敵的大虧
莽軍統帥王邑依仗自己40多萬大軍的強大優勢,根本不把漢軍放在眼里。當他指揮大軍到達昆陽城下時,不做任何具體的作戰部署,即下令攻城,并且盲目狂妄地說:“屠昆陽城,蹀血而進,前歌后舞”,以顯示自己的威風。在劉秀、李軼等調來援軍時,本來充其量不過幾千人,這正是莽軍利用自己的優勢消滅敵人的良機,但王邑等卻出于素來輕視劉秀的傲慢輕敵情緒,只出動萬人迎戰劉秀的3000敢死隊,而置自己的千軍萬馬于無用武之地。結果被劉秀軍一舉沖垮了莽軍的指揮中樞,遭至全軍潰敗。
莽軍的失敗,還在于其對事關生死存亡的重大戰略行動,既無戰略全局的作戰設想,又無具體的作戰策劃,任戰爭情況的自然發展,憑人多勢眾,把想當然的馬到功成的主觀愿望當成勝利的事實 王邑大軍完全按照漢軍的意志被動盲目地行動,這就使全軍將士難以明了為何而來,為達到何種目的而戰,當然也就無從發揮積極主動的作戰精神。這與漢軍明確的戰略目的和周密的作戰策劃,以及為達到目的主動頑強的戰斗精神相比,實有天壤之別。昆陽決戰生動地證明,只有優勢之軍,而無具體的作戰策劃,單靠盲目行動,兵力再多也不過是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沒有不被擊敗之理。
【相關人物】
王莽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 在位。身高約合現今1.62米。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 河北大名縣東 )。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時父親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儉樸,飽讀詩書,結交賢士,聲名遠播。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漢成帝時前22年,王莽初任黃門侍郎,后升為射聲校尉。王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窮人,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深受眾人愛戴。其叔父王商上書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削奪劉氏貴族的權利,引發豪強的不滿。由于他看不起邊疆藩屬,削王為侯,不斷挑起對匈奴和東北、西南各族的戰爭。賦役繁重,刑政苛暴。11年,黃河改道,災民遍野。天鳳四年(17年)各地農民紛起反抗,形成赤眉、綠林大起義。地皇四年(公元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混亂中他為商人杜吳所殺,新朝滅亡。他是被割去舌頭的皇帝。
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公元前6~公元57)Emperor Guangwu of Han中國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長沙王劉發的直系后代,父 親曾任南頓令。公元25~57年在位。赤眉、綠林起義爆發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劉秀與其兄劉縯為恢復劉姓統治,起事于舂陵(今湖北棗陽南),組成舂陵軍。地皇四年,劉秀在昆陽之戰中建立大功。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后,首先致力于整頓吏治,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他雖封功臣為侯,賜予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預政事。對諸侯王和外戚的權勢,也多方限制。在行政體制上,劉秀一方面進一步抑奪三公職權,使全國政務都經尚書臺,最后總攬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強監察制度,提高刺舉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和部刺史的權限和地位。又令全國共并省400多個縣,吏職減省至1/10。與此同時,劉秀還采取了不少措施來安定民生,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建武六年下詔恢復三十稅一的舊制。東漢初年的封建租賦徭役負擔,比起西漢后期和戰爭期間有所減輕。他前后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為庶人,使流民返回農村,促進生產。他統治的時期,史稱中興。
建武十五年,劉秀針對當時“田宅逾制”和隱瞞土地戶口的嚴重現象,下令全國檢核土地戶口?たh守、令不敢觸動貴戚官僚和世家豪族,反而在清查過程中“多為詐巧,不務實核”,“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結果,激起各地農民的反抗,郡國的豪強大姓也乘機作亂。對此,劉秀采取了不同的對策。對于農民的反抗斗爭是進行分化和鎮壓,對于大姓兵長,則在處死度田不實的十幾名郡守之后,即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強地主讓步。光武帝在其統治末年還“宣布圖讖于天下”,企圖以儒家學說與讖緯神學的混合物作為思想武器,加強對人民思想的統制。不過瑕不掩瑜,劉秀仍不失為一代明君。
【戰爭意義】
昆陽之戰,是綠林、赤眉起義中的決定性一戰。它聚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主力,為起義軍勝利進軍洛陽、長安,最終推翻新莽統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昆陽之戰中,王莽軍的兵力有42萬人,而更始起義軍守城和外援的總兵力加在一起也不過2萬人。然而在兵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起義軍竟能取得全殲敵人的輝煌勝利,這決不是偶然的。歸結其要旨,大約有這么幾條: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統治,符合廣大民眾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持,這是昆陽之戰中起義軍取勝的深厚政治根源。軍事上,起義軍實施了堅守昆陽,牽制敵人,調集兵力,積極反攻的正確做法,嚴重遲滯了王邑軍的行動,消耗了它的實力,牢牢地掌握了戰場攻守的主動權。在作戰指導的具體運用方面,起義軍敢于拼殺,士氣高昂,又善于利用敵軍的弱點,攻心打擊和軍事進攻雙管齊下,摧毀敵人的戰斗意志,積小勝為大勝;并且能夠把握戰機,選擇敵軍指揮部為首要進攻目標,將其一舉搗掉,使得敵軍陷于群龍無首的境地,最終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
【相關記載】
營頭之所墜,其下覆軍殺將
《資治通鑒》記載,戰役進行時,“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造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這表明天時對新朝敗漢軍勝取了重大作用。然而氣候對兩軍應該是相同的,為什么結果卻有天壤之別,《東觀漢記》和《后漢書》里都記載了這樣的神奇現象:“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夜里有不祥的流星墜落到了王莽的軍營中,而白天呢,竟然有像崩塌的山一樣的云朵,朝著營地飄落直下,在離地面很近了才散開,軍官和士兵都嚇得趴在了地上。“云如壞山”這對于軍隊來說,是全軍覆沒的兇兆,按照古代占卜的卦辭說,“營頭之所墜,其下覆軍殺將,血流千里。”可以想象這對于很迷信的莽軍來說,打擊是巨大的。這個不尋常的因素促使王莽的軍隊最終兵敗如山倒.進而導致新朝政權勢不可擋地土崩瓦解。至北,昆陽之戰就在更始起義軍殲滅王莽軍主力,并盡獲其全部裝備和輜重的輝煌勝利中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