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神道,來到墓園大門,記者被門前兩棵兩人合抱的巨柏吸引了,那柏樹粗壯挺拔,散發著滄桑的感覺。我張開雙臂丈量,撫摩著粗糙的樹干,半天不想離開。在門口迎候的講解員邢亞紅笑了:“這是隋唐時種植的柏樹,我們叫大將軍柏和二將軍柏,是把門的也是迎客的。在我們這兒這樣的樹不稀奇,你進了門,滿園都是呢!”
果然,一進大門,合抱粗的古柏蒼翠蓊郁,密密麻麻,錯落有致。園子里古徑幽僻,綠陰掩映,滿地稚嫩的野花青草,把古柏襯托得更加粗獷和滄桑。
高大的樹冠漏下來的陽光,斑斑點點灑在小徑上。隨著邢亞紅,我們沿著小徑在林間穿行,時而有松鼠在樹縫中探頭探腦,“撲棱棱”的聲響引得人不時抬頭:一只啄木鳥翩翩飛起,黃白條紋相間的翅羽瞬間消失在林間。
陣陣的風,把連翹的幽香送到我們的鼻尖,遠遠近近的鳥鳴襯托出難得的幽靜。行走在古樹、秀草、幽花搭造起的空間里,記者感受到了十足的古風古韻。
河洛地區是中國農業文明發祥地之一,這個陵園的周圍都是耕耘了數千年的莊稼地,很少有像樣的大樹林。而陵園內竟然生存著這樣的千年古柏林,真是難得。邢亞紅說,陵園占地百余畝,原有3000多株隋唐古柏,都是當時的地方官員前來拜謁時種植的。因病蟲害、雷擊等各種自然災害,現存1400多株。邢亞紅自豪地說,一園中有上千株古柏的,全國獨此一家。這些柏樹品種很特別,每當雨后,會散發香氣。有人清理死去的柏樹,鋸開了,發現里面色澤金黃如杏,香味濃郁,木質堅韌,所以稱之為杏柏。
記者看到,不少古柏傾斜著,有的樹不得不用樁子支撐,林子顯得有點兒凌亂,像風災中倒伏的莊稼。問起原因,邢亞紅講得很有人情味:“你仔細看,這些柏樹都是向南傾斜的,傳說這些樹是劉秀的‘御林軍’,劉秀是南陽人,他的御林軍也多是南陽人,思鄉心切,所以向南傾斜。”
由于是守衛劉秀的“御林軍”,這些柏樹到底有多少?那就是軍事秘密了,不能隨便讓人知道。過去劉秀墳兒有多少柏樹沒人知道,國民黨將領湯恩伯來參拜劉秀,不相信這個說法,讓部下點數,可怎么也點不清楚,傻湯恩伯較了真,調來數千士兵,一人抱住一棵柏樹,然后集合了報數,平時報數很“專業”的士兵,卻一會兒就糊涂了,怎么也報不清楚。這時候狂風大作,柏林森然,濤聲如怒,湯恩伯心里害怕,只好作罷。
講完故事,邢亞紅吐露了實情:實際上是因為劉秀墳兒地處黃河灘,土質松軟,上千年的北風,吹斜了這些柏樹。而柏樹的數量也不是真的數不清楚,為了做好保護工作,他們就查清了,這里共有古柏1458株。
看來劉秀不愧是民間傳說最多的皇帝,在他的陵園,沒有傳說才是怪事呢。
這些隋唐古柏,吸取上千年的天地日月精華,說句不敬的話,這些樹都快“成精”了。上千年的生長過程,柏樹樹形千姿百態,有的樹干如附有盤龍,有的樹杈酷似驚鹿回頭,有的好像面對墓冢用雙手扒開胸膛,因此叫“赤膽忠心、肝膽相照柏”。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苦戀柏”。“苦戀柏”本是自然形成的奇觀,一株古柏的樹干中,長出了一棵苦楝樹,有好事者就此“創作”了“苦戀柏”故事:劉秀和他的皇后陰麗華苦苦相戀,最終長相廝守。陰麗華是南陽新野人,當地有名的美人兒,年輕的劉秀對她一見鐘情,當時還是一介布衣的劉秀有兩大人生目標:“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后來劉秀果然贏得美人芳心,但由于戰爭,兩人天各一方,苦苦思念。劉秀當了皇帝、定都洛陽后,派人把陰麗華接來,長相廝守,共度終生,死后合葬在這里。
其實,苦楝樹寄生在這棵空心的千年柏樹里,才不過15年時間,因此,是“千年等一回”的“千古絕戀”。“苦戀柏”四周圍起了欄桿,不少戀人在上面掛起了連心鎖。“不管怎么說,柏樹是針葉,苦楝樹是闊葉,樹種不同,苦楝能寄生在柏樹中,在植物學上也是奇觀。”邢亞紅說。
陵園的中間是高20米、周長500米的墓冢。冢前樹清乾隆十五年巨碑一通,上書“漢世祖中興光武皇帝陵”。我們拾級而上,冢上同樣是古柏密布,臺階上滿是青苔,只能壓著腳走路,不小心就要滑倒。邢亞紅說,古代帝王墓幾乎全被盜過,但劉秀墓是個例外,從來沒被盜過,這倒不全因為劉秀人緣好,主要是劉秀平生節儉,去世前交代不隨葬任何金銀玉器,全用瓦器,所以盜墓賊沒興趣。另外,劉秀墓位于黃河灘,地下幾米就是水,也沒法盜挖。當初的劉秀墓就是平地起了一個土堆,后來人們才陸續建起了神道、祠堂,劉秀墓才有了皇陵的氣派。這些古柏是隋唐時的人們出于對劉秀的景仰種植的。
漢代所種的柏樹,如今只有一棵,在陵墓西邊的劉秀祠內。記者看到,這株漢柏三四人合抱粗細,從樹根處一洞口望進去,漢柏的樹心已經全部空了。樹干上,脫落了枝杈自然形成一幅人臉的圖案,極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因此被稱為“奶奶柏”。這棵樹被當地人當成神樹,以前不少農民在樹前燒香許愿,據說很是靈驗。10多年前,幾個孩子挑香火玩兒,不小心把“奶奶柏”里面燃著了,幾天后人們才發現。現在還留著火燒過的痕跡,但令人驚奇的是,這棵漢柏向著陵墓的一枝還活著,枝葉稀疏,一如老人的白發。
這株柏樹,大概是劉秀和陰麗華下葬于此的唯一見證了。關于劉秀與陰麗華合葬,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兩個人都下葬在這個墓冢,另一種說法是,遵循西漢帝后合葬慣例,這對恩愛情侶“同塋不同穴”,劉秀墓冢東500多米的地方,有一方墳冢,老百姓叫它“娘娘冢”,相傳是皇后陰麗華的墓。據說陰皇后陵園中也有高大的寢殿、便殿,可惜如今已蕩然無存了。孟津縣原文化局局長、76歲的王俊生告訴記者,他曾經看到過打開的“娘娘冢”。國民黨扒開花園口那年,王俊生12歲,由于花園口決口,黃河水流速加快,沖刷堤岸,“娘娘冢”附近地面下沉,冢塌了一角,當時王俊生家就在鐵謝村,小孩子腿快,都跑去看。王俊生說,當時他看到墓冢里有磚圈著,棺材用鐵鏈子吊在幾根柱子上,棺材很大。后來,鐵謝村一個姓王的大紳士趕到,讓人們用磚頭堵上,用土又把墓封嚴實了。
說起劉秀墓,當地人認為有兩個獨一無二:一是千株古柏聚于一園,有了這支“御林軍”的護衛,劉秀墓環境清靜幽雅,他一生悲歡沉浮、大起大落、風云激蕩,去世后靈魂能安息在這樣的地方,與古柏、秀草、幽花、鳥鳴相伴,也算“得其所哉”。
還有就是陵址獨特。中國古代皇帝選陵,一般是靠山面河,象征帝王襟懷博大,駕馭萬物之志,同時也可免遭水淹,這叫“枕山蹬河”,洛陽那么多的古墓,都是在邙山上,面對著伊水、洛水。而劉秀的陵園卻在黃河岸邊,面對著邙山,是“枕河蹬山”,這在古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劉秀為什么把墓選在這樣的險地?近2000年來,人們無法理解,做出了各種猜測。但劉秀一生喜歡險中求勝,昆陽之戰,他以不足兩萬人,打敗王莽42萬大軍,憑借的就是出奇制勝。看看這千株古柏,就知道選擇這樣一個幽僻的地方,是他一生最后一個正確決定。
孟津分九曲黃河為中下游,黃河在其上穿山越嶺,奔騰咆哮;而在其下河面寬闊,聲息流緩,靜走大海。不在北邙山上望洛陽的興衰,而是隔一道邙嶺,多一分超脫,少幾許牽掛,在這黃河岸邊聽濤聲,觀云飛,同樣是氣度不凡。【原標題:“劉秀墓”系列系列傳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