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駕店歷史悠久,據明弘治《偃師縣志》載:“宋太宗避暑嵩山之上,耆老朝參于此,后以為店,因名。”即參駕店之名始于宋代。另說,參駕店之名得于漢武帝游嵩山時。還有傳說,乾隆皇帝游中岳時,曾在該村杜家休息,亦有官員、百姓“參駕”朝拜之說。總之,該村得名和帝王朝嵩山、百姓參拜有關。
參駕店村黨支部書記陳麥鬧介紹,參駕店東南三四里處就是聞名天下的轘轅。《元和志》載:“轘轅山,山路險阻,十二曲道,將近復回,故曰:軒轅。”
轘轅歷史悠久,歷經滄桑,傳說為遠古時大禹所鑿。古關建筑早毀于歷代戰亂,現存建筑用石灰巖壘砌,長14.7米、寬10.5米、高6.2米,正中是弧形頂門洞,洞高4.7米、寬3.5米;有石階可拾級而上至關頂;門洞上鑲有長方關額“古轘轅關”,筆法古樸,遒勁有力,并書“乾隆十五年歲在庚午九月重修”。
轘轅為歷代兵家必爭要地,也是洛、偃通往汝、潁、襄之捷徑。這里經歷過多次戰爭,周朝鄭人伐滑;漢劉邦攻陳留;隋王世充設置轘轅縣,下設轘轅鎮;1944年9月,皮定均和徐子榮在此打擊日寇。
眾多文人墨客曾游歷于此
偃師市高級教師刁海洋介紹,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曾在參駕店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風騷絕唱。
由于歷史上洛陽到許昌的官道是穿村而過的,所以自古以來,該村成為眾多帝王和名人從洛陽出發游中岳時的必經之路。
史書上記載,漢武帝曾“臨緱氏、幸轘轅”,而曹植在《洛神賦》中的行走路線也是“背伊闕,越轘轅”。
據《偃師聚落記》介紹,乾隆年間,該村有一位遠近聞名的鄉醫叫郭桂林。乾隆皇帝朝中岳在該村休息時,郭桂林曾給皇太子看過病,給皇帝號過脈。乾隆皇帝很器重他,親自派人送“事乃仁術”匾額一塊。從此以后,清朝大小官員路過郭家,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參駕店村東西長三里,村中老街道兩側建筑很有特色。明清時期,該村是遠近聞名的糧食集散地,商貿業發達。當時村中的建筑都是臨街建造門面房,后面建上房,兩側建廂房,屬于典型的古代商業街。現在,在參駕店的老街里,還有一些保存完好臨街的門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