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宴是吃的一種形式,其精華演變成了文化的印記。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往往和該地區的富庶程度有關。偃師是夏商周建都之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五谷能生,魚肉能長,其吃道自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從位于偃師的夏都城斟■(二里頭遺址)及偃師商城遺址的挖掘情況來看,大量的陶制食器、做工精美的青銅酒器,已具備了最早的飲宴特征。
奇異的偃師銀條
偃師有一種奇菜叫“銀條”,非偃師一地不長,因此便以“偃師銀條”冠名。銀條在夏代已有種植,原說是“尹條”,由在商都偃師任宰相的伊尹的名字而來。
傳說是伊尹發現了這種“說菜它像菜,說銀它似銀”的根莖類植物,并將其制成天下奇菜。人們說“白菜九畦難抵尹條一席”,便是指它的昂貴了。這“尹條”能幫人換回白花花的銀子,很自然地被稱為銀條了。這銀條,東走一里不長,西走一里不生,便是它的主貴了。有一種說法是:“千叟宴上比來頭,更有銀條夸海口;世間多少賓客宴,它是壓桌第一口。”聽起來玄,卻也不假。
千叟宴說的是當年商王成湯,平夏后在西亳(偃師的舊稱)建都,召集天下千名古稀老人,賞以國宴,聽取治國之策。宴席上,諸位老者從“千年老參”、“百年猴頭”一直談到偃師銀條,便引出了以上幾句話。
有關銀條的傳說可追溯到夏代,夏桀喝酒時最愛的小菜便是銀條。夏桀知道銀條好吃得益于兩個人,一個是伊尹,另一個則是夏桀的寵姬 喜。這伊尹的出身有來頭,說是有先氏的女子采桑,在枯桑中撿到一個嬰兒,于是獻給她的君王。君王叫一個廚師養育這個嬰兒,并根據嬰兒的來歷為他起名叫伊尹。后來,成湯聽說伊尹這個人了不得,便欲得之。他先是向伊尹的君王央求,君王舍不得,后來,成湯就向君王的女兒求婚,君王一高興,便將伊尹作為奴隸陪嫁到商。
話說這伊尹真是奇才,不僅能烹出美味佳肴,還能借美味佳肴闡述時政。有一次,他給商湯做了一碗湯,商湯說:“你的手藝很好,做的湯這么好喝,說說你為啥能做出這么好喝的湯吧。”伊尹笑著說:“這碗湯,味道很一般,如果要它味美可口,成為天下最好喝的湯,還需要很多佐料。”成湯說:“什么地方有,我們可以去搞。”伊尹解釋道:“你目前的地盤太小,不足以擁有那些東西。如果你將來成了天子,才可以得到那些好東西呢。比如,這湯中的五味、用以調味的調料,都要到很遠的地方才可以搞到。大凡味的根本,水為第一,然后是肉、魚、飛禽,或在流沙之西,或居丹山之南。再則,昆侖山的藻類、陽華山的蕓菜、云夢澤的芹菜,都是必需的。調料中最好的姜要數陽樸的,桂皮則是招搖的最好……只有你成了天子,才可以隨心所欲得到這些東西,才能品嘗到天下的美味。但天子又是不可強取的,他需要先修道而施萬物,受眾人推崇,才可以成為天子。也就是說,等你被擁立為天子,你便可享用到好湯了。”
聽了這些話,商湯茅塞頓開,對征服殘暴的夏桀更是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伊尹拿出廚師的看家本領,三次潛入夏都,為夏桀制作美味佳肴,贏得夏桀信任。而后,他又討得夏桀最寵愛的女人 喜的歡心,通過 喜讓夏桀吃下銀條。 喜編出“要想不死身,白酒和銀吞”,哄夏桀用銀條下酒。夏桀“舉箸不忍放下,愈飲愈覺酒香”,自此酒量猛增,荒于國事,不理朝政。這年正月初五,商湯與伊尹里應外合,一舉推翻了夏朝的統治。
伊尹幫助商湯滅夏后,被商湯封為宰相。他一方面用智慧教化人,另一方面教給人們生產生活的技巧和本領,鼓勵農桑,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伊尹將銀條的種植規模擴大,并掌握了銀條的生長習性,需要“有沙而不松,有水而不濕”的土質。另外,他還將烹制銀條的法子教給大家。銀條白生生、脆嫩嫩,你要是會烹制,它既好看又好吃;要不會烹制,它要么生澀發腥,要么熟爛無味不成形。因此伊尹歸納出的銀條烹制歌謠,人們至今耳熟能詳,即:“鍋凈水寬,忌生防爛;喜姜莫蔥,躲醬增酸。”這是說,在焯銀條時鍋要洗凈,水要多放;烹調時要放姜,不要放蔥,要多放醋,不要放醬油。放醬油會將潔白的銀條弄得發黑,而放醋則能使銀條更加亮白。
后代人尊稱伊尹為廚神。人類從夏代開始有了祭祀活動,供奉天地先人。而祭祀時,要擺放供品以示虔誠。菜品講求顏色,要紅若丹陽、黃若燦金、綠若翡翠、白若潔玉。銀條作為白色蔬菜當仁不讓。據說這一標準便是伊尹當年給定下的。因此可以說,華夏的飲食文化始于伊尹所處的商,而這個實驗基地就在偃師。商湯死后,伊尹殫精竭慮輔佐幾位商王,是著名的政治家,又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開拓者。他死后,被按天子之禮葬于首陽山下。伊尹墓一帶,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家里若有紅白大事,到伊尹墓前念叨幾聲,次日晨便有足量的桌子板凳供你使用。因此這家人過罷事,往往收拾四樣菜到伊尹墓前跪拜。也不知是啥時候,有人不守信用,光借不還,祈禱也就不靈驗了。此事雖無考證,但可見人們對伊尹的思念之情。
中國烹飪協會的張民清稱贊偃師銀條是“聽話菜”。何為聽話?即:放糖能甜,放鹽能咸,想辣能辣,想酸能酸。當他聽說偃師銀條已被列為國家原產地保護產品時,激動地說:“銀條乃千古奇菜,保護就是發展。”
銀條種植始于夏,興于唐。唐開元年間,家居偃師緱氏陳河的玄奘,將其作為貢品獻給大唐天子李世民。李世民原以為這是高僧玄奘從西域帶回來的,后來聽說是高僧老家的特產,便笑道:“偃師這地方真是人杰地靈!”從此以后,這銀條又有了“地靈”之稱,這“地靈”之名被載入了《中國蔬菜栽培學》。難怪喜好游歷的乾隆爺到偃師緱山游玩時,又對著銀條吟詠一番:“南芽荀尖美,北蔬銀條鮮,南北成一統,銀荀代代傳。”這樣,銀條便又有了“銀荀”這個名字。
豐富的偃師飲宴
偃師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所謂“古都偃師,飲宴之最,二八三八,行云流水,色香味形,調人胃口,熱炒涼烹,妙在搭配”,說的是宴中有二八場、三八場。二八場即:八個涼菜、八個熱菜。三八場為:八個涼菜、八個熱菜、八道湯水菜。這八道湯水菜有講究,湯要勾芡,爽而不膩;物要成形,滑而不爛。上菜時如行云流水,有序而不亂;上菜者高聲報菜名,氣氛甚是活躍。客人吃起來不慌不忙,主人便笑逐顏開,不亦樂乎。因此這三八場又叫“滴溜水兒席”,要不咋說:“一輩子沒吃滴溜水兒,白到世上走一回。”
賓客宴有好多種,一般農家逢婚喪大事,常用的有四碗四或八碗四。四碗四是指四個涼菜四個熱菜,八碗四則是指四個涼菜八個熱菜。涼菜講究葷素搭配,熱菜大多為紅白豬肉及黃白豆腐。偃師的紅燒肉很有特點:洗凈碼方,蘿卜同湯,熬糖上漿,又紅又亮,肥而不膩,越吃越想。蘿卜與肉同煮,既消食又通腸。偃師的豆腐有說道,平常日子,豆腐或軟或硬將就著用,但逢過事待客,那豆腐可得是看著細光,聞著噴香,拿起不爛,切著整裝。人們還會說:“賣豆腐有眼色,勝似一年來叫賣。”桌上豆腐做得好,八方來客邊吃邊稱贊,就是做了廣告。待客的豆腐一定要切成馬蹄形,成色也一定要黃中泛金,金中帶黃,這叫:“馬兒跑哩快,好事成雙來。馬蹄帶著金,主家財源進。”
二八場、三八場多指排場一些的賓客宴。二八場的八涼八熱講究對稱,葷素顏色或紅或白,或黃或綠,一定要亮麗、清爽。擺放時,要葷對葷、素對素、黃對紅、白對綠。農家人常說:“八仙桌子四條腿兒,擺菜看著主家人兒,啥菜對啥有規矩兒,主家定有執事人兒。”
三八場綽號“滴流水兒席”,又叫官場兒。這是標準的官府菜,也是最早的帝王菜系。從偃師出土的夏代酒飲器具及大量的商代陶制食器來看,這里有著最早的飲宴載痕,人們很容易從記憶中復制出或帝王或官府的賓客飲宴圖,這就是官場兒的最好詮釋。
偃師的官場兒,源于夏,但場面最大的,算是商湯滅夏后在偃師犒賞眾位將領時舉行的官府宴了。《商頌》玄鳥篇中,說商湯取勝后,用十輛馬車載著酒食祭祀先人,犒賞有功之臣,以慶賀“邦畿千里”的勝利。后來相繼有周武王姬發、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晉武帝司馬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偃師建都,其官場飲宴更氣派,因此便留下了“大官場雞鴨魚肉,小官場扁垛將就,百姓家湯水管夠”之說。其中的紅燒肉、方白肉、皇(黃)燜雞、燒皇(黃)魚以及扁垛的故事都和皇帝有關。
漢高祖劉邦在邙山吉家溝(原為“雞家溝”)遭困,其手下將小雞宰殺,大火足味,細火燜煮,高祖吃后,神清氣爽,連稱:“此燜雞真味,人間不可得也。”人們便稱這道菜為“皇燜雞”,唯恐不敬,統稱黃燜雞。晉武帝司馬炎夜宿東漢太學(在今偃師),夢食黃鱔而有“飛草題”。漢光武帝劉秀游歷偃師東南的■轅關,在關下的參駕殿(今參駕店村)見扁垛而思念皇后陰麗華。這些傳說,如黃沙蓋地,不見稀奇。而最有影響的莫過于“緱山菜”與“陳家宴”。緱山菜源于偃師南府店一帶,而陳家宴源于玄奘的老家陳河。
緱山因周靈王的太子王子晉在此駕鶴升仙而揚名,女皇武則天親筆撰書的“升仙太子碑”至今仍矗立于緱山之巔。因為這里常有皇族出沒,緱山菜便源于此。緱山菜的道場基于官場宴,又叫緱山官場宴,其特點是:有葷有素,葷素對稱;有甜有咸,先甜后咸;下水野味,來者不拒;牛羊下水,盡可為菜;小吃早點,吃著稀罕。來的帝王多,口味也多,因這里是旅游之地,故沒恁多講究。因此人們說:進了緱山,吃無忌憚,飛禽野兔,全蝎雀蟬,口無遮攔,賽過神仙。
如今,人們將八碟子八碗看得俗了,便瞄準了野味,尤以緱山燒野兔最為有名,那可是聞著香,看著饞,吃者一人一只腿管飽,蘸花椒蘸細鹽,吃法自便。這緱山宴還有一特點,即:小吃道道見肉,牛羊肉水煎包肉多菜少;空心火燒饃,或將豬耳菜絲,或將牛肉薄片填得肥圓。因此人們說:緱山小吃鮮,吃了能升仙,遠追王子晉,近攆武則天。你看,這些故事都與帝王或皇族有關,叫你聽著稀罕,吃著新鮮。
陳家宴的種類更多,有年節宴、佛事宴、娶媳婦嫁女生日宴,還有小兒滿月待客宴、拜師宴、謝師宴、老人三周年紀念宴,而且是宴宴不同,花樣多多。
史隨帝王著,連吃道也是。偃師之所以吃之有道,當然也歸于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縱觀天下之湯羹菜肴、面食點心,也都是在存在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在繼承中漸進,在漸進中提高——追溯飲宴淵源,挖掘地方文化,也算奉古薦今,以饗讀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