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城市規劃和風景園林學家、業界權威讀本《風景園林學》的作者美國人西蒙茲曾感慨道:“最佳人居環境城市不在現在,而在古代,例如在中國。他們不僅考慮了社區與山水環境的關系,考慮了地上地下能源的流動方向,還考慮了與天上復雜星系的和諧關系。”也許用來詮釋這個立論的最佳例子莫過于隋唐洛陽城。
隋唐兩代王朝統治的326年間,洛陽的林苑、宮苑、郊園以及私家園林的發展,達到空前的規模和水平。引水穿城,城苑一體,滿城皆園,使得隋唐洛陽城成為中國乃至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大型園林城市及山水都城。
就類型而言,隋唐洛陽園林中的皇家園林、私家園林、佛寺園林、風景園林等品類齊全,并各有其成就極高的代表作;就數量而言,私家園林便有1000余處,比之前數代的園林總和還多。唐朝“安史之亂”后,皇權旁落,經濟文化中心南移造成名園由北南移的情況并未波及洛陽,洛城園林藝術得以持續發展。
隋唐洛陽園林是中國園林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承前啟后且創造了美學新境界。此時,園林除保持前代追求吞吐山川、體象天地的宏大氣魄外,又講究咫尺重深、小中見大、樸素坦然,表現了一種追求壺中天地的美學境界。
當時,洛陽園林在疊山理水技術上有很大進步,由單純疊土為山變成疊石為山。對假山的重視以及引河入園、置飛瀑、造潺湲現象十分普遍。園主對太湖石等名石的迷戀,對于禽鳥及名貴植物的喜愛,乃至唐文人中出現著名的詩畫園林流派,都反映了隋唐園林藝術發展已進入新階段。當然,此時建筑、熔鑄、石刻等技藝的成熟,也與園林藝術臻于爐火純青之境不可分。
隋西苑:影響后世至深的皇家園林
連年戰亂,使北魏洛陽城曾經輝煌的園林勝景幾近湮滅。隋唐洛陽園林的興盛,始于隋煬帝楊廣。唐韋述《兩京記》中載:煬帝攜群臣登邙山,觀伊闕,慨然言道:“此龍門耶,自古何不建都于此?”蘇威曰:“以俟陛下。”性格奔放的年輕皇帝聞此自是大喜:洛陽依山面水,藏風聚氣,龍門應天闕,洛河像河漢,皇居之地,舍此其誰?
煬帝即位第二年,即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詔令營建東京洛陽。是年五月,西苑始筑。史籍中這樣描述其景:苑囿接連不斷,園內遍布諸州貢獻的草木花果、奇珍異獸;谷水、洛水自苑西入而東出注于洛水。
設圍墻隔離的西苑地域極廣。《元河南志》記載其“周長二百九十里一百三十八步”。據此推斷,其范圍在今洛陽市北部、西部,北含邙山,南含龍門,西至新安、宜陽境內,面積約400平方公里。其位于最西南處的離宮名“顯仁宮”,即在今宜陽縣城位置。規模如此大的皇家園林,除具有駐軍、軍事演練、提供林木薪柴等功能,產出的蔬果糧食亦能完全滿足宮中生活所需。
西苑劃分成宮苑區和苑囿區。前者毗鄰宮城之西,與皇城相連,大體在今洛河北、邙山南、澗河東區域內。宮苑內設明彩、麗景等16院。每院置一名四品夫人管理,16位夫人主16院。院內引清流穿過,遍植名花奇樹。其中渠架飛橋,殿筑水中,幽窗曲室,壁砌生光,“壯麗巧絕”之處不可勝數。
每院還置一屯,使宮人管理,養魚飼畜,種植蔬果。在此,可泛輕舟畫舸而習采菱之歌,可升飛橋連廊而奏春游之曲——頗能抒發寄情山水、樂歸田園的雅士情懷。
宮苑內聚石為山、鑿地為湖海。每湖方十里,湖中積土為山,山上建有亭、殿,曲折環繞,窮極人間奢華。苑中有海曰“大海”,方圓四十里,海中仿建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山上修臺榭回廊,山上風亭、月觀都由“機械”操作,忽升忽沒,宛如仙山樓閣,凡人莫辨。
對“大海”的確切位置,中國風景園林協會理事、洛陽規劃設計院原總工程師王鐸先生講:經考古發掘,洛河南大城西便為當年“大海”之所在,今西工下池村“下池”之名可能就是民間對“大海”稱謂的延傳。
自秦漢始,皇家園林多有鑿池筑“三仙山”的傳統,意寓“神山仙境”。“大海”三島,規模空前,對后代影響極深。清代的北京西苑(今北海公園和中南海),便是引西山水聚什剎海,又鑿池為北中南海,堆三島于其中。
1980年,我市在西苑16院遺址上建起一座遺址公園:西苑公園。公園具體而微,其中以河、湖、山為脈絡布置園景、廣布植物的特色,亦可作為后人一窺西苑美景之憑。
宮苑園林是煬帝宴飲游樂之所,“每秋八月月明夜,帝引宮人三五十騎,開閶闔門入西苑,歌管達旦”。此番陣勢尚不足奇,煬帝有時竟攜數千名宮女夜游西苑,伴著清樂乘興作詩填詞。冬日,他便使宮人剪裁絲綾,掛于枝頭做花,置于池中為荷,使西苑繽紛依舊。
煬帝又好歌舞雜技。《隋書》中記載:“每歲正月,萬國來,留至十五……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至晦而罷……一萬八千人大列火炬,光燭天地。”正月十五鬧元宵之俗正源于此。
讀古人書,千年前勝景如臨眼前。想來如今洛陽每年正月十五從谷水至七里河的花燈展,那萬頭攢動、彩溢河漢的絢爛場景,怕是愛熱鬧的煬帝若在,也要來瞅上一眼吧?
宮苑園林以外更廣大的地區為西苑苑囿區。其間青山秀水處,散建景華、凌波等11處離宮。每宮均有園林建筑群體,供皇帝郊獵寓居或消暑休憩。
神都苑和上陽宮
唐神都苑由隋西苑改建而成。其范圍包括今龍門山及山南部分地區,西南至宜陽,西到延秋,西北至磁澗,北至邙山,面積約160平方公里,有宮殿11座。
承繼前朝遺風,毗鄰宮城西面的上陽宮為高宗時修筑,位置在今洛河北、澗河東、紗廠路南、金谷園路西,面積約8平方公里。這是供后妃居住及宮室人游賞之地,高宗和武則天晚年均居于此。上陽宮較隋西苑更為綺麗,唐人說“瞻上陽之宮闕兮,勝仙家之福廷”,言其美可比仙境。今在其遺址出土的琉璃瓦當等物亦顯示了建筑雕飾之精美。上陽宮內花木水流極多,王建詩曰:“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
如此宏闊壯美的上陽宮,一個重要作用是為唐朝皇帝儲天下美女。史載,開元、天寶年間,洛陽各地行宮宮人的數量已超4萬,甚至出現由太監主持嬪妃擲色子,勝者才可親近皇帝的荒唐一幕。
而大多數由各地搜羅至京的宮女,甚至連這個機會也得不到,無奈地“閑坐說玄宗”。白居易《上陽白發人》中這樣描述宮人的生活:“紅顏暗老白發新,唯向深宮望明月……”于是就有了愁緒萬千的上陽宮女題“紅葉詩”的故事。她們在紅葉上題詩,拋于宮苑流水中,寄托一腔幽怨:“一入深宮里,無由得見春。題詩花葉上,寄予接流人。”有年輕才子于水中撈得紅葉,歷經曲折與宮女相會。
空前繁榮的唐代洛陽私家園林
唐代,洛陽私家園林空前繁盛:“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千有余邸。”城中幾乎家家有流水,戶戶營園林。
當時,洛陽城市用地管理寬松,土地實行分封制,加之社會富庶,為私家園林繁榮發展打下了基礎。洛城位于伊洛夾川盆地,北依邙山,南對伊闕,地勢平坦;五水環繞,城中流水交錯,花木繁多,最宜造園。封建官僚中多文士,有靜心讀書、交游酬唱的需要,亦促進了園林營造。
由于引伊洛水入城中,水系豐富,唐洛陽私家園林多以水景取勝。《洛陽名園記》中說:“自東大渠引水注園中,細泉清流,涓涓無不通處。”
唐代園林花木繁盛,以植物造園為主的特點十分明顯。水多宜竹,當時最大的歸仁園便“有竹千畝”,至宋歐陽修時尚有“洛最多竹”之說。此時,春日賞園中牡丹已成為全城之俗。白居易詩云:“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此時的洛陽私家園林營造注意空間起伏,挖池堆山很多。除通過置石進行藝術構圖外,假山的設置在此時也非常普遍。造園藝術手法方面,借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借形、借聲、借色甚至借香、借影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唐代私家園林中,面積最大者為宰相牛僧儒之歸仁園。其園“蓋盡此一坊,廣論皆里許……河南城方五十余里,眾多大園池,而此為冠”。
園林專家王鐸先生解釋,據考古發掘,洛南古洛陽城里坊,東西460米~565米,南北480米~580米,其占據一個里坊的園林面積竟達30公頃。
歸仁園內清渠瀑布長流,有古木、桃園、李園,種植大片牡丹、芍藥,建筑清漪,置石得體。這也是其主人逃遁官場世事之地:嘉木怪石置于階庭,精舍翠竹環繞身邊,牛僧儒常與詩人白居易吟詠其間而忘我,“無復進取之懷”。
在唐洛陽私家園林中,為官20余載、于四朝歷任顯職的名相裴度之集賢園特點鮮明。該園是以名為“平津”的大湖為主體的水景園,湖中有三島,其間“梯橋架閣”。湖四周各種園林建筑圍繞,楊柳、翠竹極盛。《名園記》中贊嘆:能將宏大與幽邃,人力與蒼古,引水與成山三對矛盾處理巧妙如此者“惟湖園(集賢園之別稱)而已”。
集賢園主人常與詩人白居易、劉禹錫以及諸多士人,于園中酣宴,高歌放行,詩酒琴書以自娛。白樂天每每作詩對此園景色之妙、園藝之高表示艷羨,慨嘆自家園子太小。
距集賢園不足200米的大詩人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園,因主人詩名和在詩中對園林較為詳盡的描述,使其名最著。
中國式園林高妙的意境,與中國深厚的文學藝術積淀有很大關系。清幽佳麗的景觀環境,提供了良好的寫作環境,激發了文人的創作靈感。反之,描寫山川形勝的詩畫也是造園者的絕好借鑒。不少詩畫名家甚至直接參與園林的經營設計,白居易就是其中之一。從其《草堂記》和致友元稹書中,我們可領略其所營建的園林及山野田園的意趣。
履道坊宅園在今洛河南獅子橋村東,“地方十七畝”,是詩人居住20余年的終老之地。白氏親力親為,多年間重修了園中書庫、糧倉、亭院、池灘等多處建筑及景觀,廣植花木。此園分南園、西園和府第三部分。園中水景充分,數十種植物使園內四季常青,來自南方的奇石點綴其間。履道坊宅園整個建筑布局與景觀環境十分諧調,空間劃分合理,功能頗為完善,影響了我國以及近鄰日本的造園藝術。
唐代,凡受爵、勛官職者朝廷均封給田業(永業田),加上官員的俸祿田(職分田)以及土地兼并,使得別業園林興建之風日盛。別業,又稱山莊、別墅等,為官僚地主莊園。這些別業,置館榭亭閣、竹木花草,為官員休憩養老之所,還具有種植養殖等生產功能,是一種田園式的別墅園林。
唐洛陽城南和龍門以南伊水兩岸,有大量私家別業園林,其中以唐武宗宰相李德裕在龍門西南5公里處的平泉山莊最為有名,“平泉朝游”亦是洛陽八大景之一。
《舊唐書·李德裕傳》載:“東都伊闕南置平泉別墅,清流翠筱,樹石奇幽。”山莊內引泉九支,筑堰成潭,桑園、梨園、松林、耕地、菜園、藥園成片,猿猴、白鷺等動物成群。李德裕喜歡奇石奇木,園中珍品不少。
平泉山莊毀于唐末黃巢之亂,之后園中奇石流散。如今前去踏訪,當年的宰相莊園早已成為尋常百姓的家園。有人說,今伊闕西南4公里的梁樹溝一帶即“平泉朝游”所在。登丘環顧,古人詩文中描述的平泉溪谷的溝壑仍在,李德裕作詩志之的書樓、瀑泉亭、流杯亭卻是再不可見了。不過,倘靜立此地,仍仰可觀諸山環繞,俯能見清泉潺湲,我們亦可以此一度古人的心境了。
公元907年,唐王朝亡,戰亂使得唐東都“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園林勝景受到破壞。但歷史新的一頁即將翻開,作為宋西京和文化中心的洛陽,又將迎來園林藝術發展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