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洛陽諸橋大觀 龍影隱碧水 風雨天津橋

2013/11/20 11:16:25 點擊數: 【字體:

洛陽諸橋大觀 龍影隱碧水 風雨天津橋

天津橋 李玉明 繪
 
    橋,是人類與生活最詩意的對接,是文明進程最直觀的跨越。洛陽的橋,曾創造過中國橋梁史上多個“之最”,洛陽橋東西800米的距離內有天津橋遺址、 林森橋橋亭、老吳橋斷橋、老洛陽橋和新洛陽橋——橋的姿態和橋的故事,就是人的姿態和人的故事。

  最近,洛河上又添了一座新橋——李樓洛河大橋。

  這則新聞于8月22日7時發出后,到8月27日下午3時,洛陽新聞網統計的點擊率是4110人次。其實這座新橋只有787米長、12米寬,比不上王城大橋的長度和寬度,但洛陽人向來關心橋梁建設,人們走過洛陽橋時,愛往兩邊看:東邊有一座斷橋,上豎一個亭子,那是林森橋;西邊是老洛陽橋,穿梭著非機動車輛和行人;腳下是新洛陽橋,滔滔洛水正向東流。

  人們不禁要問:這里到底有幾座橋?怎么這樣集中呢?原來,僅洛陽橋東西兩側800米距離內就有5座橋,自東向西依次是林森橋、新洛陽橋、老洛陽橋、天津橋、老吳橋,其中4座橋仍可見其身影,1座橋被埋在河底。

  那座被埋在河床中的橋,是悄悄隱去的龍影,是赫赫有名的天津橋。

  天津橋問世之前洛河上已有橋

  天津橋一“出生”,就落在了隋朝的懷抱里。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弒父篡位,遷都洛陽。他在漢魏故城以西9公里處重新選址建起新城。新城南跨洛河,面朝伊闕,這就需要在洛河上建一座橋。

  新橋的設計者楊素和宇文愷,諳風水、懂天象,他們認為洛水就像天上的銀河,而洛陽就像天帝的居所紫微宮,如此一比照,在洛河上架的這座橋就取名“天津橋”。因為“天津”的原意為“銀河”。

  那么,隋代以前,洛河上有過橋梁嗎?1986年出版的《洛陽市交通志》上說:洛河上最早的一座橋梁在漢魏故城南,名天橋,為秦朝所建。當時洛陽南北兩宮相隔數千米,為洛水分割,中間建有3座橋。這3座橋均有屋頂,聯系南北兩宮,又稱秦復道橋。

  漢朝建立后,劉邦當皇帝的第六年,已分封20多位功臣做了大官,但手下諸將還在爭功,要求加官進爵,他們常坐在洛河沙灘上嘀嘀咕咕。一天,劉邦通過天橋看見這種情況,頓生疑竇,請謀士張良想辦法解決。張良認為這些將領有謀反跡象,劉邦遂采用良策,穩住這些人,消除了隱患。

  這件事記載于《史記·留侯世家》,可見當時洛水上已經有橋,這也是文獻記載洛水上的第一座橋梁。至東漢,朝廷又在如今的漢魏故城南2.5公里處建了一組浮橋。待到曹魏立國建都洛陽,這座橋還存在。史載:魏齊王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為了篡奪曹魏政權,曾屯兵浮橋,伺機政變。

  此橋早于隋天津橋400多年。

  以上這些橋,均非名橋,一直到天津橋問世,才掀開了中國橋梁史上嶄新的一頁。它不但創造了幾個橋梁“之最”,更因其自隋至宋,數百年間風雨裹身,滄桑滿面,引起了世人的極大關注。

  學者對天津橋的具體位置有爭議

  在我市出版的諸多歷史學刊中,學者們對天津橋的位置一直爭論不休:一種說法為,天津橋在洛陽橋東;還有一種說法為,天津橋在洛陽橋西。許多出版物中認為,天津橋緊靠洛陽橋東,站在洛陽橋上往東看,有9個殘存的橋墩和一個孤聳的橋亭,那下面就是天津橋的遺址。此說在上世紀考古研究中占上風,但不少學者表示懷疑,理由是《唐兩京城坊考》記載:“皇城端門之南,渡天津橋,至定鼎門,南北大街曰定鼎街,亦曰天門街,又曰天津街,或曰天街。”端門為皇城的正南門,與天津橋相連。天津橋應在洛陽橋偏西的中軸線上,由是推斷天津橋在洛陽橋西邊不遠處。

  但這種推斷一直沒有出土實物作為佐證。

  直到2000年,我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區洛河南北兩岸向下挖掘,終于在洛陽橋西側200米處河床下,發掘出了唐宋時期的洛河石堰與橋墩。石堰綿延數公里,橋墩下墊有枕木,上鋪方石,聯以鐵腰,于是考古工作者斷定此處便是天津橋的位置所在。當時參與發掘工作的我市青年學者霍宏偉,向記者證實了這種推斷。他說:天津橋初建于隋,但隋時天津橋用木船相接,實為一座浮橋,多次被毀,不會留下實物。而唐改浮橋為石柱橋,是東都城內連接洛河南北的主要橋梁,如今發現的石堰與橋墩即天津橋之實證。

  其實,對于觀照歷史、體味滄桑的一般讀者來說,天津橋遺址在哪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想從天津橋的來龍去脈中,看到歷史走過天津橋時是什么姿態。

  天津橋創造了我國橋梁史上兩個“之最”

  經過考古工作者的長期考證,隋天津橋的形象漸漸清晰了:整座大橋用大船連接,南北一字排開,猶如水中長龍銜接著南北兩岸。船與船之間用鐵鏈聯結,橋面平整,橋身穩固。橋建成之后,橋上車輛往來,行人絡繹不絕,一派熱鬧景象。

  據我市史志方家周得京先生考證,隋唐天津橋在中國橋梁史上創造了兩個“之最”,第一,最早用鐵鏈連接船只;第二,最早建造了龜背形橋基作為支撐。

  那么,作為浮橋的隋代天津橋,是怎樣漂浮于河面上的呢?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隋煬帝大業元年初造此橋,以架洛水。用大纜維舟,皆以鐵鎖鉤連之。南北夾路,對起四樓,其樓為日月表勝之象。”原來,當時橋的兩頭各建有兩座重樓,用來固定鐵鏈。管理人員日夜值班,根據河水漲落調節鐵鏈高低,負責橋梁安全工作。

  橋建成后,為使高大的樓船順利通過,橋體還可以自由開合,這在我國古代建橋史上也是了不起的創舉。橋北端,正好與皇城的端門相對應;橋南端,與長達5公里的定鼎門大街(當時定鼎門在安樂窩之南)相連,南北通衢,一橋相牽,好不氣派。

  可惜好景不長,該橋建成12年后,李密率瓦崗軍攻打洛陽,隋將王世充慌忙迎戰,雙方在天津橋邊大戰三場,守橋將士的鮮血染紅了洛河水,李密一不做二不休,一把火燒了天津橋。這是天津橋第一次被毀。

  唐改天津橋為石柱橋,樂壞了李白和白居易

  隋朝命短,不到40歲就玩完了;唐朝命長,壽命將近300年。唐玄宗開元年間,他下旨在隋天津橋遺址上重建天津橋,建的是石柱橋,又稱洛陽橋。橋長三百步、寬二十多步,橋上有欄桿、表柱、四角亭;橋兩端有集市和酒樓。李白光顧的董家酒樓就在橋頭。當時他從長安來到洛陽,洛陽地方官為他接風,李白坐車郊游后經過天津橋,吟詩一首:

  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

  看花東陌上, 驚動洛陽人。

  他留戀天津橋的景致,心情格外好,于是又吟道“黃金白璧買歌笑 ,一醉累月輕王侯”,干脆暫不啟程,在洛陽飲酒數月,把王侯功名都看輕了。

  好一個天津橋,把詩人們征服了。劉希夷來了,寫道:“天津橋下陽春水,天津橋上繁華子,馬聲回合青云外,人影動搖綠波中。”李益也來了,寫道:“何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這里說的洛陽橋其實就是天津橋,一橋二名,名動京城。孟郊也來了,寫道:“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

  天津橋洛河以南,地勢平坦;洛河以北,地勢突兀,所以人們過橋時,自北往南稱為“下橋”,由南往北稱為“上橋”,這一上一下,景致有了起伏變化,也給詩人們提供了思緒翩飛的空間。白居易歌詠天津橋的詩最多,他說“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又說“莫悲金谷園中月, 莫嘆天津橋上春。 若學多情尋往事, 人間何處不傷神”。

  天津橋凌晨的景致最美:曉月掛在天空,兩岸垂柳如煙,橋下波光粼粼,四周風光旖旎,城中不時傳來寺廟鐘聲,遂使“天津曉月”成為“洛陽八大景”中最靜謐的風景。為此,白居易在《曉上天津橋閑望》寫道:

  上陽宮里曉鐘后,天津橋頭殘月前。

  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

  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

  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

  唐代天津橋為石柱橋,這一點文獻中記載得很清楚。杜佑《通典》中云:“其天津橋、中橋石腳。”所謂“石腳”即石墩、石柱,石柱迎水面砌成尖角,可減弱水流對橋柱的沖擊,利于泄洪。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洛河北岸挖出順序排列的4個橋墩,跨度均為15米,橋墩均呈龜背形,長20余米,由此估計天津橋寬約20米?脊虐l掘中還發現,天津橋兩岸均以青石為堰,用以攔水,保護河岸。

  即便是如此堅固的橋梁,也有被沖毀的時候,從唐代到五代,再到宋代,天津橋屢被水毀,屢毀屢建,進入艱難的服役期。

  天津橋屢毀屢建艱難服役

  唐宋時期,東都洛水河寬水急,加上只有天津橋兩岸砌有石堰,上游洪峰來時,泥沙俱下,裹木挾石,對橋梁和近岸房舍破壞極大。那么,天津橋共幾次被毀呢?

  史書記載:唐高宗統治時期,天津橋共有兩次被毀,武則天統治時期有一次,唐中宗執政時天津橋有極大損毀,“神龍二年四月,洛水泛溢,壞天津橋,漂流居人廬舍,溺死者數千人”。唐玄宗統治時期天津橋又有兩次被毀,其中開元二十九年秋七月,洛水暴漲,毀壞了天津橋及上陽宮部分房舍。

  晚唐時,天津橋遭火焚一次;后唐時,遭遇一次較大水患。這次水患,沖斷了天津橋,近河廬舍被毀,官民只好坐船渡河。至當年八月,大水仍不退,渡河人每天都有被淹死的,莊宗李存勖只好寫了《以天津橋未通放朝參敕》,發出通告:近來水患嚴重,天津橋迄今未通,往來百官以舟渡河,傾覆者多蹈泥涂,自今日起文武百官可三日一趨朝。

  這次橋梁中斷,造成京城交通困難,幾乎讓衙署癱瘓,官員無法正常辦公,皇帝百官由是感嘆京城不可一日無橋。

  到了北宋時期,洛河又有數次水患,多次沖毀天津橋。宋代也和前朝一樣,天津橋屢毀屢修,百折不撓,力保交通順暢。如今想來:不是天津橋過于脆弱,而是它挺立的時間太長,幾百年下來,難免經歷風風雨雨。加上古代洛河上游沒有水庫,無法調節河水流量,洪澇之時,全憑天意——屢毀屢建的天津橋,實際上成了洛陽城洪澇災害的晴雨表。

  歷代王朝對天津橋如此看重,是因洛陽多為京城之故。北宋雖然建都汴京,但仍以洛陽為西京。宋太祖趙匡胤立國第二年,就下令重修天津橋,以巨石為橋墩,高數丈,企盼永固此橋。2000年的考古發掘證實:宋代的石堰和橋墩,均以巨大方石壘砌,每砌一層,縫間鑿槽,鑲嵌鐵腰,錯縫駢連,形成巨大板塊,不易分散變形;橋墩呈龜背形,分散水流的沖擊力。

  北宋滅亡后,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此后洛陽失去帝都地位,國家不再投入巨資修葺天津橋,到金代洛陽橋毀于大火。斷橋殘礎,漸漸湮沒在河床之下,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蓱z一座名橋,究竟退休于何年何月,史料竟未有明確記載。只是這條躺在河床下的巨龍,骨骼終難消盡,到了近代,軍閥吳佩孚竟也不忘此橋,在原橋址旁修橋一座,仍稱天津橋,這便是洛陽老百姓說的“老吳橋”,于是又引出一段故事……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網(2007-07-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