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鬼摔跤:一個人表演兩個人摔跤
今年春節期間,中國國花園好戲連臺,文化廟會吸引了不少觀眾。正月初四上午,記者一進入國花園東大門,就遇到正在忙碌的廟會工作人員白鴿和孫杰,他們說偃師扒頭村的二鬼摔跤項目正在進行,那可是洛陽民間傳統游藝活動的保留節目。只見一方地毯鋪在草坪上,“二鬼”正在摔跤,一個人在旁邊解說,看上去非常滑稽。
說是“二鬼”,其實是一個人表演兩個人摔跤的場景。表演者李長發50歲上下,演練這個節目已經十幾年了。為讓大家看清其中奧妙,他當眾往身上穿戴了一次道具。
道具是連在一起的“二鬼”木偶,有兩個頭,一雙假腿連著一雙靴子。只見他先把木偶套在后背上,然后把兩臂伸進假腿褲管里,兩只手分別伸進兩只靴內,一彎腰,“二鬼”的兩個頭便面對面了,而由兩臂變成的“雙腿”,便和他的兩條真腿呈對峙狀,于是摔跤便開始了。
不解道具奧妙的觀眾,打眼一看,還真以為是兩個人在摔跤。只見“二鬼”面對面,眼瞪眼,你踢我,我絆你,忽地一下,“一個人”被高高抱起,一陣旋轉,一聲吶喊,被抱起的“那個人”便被壓在地上了,掙扎了好一陣兒起不來。于是“兩個人”就地十八滾,翻來覆去,難解難分,眼看就要滾到觀眾的腳邊了,卻突然雙雙蹦起,又面對面斗起來。足足有一分鐘,你再看那四條腿時,一條條都繃緊了,在較著勁兒,在拼著力氣。有的觀眾為“這個人”擔心,有的觀眾為“那個人”加油,卻不料忽地一下,表演者亮相了,脫掉了道具,露出了真容:哈哈,原來是一個人呀!
此項表演成功與否,道具要占一半功勞,如果著裝不好,露出了破綻,就穿幫露底了。著裝后的“二鬼”,需做相互抱持狀,所著的袍垂,應覆蓋表演者的頭部和肢體,這樣才能兩相對立,然后撲滾翻騰,互踢互絆,做廝打狀。我市最著名的二鬼摔跤表演者,是原洛陽鐵路分局的一名年輕人,曾上過央視進行表演。另外,孟津、宜陽、偃師都有人會表演二鬼摔跤。二鬼摔跤俗稱“二鬼扳跌”,每年的牡丹花會和民俗廟會上都能看到這種表演,其中的“鷂子翻身”、“就地十八滾”、“枯藤纏樹”、“泰山壓頂”等技藝堪稱絕活。
斗雞:公雞中的戰斗機
在春節文化廟會上,我們還看到一個場地上有斗雞表演,領隊名叫王定軒,43歲,來自偃師天天樂雜技魔術團。他說話俏皮,說他的斗雞是“公雞中的戰斗機”,其中一只外號“黃飛鴻”,另一只外號“白眉大俠”,這當然是幽默了。誰料一開場,“黃飛鴻”竟然斗不過“白眉大俠”,讓“白眉大俠”一口叨住雞冠,怎么也掙脫不掉,只好在地上不停地轉圈兒。
在園中,記者遇到瀍河回族區的幾個年輕人,他們前兩天跑到開封斗雞去了,說目前我省的大型斗雞比賽都集中在豫東,洛陽的賽事不多,即使有比賽,一般也不公開。比賽場地不正規,一般是找一個大房子,草創一個簡陋的“斗雞莊”,中央設置一個半米多高的方臺或圓臺,四周纏幾道隔繩,便是一個斗雞擂臺了。因近年來有人利用斗雞賭博,有關部門予以限制,所以很難看到正兒八經的斗雞比賽了。
其實,歷史上數洛陽和開封(時為汴梁)的斗雞最厲害,尤其是在宋代,作為西京的洛陽建有斗雞坊,民間斗雞的熱鬧場面,和西班牙斗牛一樣吸引人。
古代的斗雞,有很正規的比賽場所。據文獻記載,早在夏代就有斗雞活動,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戰國時期,斗雞最流行,富家子弟最愛玩,所以武俠小說中,凡涉及斗雞的插圖,均有紈绔子弟的身影。他們高擎斗雞,吊兒郎當地招搖過市。其實這種畫面往往失真,因為真正的玩家總是懷抱斗雞,決不會高擎斗雞招搖過市;到了冬天外出比賽時,還要小心地掩雞于懷,只讓斗雞露頭呼吸新鮮空氣。
古代宮中斗雞規格很高,有專門的“飼雞官”來管理、培訓斗雞。“飼雞官”呵護斗雞,就像飛行員呵護戰機一樣,那是非常上心的。平時,斗雞都住在精美的雞舍里,吃著調配好的食物,“雞醫生”定期為它們體檢,使它們始終處于最佳競技狀態。
唐代的宮中斗雞最幸福,它們的“伴侶”都由“組織”分配。用來配種的種雞體形要大,脖子要長,雙腿要有力,必須是優良品種;然后要進行競技培訓,還要經過實戰演練才能參加比賽。
史載,唐玄宗李隆基最愛斗雞,他專門成立了斗雞坊,每逢節慶都要進行斗雞比賽,其中最能斗的斗雞被封為“常勝將軍”,而它的主人則能獲得很高榮譽。當時有個玩斗雞的明星人物叫賈昌,是一個少年,深得唐玄宗賞識,因為凡他調教出來的斗雞無往而不勝。他被召入宮中專職馴雞,玄宗還派出五百小廝聽他差遣。時人因此編了一首歌謠:“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
由于皇帝喜歡斗雞,斗雞遂成時尚,風氣熏染民間,城鄉斗雞成風,弄得一地雞毛。斗雞在人們的加油助威聲中,伸長了脖頸,瞪紅了眼睛,一場場爭斗下來,雞血飛濺,雞毛亂飛。李白曾寫詩道:“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到了宋代,洛陽和開封成為著名的“斗雞城市”,斗雞者在這兩個城市贏得名次,身價倍增,皆感自豪。
據我市斗雞愛好者介紹,由于洛陽和開封斗雞歷史悠久,實力強大,自宋明始,便培育出我國最優良的斗雞品種,統稱為“河南斗雞”。其最大特點是雞種純,選種時絕不允許近親交配,喂養、訓練也非常嚴格。俗話說“拔好的鵪鶉遛好的雞”,斗雞的使命是“斗”,靜養是不行的,需要讓它經常活動。
活動的方式是黎明時分開始“攆”雞,速度由慢到快,時間由短到長,在較大的場地上,讓斗雞“散步”,使它精神放松。而“訓雞”的方式主要是讓斗雞練“跳罩”和“蹾腿”兩個動作,天黑前,還要進行補食加餐。只有經過這樣的訓練,斗雞才能筋骨強壯,兩腿有力,動作敏捷,有利于打斗。
洛陽過去的正規斗雞比賽,不像現在這樣搞一個擂臺,而是在斗雞坑里進行。所謂斗雞坑,即低于四周地面的一個圓池,斗雞時裁判臨場,可就近觀察斗雞,斗雞雙方的主人也可稍稍接近,但即使打斗得再慘烈,圍觀者都不準拍手或發出指令。如今我市的斗雞比賽多集中在城鎮,有時也可在農村集市上碰到。
斗羊:有趣農家樂,小型斗牛會
記者在今年的春節廟會上沒有看到斗羊。但斗羊過去在洛陽很常見,尤其是春節期間,幾乎所有鄉鎮都有斗羊比賽,俗稱“羊抵架”,可謂有趣的農家樂和小型的斗牛會。斗羊的品種基本是雄性小尾寒羊,其中以白色、黑色者居多,如果兩只羊皆為白色,就要把其中的一只染成紅色或黑色,以示區別。
斗羊十分在乎輸贏。俗話說“兄弟斗羊不相讓”,競技為第一要素。斗羊的場所一般是集市,時間集中在農歷正月和二月。斗羊前參與者先相邀約,定下日子和場所。比賽時由裁判用鞭桿劃定界限,觀眾自動聚集,圍觀加油。“主事的”將斗羊按年齡、體重、名氣分類,輪番入場,一對一進行比賽,一般為單循環賽,俗稱“打勝家”,最終的勝利者被稱為“名羊”。
“名羊”各有外號,如“黑蹄”、“白豹”等。斗羊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由斗”,放開兩只羊,任由它們爭斗;另一種是“拉開斗”,由主人拉著各自的羊,拉開一定距離后放手,斗羊助跑、加速、弓身、梗脖子伸頭,最后用羊角狠狠碰撞對手。其碰撞的力量很大,怦然作響,令人心驚,竟有羊角當場被撞斷者。
我市孟津、洛寧、伊川農戶養羊者眾多,其中的山羊品種有時也用來相斗。這種羊小巧敏捷,最善爬山,可在山坡上展開戰斗,多為“自由斗”,不計輸贏,看上去頗有趣:兩羊相斗時前腿離地,后腿支撐,上半身抬起后,歪脖瞪眼,在空中停留一下,然后前腿落地,同時以頭相撞,小打小鬧,姿態可愛。
民間斗羊中的優勝羊,要佩戴大紅花招搖過市。這時羊的主人最為風光了,他牽著羊在前面走,后面跟著一群人。有人慕名前來買羊,買賣雙方并不言語,蹲在地上,各伸出一只手于衣襟下,擋住眾人眼,用手指當作“計價器”討價還價,商談的內容圍觀者并不知曉,只有當事人會意,看上去神秘而有趣。
打秋千:凌空蕩開的勇者之舞
洛陽秋千架的種類很多,總體上可分為“架子秋”和“轉秋”兩種。架子秋最常見,是用兩根豎木,上橫一梁,吊起兩根繩索,底端掛踏板,一人或兩人曲膝站在踏板上,雙手緊握繩索蕩起來,越蕩越高。轉秋有多種,小型的是用車轱轆,平放套在立柱上,離地1米轉動,供小孩坐在上面玩耍;高級的是大型轉秋,保留下來的不多,目前要數白馬寺鎮孫村的“十六掛轉秋”最有名。
此秋在今年春節文化廟會上出盡了風頭,吸引不少人前來乘坐玩耍,共分為上中下三層:頂端豎帥字旗,由高空蹬秋者表演;中層由4名壯漢在兩個轉輪中間手推腳蹬;下層是一根沖天柱帶著兩個轉輪,附帶內外兩層16掛秋,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互動,結構嚴謹,氣勢壯觀,運行起來平穩可靠。
可是,架子秋卻沒有轉秋平穩,玩起來有一定危險性,尤其是高架子秋,有兩三層樓高。舊時扶起一掛高架子秋之后,整個正月里都不拆掉,五村六寨的行家里手都來比試。有的村寨還在高架子秋橫梁前挑起一個竹籃,籃內放錢或糖果,誰能蹴得最高,飛起一腳踢下竹籃,籃內的財物便歸誰。這需有絕技,身子需與高高的橫梁蕩平,還要騰出一只腳去踢竹籃。過去曾有人為此失手而喪命,如今看來,這是民間娛樂競技的極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