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洛陽春節民間娛樂 說書和唱戲 正月里的“連續劇”

2013/11/25 15:46:46 點擊數: 【字體:

洛陽春節民間娛樂 說書和唱戲 正月里的“連續劇”

河洛大鼓表演    (資料圖片)

洛陽春節民間娛樂 說書和唱戲 正月里的“連續劇”

過年看大戲    (資料圖片)

    洛陽的春節民俗中,說書和唱戲是不可缺少的娛樂項目。俗話說“正月里頭都是年”,這時說書,說的都是《水滸》、《說岳》這樣的大部頭,連說幾十天,就像播放電視連續劇一樣;唱戲也是連軸轉,一般是下午和晚間各一場,連唱三五天甚至七天大戲也不稀罕。說書和唱戲不同于其他民間娛樂活動,已經融入了藝術和教化的成分。  

  今年春節期間,記者一直留意什么地方有說書的。有人說春節文化廟會上有河洛大鼓,不知算不算說書的。其實在洛陽,群眾把鑼鼓書、蓮花落、評書、三弦鉸子書、河洛大鼓等曲藝形式都叫做說書,不過以河洛大鼓最為常見。

  據我市劇作家李學庭先生介紹,說書和唱戲是洛陽春節民俗中不可缺少的娛樂項目。較大的村寨至少要請一臺大戲,較小的村子也要請來說書的說上幾天,所謂“過年不說書,悶死一頭豬;年下不看戲,一村人都生氣”,如果一個村子竟沒有支起一個書場,那是很丟面子的事情。

  說書是最節儉的文化娛樂

  說書是最節儉的文化娛樂活動。說書不拘場地大小,田間村里、劇場舞臺均可。表演者不用化裝,只需一把琴、一副手板,三兩個演員便可開場。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末,洛陽乃至整個豫西地區的民眾,長期鐘情于聽書。只要說書人支起鼓架,舉起手板,拉起琴弦,群眾就會紛至沓來。

  其中的河洛大鼓源于偃師,所以該地群眾最愛聽書。據老藝人介紹,過去藝人在偃師佃莊鎮說書時,聽書的群眾把直徑20厘米粗的榆樹都擠倒了。在翟鎮,說書人曾從晚上8時說到次日晨4時,觀眾還是不愿離去。特別是農村婦女,平時忙于家務,難得春節清閑,都聽得十分投入,一個春節下來,一個個都過足了聽書癮。

  過去,偃師說書藝人張天倍與程文和在洛陽老城青年宮設書場,說唱他們最拿手的《九頭案》和《劉墉下南京》,轟動洛陽,場場爆滿。由于他們說得好,凡家中有喜事的都來請書。這種“因事請書”的形式叫做“愿書”:娶媳婦慶賀說書叫“紅書”;為小孩過生日說書叫“面書”;給老人祝壽說書叫“壽書”。另外還有為神說書的,最常見的是“敬三皇”和“說神書”。

  “敬三皇”敬的是天皇、地皇、人皇,舊時洛陽民間曲藝藝人成立有“三皇社”,藝人說書前要到三皇社報到,說書的內容偏于教化,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因果報應故事。“說神書”集中在正月,由各神社頭面人物安排時間、地點,或由那些向神還愿的人確定時間,一般要連說3天。說書前,藝人要先說一段請神的“書帽”,如“一爐清香敬蒼天,敬請四方眾神仙。先請龍王離東海,再請觀音離岐山……各位神仙都請到,神棚以內領香煙。請神一書說完畢,保俺四季得平安”。老百姓過年不忘敬神,娛樂時也附帶規范人心,可以說這是春節娛樂中最嚴肅的教化版本了。

  然而,說書大多數時候是隨意和輕松的。上點兒歲數的人都知道,只要你進了書場,就不要怕聽葷段子。說書人吃罷晚飯來到書場,在說正本之前,一邊等觀眾,一邊先說小段,稱為“書帽”。這些段子往往是葷段子,為的是活躍氣氛。譬如春節期間說書,往往有這樣的開場白:“初五十五二十五,鄉間大嫂洗屁股。屁一放水一鼓,炸破腳盆三道箍。”

  聽到這里,在場的大姑娘小媳婦就要罵:“死鬼!瞎說!”但一邊笑罵,一邊還要支著耳朵往下面聽。這段“書帽”雖然有點兒葷,但總算是提醒大家講衛生,也不為過。可是有些說書的就不講分寸了,一開講就說《十八摸》,直講得下面聽書的女子臉紅心跳,而男子卻紛紛叫好。有的說書人干脆這樣開場:“大姐、大嫂、大娘們,趕緊走開了啊,開場不說人話兒!”所以那些愛聽葷段子的老爺們兒都愛早早地來聽開場白,而婦女們卻故意遲到,避開這些葷段子。

  民俗的東西,原本就是這樣公開地風騷,人們見怪不怪,以寬容之心待之。每個說書人都備有這樣的“騷貨”,有時不來上兩段,聽眾還不滿意,臺下一片喊聲:“來兩段葷的!”過去娛樂活動少,聽說書就像現在人們看電視連續劇,一個整本的《烈火金剛》或《林海雪原》,能分別說上一個月,所以當時有很多說書藝人,幾乎每個鄉鎮都有五六十個說書的,民國初年僅偃師縣就有200多名說書藝人。

  那時,孟津游王村書會規模最大。此村位居交通要道,是從洛陽北上的必經之地,南來北往的商賈多在此處歇息,人氣很旺。從清朝同治年間開始,每年元宵節前,鞏縣、開封以及本地的說書人便紛紛來此,正月十二這天就能聚集200多位藝人。附近七村八寨的鄉親也都趕來聽書。供說書的桌案不夠用,就立磙為案,或是抬來馬槽,上蓋木板,擺上醒木和茶碗,就地壘臺說起書來。

  按規矩,藝人們到位后,由村中主事人出面招待,負責派飯并付演出費。說書的章節和內容,也要一一列出,海報貼滿墻,全村喜洋洋,群眾聽書隨其自便,只用帶個小板凳就可以了。所以最實惠的是觀眾,不用掏錢,就可享受文化大餐,但也需遵守書場規矩,不準大聲喧嘩,不能讓小孩哭鬧。即使聽到說書人講到“瞎子”、“瘸子”、“麻子”等字眼,有相應殘疾的聽書者也不能離場,不能表露不悅。

  洛陽人講義氣,重面子,凡遠道而來的藝人,不會讓人家白來一趟,付演出費的時候,總是先給外地藝人,本地藝人要處處謙讓,所以外地藝人都愛來洛陽趕場。一個春節下來,“明星大腕”云集洛陽,琴弦錚錚,手板叮當,整個城鄉熱鬧非凡,文化娛樂氛圍很濃。

  廟會戲和節令戲

  傳統廟會是融宗教、商貿、文娛于一體的集市文化,廟會戲是廟會的主角。過去洛陽的佛寺、神廟都有一定數量的耕地,這些耕地收獲的地租相當可觀。為了答謝佃戶,修睦鄉里,寺廟每逢廟會都要請戲班唱戲。

  春節期間廟會集中,從正月初一到清明節,農家清閑,廟會一個接一個,大戲接連不斷,其中為配合節令而唱的戲,就是廟會戲。洛陽較大的廟會,有關林廟會和偃師黃大王廟會。這類廟會有專門的祭神對象,所以要演關公戲和治水戲。由于商人把關帝奉為財神,所以各地關帝廟紛紛唱戲。商人發了財,一時高興,出手闊綽,付的演出費很高,班主和演員一個個鼓足了勁頭,唱得格外賣力。聽眾也聽得過癮,戲樓下賣甘蔗的賣小吃的生意興隆,紅男綠女紛至沓來,一派歌舞升平的熱鬧景象,為廟會和春節增添了喜慶氣氛。

  舊時看戲,男女觀眾是分開的,不能混場。男子都往戲臺子下面擠,占領主場。女眷則在一側觀看,遠遠地擠作一團。若有那調皮的后生硬往女看客堆里混,婦女們便笑著把他轟走,這是很有趣的場面。

  依據節令唱的戲,叫做“應節戲”或“節令戲”,演出的都是固定劇目:正月初一演《甘露寺》,初二演《回龍閣》,三月三演《蟠桃會》,四月初八演《百蓮花臨凡》,五月初五端午節唱《白蛇傳》。另外,元宵節唱戲,是為了配合燈事活動;七月七唱戲,是為了表示對牛郎織女的同情;八月十五唱戲,則表示對居家團圓的希冀。

  為廟會戲和節令戲買單的,均非個人。春節期間個人出資請戲的,一般是還愿戲。

  還愿戲和賠情戲

  還愿戲有具體的當事人,是一種兌現承諾的“回報演出”,由還愿人買單:商人祈財得財,要到財神廟或關帝廟唱戲;求子得子者,要到娘娘廟或觀音廟唱戲;科場及第者要到魁星閣唱戲;四季平安免遭火災的,要到火神廟唱戲。  

  在神權支配一切的封建社會里,人們消災祈福、求子生財,都希冀神明保佑,因而向神獻戲就成為一種風俗,由此興起酬神戲。同時又因祈愿在先,所以還愿戲、酬神戲往往就一塊兒唱了。久而久之,人神同娛,既酬神又娛樂,演出時遵照一定程式,一般都要連唱三天。第一天上午,先唱酬神戲,稱為“早三出”,演《天官賜福》,臺上唱戲,臺下燒香磕頭。演出劇目有嚴格規定:關帝廟只準演《過五關》和《古城會》,以展現關公的英雄風采,不準演《走麥城》等有損關公形象的戲。在奶奶廟唱戲,應演《麒麟送子》,不許演哭哭啼啼的劇目。第二天演出,劇目任選,想看什么演什么。第三天要唱送神戲,演出內容也有一定要求。

  除還愿戲外,還有賠情戲。

  兒女不孝,致使父母尋了短見,其舅舅或族長就要出面干涉,除要求厚葬亡者外,還要求做兒女的在限定時間內請人唱戲,以便對鄉親們做一個交代。這種戲的內容,提倡孝順爹娘,講究因果報應,教化作用明顯。

  娛樂中的禁忌和禁忌中的娛樂

  在洛陽,說書、唱戲有種種禁忌。說書藝人出門趕場子,最怕碰見娶親的,認為這樣會把他們的財運娶(取)走,這本身已有點兒荒唐意味。最怪的是他們偏偏喜歡遇見埋人的,最好是親眼看到棺材,那就是大大的吉利了,因為棺材的“材”與“財”同音,這又有點兒滑稽了。

  說書人清晨起來,忌諱說“龍、虎、蛇、夢、牙、鬼、橋、塌”8個字,若說出其中一個字,就認為不吉利,趕緊吐唾沫或者摘掉衣扣,把不祥破掉。聽眾來聽書,不能觸摸說書人的演出用具,不能摸鼓、琴、手板和醒木,這些東西若被摸了,有的藝人馬上起身走人,罷演了。這是娛樂中的禁忌。

  還有禁忌中的娛樂,舊時唱戲的被人看不起,人們說藝人是“巧要飯的”,都不愿和唱戲的攀親戚。但反過來人們又認為藝人走南闖北,腿長走天下,嘴大吃四方,如果把小孩認給藝人當干兒子,能成活,不愁吃。所以一場戲下來,總有人把小孩帶到演員面前,趴下磕個頭,做了人家的干兒子;要不就是來到后臺,趁演員卸裝的時候,讓人家拿起化妝筆給孩子臉上開個花臉。“開臉”多用紅色和黑色油彩,因為戲劇臉譜中有“紅忠白奸黑直正”之說。那小孩“開臉”后一臉油彩,扭頭便跑,引得眾人哈哈大笑,這便是禁忌中的娛樂了,挺有趣。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08-02-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