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洛陽春節民間娛樂 燈海里蕩漾的河洛風情

2013/11/25 15:49:57 點擊數: 【字體:

洛陽春節民間娛樂 燈海里蕩漾的河洛風情

洛陽宮燈藝人王福信扎宮燈。 (資料圖片)

洛陽春節民間娛樂 燈海里蕩漾的河洛風情

(資料圖片)

    正月十五是燈節,也是春節民間娛樂的高潮。其特點是白天沿街展演民間游藝,夜間賞燈猜燈謎。城鄉民眾抓住春節過后的最后一個狂歡日,盡情娛樂,通宵達旦。搭彩棚、點燈山、火樹銀花不夜天,燈海里蕩漾的盡是河洛風情。  

  無論燈光燦爛還是燈火闌珊,元宵節,總是以燈海人潮的宏大場面充盈河洛大地。十五的月亮十六圓——趁著元宵節余韻還在,趁著正月十六還沒有過完,咱來說說過去洛陽燈節的情形。

  元宵節,最初點燃的僅是“燈盞”    

  元宵節舉辦燈會的風俗,源自洛陽。

  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煬帝楊廣為粉飾太平,炫耀國富民強,下令在洛陽搭起一座座高臺戲棚,調來各路戲班,從十五之夜開始,夜夜挑燈唱戲,天天弦歌不絕。一時間看燈的、聽戲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洛陽城成了燈的海洋。有個小飯鋪老板別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餡兒做成團子,煮熟出售,飽肚暖身,頗受歡迎,被稱為夜宵——因正月十五為上元節,故名元宵節。

  到了盛唐,唐玄宗把元宵節擴大為三日狂歡,即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三天之內,各種文藝活動輪番舉行,耍獅子、踩高蹺、說書唱戲,熱鬧非凡。至宋代,人們開始在花燈上出謎語,誰都可以猜,謂之猜燈謎。如此一來,燈與謎結合,有了文化味,不但文人熱衷,百姓也很喜歡,至明代相習成風,沿襲至今。

  據我市民俗專家介紹,古代經濟條件有限,上元節制的燈僅是“燈盞”。所用燈盞有瓷制的,也有面制的,呈碗狀,直徑兩寸,高一寸,中間有一圓柱形燈芯。也有“面燈盞”,由豆面、玉米面、白面蒸制而成,俗稱“燈饃”。使用時將油盛于其凹處,內置燈芯,將其點燃。

  正月十四是“試燈日”,這是燈節的預演。當天下午人們鳴炮焚香,敬神請神。黃昏來臨時,人們將備好的燈盞添上棉油,置芯點燃。正月十五為“正燈日”,要將所有的燈盞點燃,放置自家院內院外,神龕里、牌位前、水缸里、糧囤里以及房門上、墻頭、豬圈、馬棚、羊欄、牛槽、雞窩里到處有燈,甚至磨盤、碾盤、石磙上和井邊、茅房里都有燈。據傳,民國初年老城東大街一大戶人家,竟在院內院外放了上百個燈盞,大門兩側各六個,院中搭“燈山”、“燈樹”,大門樓掛一對宮燈,滿院生輝,一片光明,所謂“家中到處油(有),全年富到頭”,取吉祥富貴之意。

  各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它亮著,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燈”,一般到了正月十六“收燈日”才收燈。收燈時,所用燈盞若為瓷制的,收藏起來次年再用。面制燈盞容易發霉,不便存放,收起后用來打發“要飯的”,表示家有余糧。

  洛陽人糊燈籠講究多

  北宋時期,作為西京的洛陽,制燈工藝已相當高超:冉冉升起的云燈、隨波逐流的河燈、蜿蜒游動的龍燈、不停轉動的走馬燈應運而生。其中的洛陽宮燈起自漢代,到宋代制作工藝已日臻完美。明清以降,仍有朱家、王家宮燈享譽全國。新中國成立后,洛陽宮燈曾參加第一屆廣交會,被掛到天安門城樓,大放異彩。

  民間有“賞花燈”和“玩花燈”之分。其中“玩花燈”最有趣,包括制燈、玩燈、收燈全過程,是很有意味的文化活動。洛陽百姓往往自己動手制燈:一把鉗子,幾根竹子,一團鐵絲,幾塊綢布,再加上一堆邊角料和一把燈芯草,無需任何圖紙,就可以制燈了。

  一般工序是:先將竹子蒸軟,不能過分干燥,刨去粗糙的表皮,然后依據所制燈籠的大小,裁定所需竹條的長度;編織的時候,以交叉方式完成燈架,再在燈架中間扎數圈竹圈立起燈壁,就可以糊燈籠了。

  據馬市街幾位老人回憶,小時候他們最愛看大人糊燈籠,因為糊燈籠的過程是裝飾的過程,看起來很美:第一步,先裱糊棉紗布;第二步,粘貼外罩單光紙。有的人家沒有單光紙,就用細棉紙。

  糊燈籠是個精細活。裱糊棉紗布的糨糊,必須均勻地平刷在燈架上,再將剪好的紗布輕附燈架上,用刷子蘸糨糊刷平。這時,一點點污垢都要不得,刷子必須干干凈凈,否則燈面一臟,燈籠就報廢了。裱糊的單光紙,也需糊得看不見任何接縫才好。

  燈籠糊好之后,放在陰涼通風處晾干,接下來便要進行彩繪。彩繪的內容,有人物、八仙、花鳥、仕女等,完全根據個人喜好而定。彩繪后,請先生書寫燈謎文字,待文字、圖案完全干后,燈籠就完全做好,可以拿出去展示了。

  玩花燈唱“燈歌”

  這些花燈挑到街上去,各式各樣,五彩繽紛。從形制上分,有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從樣式上看,有白菜燈、蘿卜燈、西瓜燈、老鱉燈、兔子燈等。

  如今在公園里搞燈會,澗西各大廠礦制造的大型機械燈,聲光電一體化,看上去很氣派,往往事先錄好一段錄音,介紹燈的特點和典故,一遍遍放錄音。這樣好是好,大家聽了也明白,但總不如過去的燈歌好聽。燈歌是專門有人臨街即興創作,看見啥燈說啥燈,又形象又生動,別提多有意思了。

  據一些老年人回憶,過去有人不玩花燈,專門玩燈歌。這些人嘴上功夫好,腦子又好使,正月十五吃過晚飯,往老城十字街口一站,就編順口溜唱起來:

  喜盈盈,笑盈盈,

  聽我唱唱洛陽的燈。

  西關打出燈一盞,

  東關挑來二盞燈。

  三門巷是燈三盞,

  四大街是四盞燈。

  這些燈不算燈,

  那邊又來了一溜燈。

  前面走的是宮燈,

  后面跟的是走馬燈。

  舞舞喳喳獅子燈,

  搖搖擺擺是龍燈。

  鯉魚燈、蛤蟆燈,

  白菜燈、蘿卜燈,

  后面還有仙桃燈。

  又過來一個石榴燈,

  中間夾著核桃燈,

  各樣花燈數不清。

  …… ……

  他這么一唱,就把洛陽的花燈解說了一遍。細想想,老百姓當中端的是有能人,他們幽默機敏,語言生動,嘴上功夫絕不亞于電視臺主持人。在這些幽默風趣的解說詞中,玩花燈的和看花燈的一邊徜徉在燈海里,一邊品味著燈節文化,逍遙而快樂。

  民國初年,家住西大街的一位老人最善此道,他編的燈歌非常幽默,能把人笑得直不起腰。

  他唱道:

  正月十五來觀燈,

  大人小孩走路中。

  扭扭捏捏是姑娘打著燈,

  嘻嘻哈哈是媳婦打著燈,

  吭吭哧哧是老頭打著燈,

  彎腰躬背是老太太打著燈。

  你也燈來我也燈,

  小兩口睡在床上蹬(燈)。

  被子蹬得掉床下,

  褥子蹬了個大窟窿。

  娃子凍得哇哇叫,

  驚動上房老公公。

  公公起來點著燈,

  氣得胡子直吹燈:

  你倆蹬來只管蹬,

  蹬壞了俺孫子可不中!

  這類燈歌我市各縣也有,汝陽的農民朋友,可以根據花燈種類,把燈歌說到130多句,剔除過渡語穿插語算一算,他看到并加以描繪的燈足有上百種。如今看來,過去的人過燈節,真是當成一回事,是真過,不像我們現在走馬觀花看看就完了。他們要親自制燈、賞燈、唱燈歌,參與燈節的全過程。    

  燈節里的河洛風情

  清末民初,一到元宵節,洛陽各縣民眾便在街頭“搭神棚”,一般在正月十四就搭起來了。這種神棚很簡陋,用葦席和秫稈搭成。棚內供奉各種神位,棚外插翠柏枝,高懸紅燈,橫額寫“歡度燈節”字樣。這是強調氣氛,表示對元宵節的重視。

  洛陽老城過元宵節,幾條主要街道上都要懸彩,一道一道的吊掛迎風飄舞,上寫“歡度燈節”或其他標語,花花綠綠,頗為喜慶,看上去比大年初一還熱鬧,這也是在強調氣氛。

  汝陽一帶,元宵節要搞“迷魂陣”:在空地上豎竹竿或木桿,曲曲折折,形同迷宮,內置花鳥蟲魚燈和鬼怪燈,人們于晚間走入其中,幾度迷路,有驚無險,饒有趣味。這是用燈造險,給人以各種刺激。

  吉利區則要在元宵之夜“村游”。以村為單位,集體排隊,沿街游行。最滑稽的是領隊即“頭人”,頭戴紅纓帽,上身反穿皮襖,高高卷起褲腿,右手舉一令牌,左手拿一鵝毛扇。其后面跟著社火、排鼓、高蹺、龍燈、旱船等。一路走動,喜氣盈盈,這是以人造勢,集體娛樂。

  元宵節萬民狂歡,也不能忘了牲畜。洛陽規矩,正月十五忙完了,到了正月十六,需為牲口做一頓飯:“打一千罵一萬,正月十五吃頓飯。”宜陽人更仁慈,讓“老騾子老馬歇十六”,這一天不能讓牲口干活,一律過節。過節不忘牲畜,這是農耕文明的體現。    

  有些山區縣,還要點“燈山”。在山坡上高高低低放置成百上千個燈盞,到了正月十五之夜全部點燃,隨山就勢,層層梯田,層層燈盞,煞是好看。這樣做勞動量很大,一般從正月初五開始,家家戶戶就派人上山,自取泥土,捏制燈盞,為點“燈山”做準備。這“燈山”一旦點燃,要比城里的“火樹”壯觀,場面很大,橫看成排,豎看成山,紅光一片,令人驚嘆。此俗源于祭山神,需點燃三夜才能撤。

  猜燈謎當然是元宵節少不了的活動。舊時文人墨客沿街走來,一邊走一邊猜燈謎,肚子里墨水多,往燈前一站,三下兩下就猜對了,引得周圍的大老粗嘖嘖稱贊。

  洛陽民間過燈節,還喜歡配“焰火”。過去放焰火的高潮是“點老桿”,最漂亮的高空焰火都在此時點燃。舊時洛陽城南有“海神班”吹奏雅樂,飲馬街有“燕青打擂”展示武藝,菜市街還有“劉蛤蚌”等民間藝術,這時都出來展演。

  洛陽順城街東頭,原有白衣奶奶廟,平時不熱鬧,元宵節這天人山人海,要上“百碗供”。所謂“百碗供”,就是向白衣奶奶供奉一百碗面食。這些食品均來自里巷巧婦之手,做成云頭、佛手、壽桃、荔枝、龍鳳、鳥獸、蓮花形狀,擺滿三張八仙桌,有點兒像面塑工藝品展銷。

  老年婦女來此,是為家里兒媳、孫媳“祈娃娃”的。她們用一根紅繩,系一個粉白娃娃揣在懷中,神秘兮兮地帶回家,或偷偷放在兒媳、孫媳的褥子下面,或鄭重其事地遞給她們。若她們果然懷孕生子了,來年元宵節就提個竹籃,內裝一百個泥娃娃還愿,讓更多的婦女祈子成功。

  這頗有點兒滑稽可笑,但也嬌憨可愛,元宵節和愛情乃至生殖聯系在一起,歷史上早就如此了。青年男女平時不得交往,趁著元宵節燈海人潮,傳情拉手,尋找意中人,大膽而羞澀,就像歐陽修寫的“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年輕人早把元宵節當成情人節了。可見這一片燈海之中,蕩漾著說不完的民俗和風情。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08-02-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