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山村,古樸雅致
聞此消息,記者日前邀請市民俗博物館專家范西岳等,前往嵩縣探訪。從市區駕車一路南行,到陸渾水庫西側的時候,我們沿著一條曲曲折折的村道折向西,在起起伏伏的丘陵上駛了十幾分鐘,就到了這個名叫安嶺的山村。
一聽說采訪村中匾額的事兒,很快便圍過來六七位老人,73歲的魏鎖庭最是熱情,領著我們東奔西走四處詢問查找。
安嶺村中,魏姓人口如今約有300人,在他們聚居的村東部,矗立著一片青磚灰瓦、高大軒昂的古宅。這片古宅坐北朝南,左右相連,成排成行,雖然許多已經坍塌損毀,但仍可看出是由五所深宅大院構成的。
最東側的這所宅院是目前保存得相對最完整的,三進院落,臨街、過廳、上房均面闊三間,前后相通。
在這所老宅里,現在保存著諸多古物,清末民國時期的食摞、糧斗、板箱、坐椅等,無不古色古香。其中一件鑄造于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的鐵“云板”十分讓人稱奇,它重約15公斤,兩端形似云頭,并飾以日、月、飄帶等花紋圖案。敲擊下方的“點”,聲音洪亮,本是舊時官署或富貴人家發出報事、聚眾信號的器具。最讓大家看重的,是嵌裝在正房進門上方的“典型猶存”大匾,它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雖然久經風吹日曬,色彩盡失,但匾體仍保存完整,真實記錄著這座宅第的歷史及其主人的功德。村民們講,這塊匾之所以能夠躲過歷史上的一場場劫難,至今仍保持原位原貌,關鍵是曾長期被人用和了麥秸的黃泥遮蓋住了。
隨后,在村中的另外一戶魏姓人家,我們還尋訪到了“義重連枝”和“孝友睦姻”這兩塊匾額。
積德行善,匾額稱頌
詢問這些老宅及匾額的來歷,魏鎖庭等人介紹,嵩縣安嶺的魏姓人氏祖籍河北巨鹿,后經確山遷居永寧(今洛寧縣)河底鄉東元村。清朝康熙末年,魏氏第15代人魏可忠和胞弟魏可孝為生計所迫,艱難跋涉來到嵩縣安嶺定居。在隨后的幾十年間,兄弟倆帶領子孫辛勤耕作,同時還善于經營,使家庭很快發達起來,漸漸成為當地巨富。
清朝嘉慶至咸豐年間(公元1796年至1861年),是安嶺魏氏的鼎盛時期。據祖傳家譜和村中的碑刻記載,魏家當時有土地上千頃,一遇災荒,就開倉放糧,凡前來討要者,只要其背扛肩挑拿得動,數量不限,全力供應。魏家大門外還經常拴著幾匹騾馬,過往行人或四方鄰里需要,打個招呼,說明自己的姓名、住處和使用起止時間,魏家也無償允準。村中建廟宇建舞樓,興辦公益事業,魏家更是捐地捐款,占了大頭。
村中現存的古宅就是在這一時期建設而成,當時占地約50畝,5所三進或四進的深宅大院橫成排,豎成行,東、西兩院旁邊還各設花園、學堂、下人院、牲口院等,規模宏大,被人稱為“魏五宅”。
與此同時,魏家還格外重視對子孫的教育,先后有魏卿、魏之琦、魏之璜、魏瑤圃、魏秀來、魏廷瑞等多人考中秀才,并被選拔進入京師國子監讀書。其中最為有名的魏之璜,字璧齋,號表東,因在家族同輩兄弟中排行老五,時人稱其為“五先生”,曾被授儒林郎,官至從六品的布政司經歷(布政司是清代承宣布政使司的簡稱,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賦和戶籍,長官為從二品的布政使,地位僅次于總督、巡撫,經歷一職主要掌管出納文書)。
此人豐裁峻整,器量淵涵,善書畫,工筆扎,經史博通,對人多所包容。他的大哥魏龍光去世得早,留下孤兒寡母,他長年堅持照顧嫂嫂,還請旨為其建造了節孝牌坊,對侄輩,更是視若己子,殷勤撫育,直至教養其成人。有一年,當地發生了罕見的大災荒,他打開自家的倉廩,多方調度,賑濟饑民,一時間,四面八方的道路上都是前來討糧的人流。全靠著魏之璜的救濟,在其他地方餓殍遍野的情況下,安嶺一帶的百姓卻全部得以存活。同時,他還積極捐獻資財,助修縣里、府里的文廟、試院,支持教育事業。為此,府、縣的長官和四方群眾曾給魏之璜贈送了數十塊匾額,來表彰感謝他的功德。目前村中的“義重連枝”匾和“孝友睦姻”匾,就是其中得以保存下來的兩塊。
段段歷史,流傳至今
根據村中遺留碑刻記載,嵩縣安嶺魏氏在同治年間開始衰落。清朝末年,戰亂頻仍,匪患叢生,即使作為一個官宦富足之家,魏家也經常遭遇家破人亡的悲慘事件。
在安嶺村,我們看到了一通“旌表魏母張孺人節烈碑”,立碑時間雖是清朝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但記載的卻是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前后的事情。碑文中的“魏母張孺人”是安嶺魏門第19代魏廷選的妻子,出自附近一戶張姓書香門第,婚后剛生下一子,丈夫就去世了。她悲痛欲絕,準備隨夫而去,可看到襁褓中的嬰兒,就堅強地支撐下來。不料,隨后兒子也夭折了,族人看其可憐,就把侄輩中的一個孩子過繼給了她。同治元年,一股規模龐大的土匪來到了這一帶,無惡不作。張氏回家探望父母,恰遇土匪,就隨母爬上村旁高大的九皋山避難,可土匪緊追不舍,一直把她們逼到了一處懸崖邊。看到一群狂蕩的土匪圍過來欲行非禮,張氏為了不受侮辱,絕望之下,對年邁的母親喊了一聲“我去死了”,就縱身跳下了高高的懸崖,粉身碎骨而逝。
到了民國時期,洛陽南部地區更是匪亂嚴重。據村中老人回憶,大約在1930年前后的一天夜里,大匪首郭世法率領大批土匪突然來到安嶺村,四處放火,燒殺搶掠。魏家那片規模宏大的“魏五宅”,絕大多數被點燃焚毀,居住在里面的人也有許多遇難。直到今天,這些宅院的舊址上還矗立著一堵堵殘垣斷壁,煙熏火燎過的黑色痕跡清晰可見,人們不愿也不敢將其平掉建房,連同村中的碑刻、匾額,當作對歷史的紀念。
專家評析:這三塊匾是清代中晚期遺物,最晚的一塊距今也有近170年的歷史,在民間能夠比較完好地保存至今,十分難得。從內容來看,他們均屬功德聲望匾,是當時人們對匾主人的美好品德進行頌揚之物,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民風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