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匾額背后的故事 遇章教書留美名 尊師重教好村風

2013/11/25 16:55:31 點擊數: 【字體:

匾額背后的故事 遇章教書留美名 尊師重教好村風

    匾額狀況:“七寶同流”是一個青石匾,它原來嵌在一戶人家的大門上,嚴格地說是一幅對聯的橫批。對聯也刻在青石上,上聯為“四壽三賢積瑞培蘭桂” ,下聯為“雙珠五玉增輝煥河洛”。“七寶同流”上款為“道光元年”,下款為“高其見題”。

  專家評析:此匾是一個功德聯的橫批,稱頌匾主人是個名望很高的人,持家有道,教育有方,幾代人中人才輩出,聲名遠揚。“七寶”原為佛家用語,在這里指的是“四壽三賢”和“雙珠五玉”。“四壽三賢積瑞培蘭桂”大概意思是家族中四位年高和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精心培養下一代,“雙珠五玉增輝煥河洛”指的人下輩人中兩個兒子,五個女兒都頗有名望,遠近聞名。

  鮑家小院匾聯多

  “七寶同流”出自偃師市首陽山鎮南蔡莊村的鮑德安家。日前,我們來到南蔡莊,鮑德安將我們領到家里。“七寶同流”就靜靜地躺在他家院子當中,和它一起的,還有“四壽三賢積瑞培蘭桂” 和“雙珠五玉增輝煥河洛”一對石聯。石匾和石聯保存得相當完整,用清水洗去石上的塵垢,晾干后,上面的大字小字清晰可見。

  “家里這東西多著呢,你們來一次也不容易,好好幫我看看,這都是啥意思?”說完,鮑德安又領我們上到家中小樓的二樓,在一堆雜物里,我們又看到兩塊匾額和兩幅木質的對聯。

  匾額一為“忠厚正直福壽康寧”,上款為“嘉慶十六年秋月上浣恭為大德望圣瑞鮑老先生立”,下款為“諸鄉暨本村親友族人拜贈”,匾額下部刻有幾種動物的造型。匾上字為陽刻,字上漆已掉凈,紅底斑斑駁駁,四周的飾框已不見。嘉慶十六年為公元1811年,“七寶同流”匾的“道光元年”為公元1821年,兩者相差10年,我們判斷,兩個匾主人可能是父輩與子侄輩的關系。

  另一塊匾額也是無框,損壞更嚴重,已完全失去顏色。匾名“本立道生”,上款為“道光二年仲夏”,下款為“后學祝九如敬”。“本立道生”是孔子說的,意思是扎住根以后,道才能往外生長,說的還是儒家的教育,一個人只有先提高了自身的修養,致力于自己根本的建立,才能生出更多的“道”來。換句話說,作老師的,只有自己的知識儲備足了,才能教育好學生。

  木質對聯保存得較為完好,黑底紅字,一副上聯曰“讀書易運樞天下”,下聯曰“孝弟慈成教國中”;另一副上聯為“出門游藝仿金精”,下聯為“閉戶讀書宗闕里”。

  這些匾額只是一部分,鮑德安說,家里類似的匾額多著呢,可惜的是,在過去的年代里,燒的燒,毀的毀,“就剩下現在這么多了,還大多殘缺不全”。

  那么,鮑德安住的小院曾經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呢?它的主人又是一個何等人物?能讓人如此稱頌欽佩,送來這么多的匾聯,而且都與教育有關?

  遇章設帳留美名

  “這院子以前是個私塾,是祖上留下來的。”鮑德安說,“私塾是典型的老式瓦房,兩進。‘七寶同流’嵌在大門上,‘本立道生’掛在二門上,原來也帶有邊框,可大,可漂亮,那些對聯形式的木匾和‘忠厚正直福壽康寧’匾掛臨街房子的客廳里,一溜掛著至少十幾個。”

  為了說清私塾的來龍去脈,鮑德安請來了自己的叔叔,82歲的鮑敬國老先生,一位對南蔡莊村史和鮑家家譜頗有研究的忠厚老人。

  鮑敬國告訴我們,私塾的主人叫鮑遇章,是鮑家的一位先祖,關于他的事跡留傳下來的很少。根據老輩人口中聽說的只鱗片爪,鮑遇章很有學問,在自己家里設帳授徒,富人家的孩子掏錢能上,窮人家的孩子不掏錢也能上,加上他教書有方,一生桃李滿天下,很受周圍鄉親的愛戴。除了育人有方,鮑遇章還急公好義,他性情剛直,不避權貴,又精通大清律,常常為含冤的鄉親們伸張正義,連縣令都知道他的大名。

  從前的私塾早已被拆掉,成了如今頗有現代氣息的農家小院,徜徉在這樣的小院里,端詳著那一塊塊或大或小的匾聯,我在腦子里努力刻畫著鮑遇章的形象。漸漸地,腦海里響起一陣瑯瑯的讀書聲,一位一臉嚴肅的教書先生正手捧書本,一絲不茍地教一群孩子讀書。老師教得認真,學生學得專注,回想這久違了的學堂畫面,讓人親切中又增添一絲感動。

  南蔡莊村書香濃

  在南蔡莊采訪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到,鮑遇章只是這個村莊眾多教書育人典型中的一個,像他這樣的典型,在南蔡莊的歷史記載中有很多,尊師重教在南蔡莊有著光榮的歷史傳統。

  單說清朝,《南蔡莊史話》記載,從光緒年間,南蔡莊村的教育已經逐漸發展,村中設私塾3處。邑庠生鮑懷略、鮑懷韜設北學,鮑國琦、鮑曰贊、鮑曰琮設南學,朱佃陽在村中部也設有私塾。全村上國子監人數達120人。鮑開國一家的后人中,中府庠生2人,中邑庠生、太學生6人。鮑曰琮一家中邑庠生4人。

  這些為發展一方教育嘔心瀝血的人中,不能不說一個叫鮑重光的人,他因為興辦義學遠近聞名,流芳后代。《偃師縣志》載其在南蔡莊興辦義學,“施學舍一區,田24畝,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創立”。

  鮑重光興辦的義學被當時的清政府命名為“文明義學”,而這樣的學校,全偃師只有兩個。

  《南蔡莊史話》對此事記載得更為詳細,我們不妨錄下細看。其實,單從《南蔡莊史話》本身,就可看出這個村莊流傳已久的對知識的崇敬和對教育的重視,試問現在能有幾個村子能像他們那樣,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就編出一部文風嚴謹、語言精美、內容全面,厚達300多頁的村志來?

  《南蔡莊史話》載,鮑重光生于清嘉慶年間,其祖父、父親早年在黃河經營水運,獲利甚豐,至重光當家時已經有貨船兩艘,土地百畝,宅院兩處。

  重光弟兄兩個,他居長。弟弟自幼生活安逸,不知治家之難,染上了賭博和吸毒的惡習,重光苦心規勸,但收效甚微。后弟兄分家,弟弟所得宅院面積欠缺,兩人商量購買鄰居五畝閑地,以補差失,但鄰居要價苛刻,且出爾反爾,最終地沒購成。

  已過不惑之年的重光深感人心叵測,嘆息子弟無才,又常見窮家孩子無錢讀書,終生愚笨,受人欺負,而這一切歸根到底,皆為教育缺失所致。

  他下決心興辦義學,為改變家鄉的教育現狀盡一點心力,他賣掉部分家產,在村里購得閑地一處,又買料督工,道光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840年,義學落成,定名為“南蔡莊義學堂”,他又撥出自家的好地20畝作為義學學田,土地所得維持義學日常開支。

  鮑重光及其興辦的義學名聲大噪,當地百姓人人稱頌,并將自家子弟送往義學,學生最多時,有70余人。當時的河南府尹、洛陽縣知事也相繼前去祝賀,在鮑家院內院外樹碑六通,敘述義學興辦經過,并給鮑重光送匾三面,分別為“樂善好施”、“一鄉善士”和“敬業樂群”。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08-06-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