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由來:因村內擁有北齊平等寺造像碑而得名。
寺里碑原叫暉文里
如果說洛陽的每一個地名都是一段歷史,那么寺里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從市區一路向東至首陽山收費站,再往東不過1公里,就到了寺里碑村。這個寧靜悠閑的小村莊四周是廣袤肥沃的農田,村頭綠樹成陰。午后,村里的老人們散坐在村頭的梧桐樹下談古論今。
而在一千多年前,坐在這里聊天的可能是劉備的兒子劉禪和孫權的孫子孫皓。公元263年,鄧艾領軍伐蜀,劉禪束手就縛,投降后的劉禪被迫遷往洛陽,就住在“東陽門外二里御道北,所謂暉文里”。暉文里就是今天的寺里碑,而東陽門是漢魏洛陽城的東城門之一。不久,劉禪的新鄰居也搬來了,那就是吳國最后一個皇帝孫皓。
暉文里在晉朝還被稱為馬道里,這里最早是周公興建成周城的東門,在戰火中歷經興衰。到了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暉文里又繁華起來,“豐堂崛起,高門洞開”,只是劉禪的宅子此時也易主成了太傅李延實的家。當時,北魏太保崔光、太傅李延實、冀州刺史李韶、秘書監鄭道昭等四宅一并坐落在這里,蔚為大觀。
北魏孝文帝的第三子廣平武穆王元懷在附近有處宅子,不久,他把自己的宅子捐為寺廟,這就是有名的平等寺了。北魏時期,高官、王府有錢,住宅建得相當豪華。把自己的家宅作為佛寺,這種風尚叫作“舍宅為寺”,當時像元懷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在這么多寺院中,為什么平等寺“獨顯當世”呢?原來,當時平等寺外有一尊二丈八尺高的金像,十分靈驗:這個金像面容會變,只要一出現悲容,必有災難降臨,屢試不爽。公元527年,金像突然兩眼流淚,淚水流得渾身都是,當時有個比丘用綿給它擦眼淚,“須臾之間,綿都濕盡”。換了一塊綿擦,也是一樣,人們非常驚異,稱之為“佛汗”。第二年,爾朱榮率兵進入洛陽,殺誅百官。公元529年,金像又“出汗”了,不久北海王元顥造反攻入洛陽,兩個月后元顥失敗,所帶的5000將士全部被殺,無一生還……
自此平等寺名聲大噪,成為北魏時期興盛不衰的一座佛寺。到北魏末年,洛陽遭到空前浩劫,“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京師洛陽周圍1000多座寺廟,所剩無幾。北齊年間,平等寺被加以修葺,寺外的金像被移到寺內,有善男信女先后出資造了四通造像碑。到清朝,這四通造像碑一并移入寺內,“寺里碑”也由此得名。
寺里碑和眾生平等
平等寺造像碑內容豐富,題材多樣,造形生動,是北齊遺存下來的少數佛教藝術珍品之一。
第一通,碑首有六龍伏繞;中間為一拱龕,內雕一佛二菩薩,下部為云氣、蓮花等組成的圖案。下一層,垂幔下的壁龕中,雕佛七尊,兩側各有菩薩立像。最下層系比丘僧等陽刻的供養者活動故事圖。
第二通,除碑首外露出地面二層。上層一龕,雕一佛二菩薩;下層在華麗的垂幔下,并列兩龕,其中各雕佛、弟子、菩薩像一組,兩龕之間為供養人題名。另在碑兩側的龍首下,亦各鑿龕二層,上層為一坐佛,下層雕一佛二菩薩。
第三通,中間雕刻起舞的飛天三個,下為造像二層。上層鑿兩龕,左為九龍圍繞下的一尊立佛,右為一行進中的頭陀像。下層三龕,中為一佛二菩薩,兩側小龕為釋迦多寶作法圖;龕上雕騰空起舞的飛天兩個;龕下中部雕蓮,兩側各雕蹲臥的獅形獸一個,形象勇猛有力。
第四通,中央一尖拱龕,內雕一佛二菩薩。中層為六個并列拱形龕,內各雕一坐佛。下層為一大形拱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碑皆素面無飾,兩側刻火焰紋。
1984年偃師縣進行文物普查的時候,這四通造像碑的半截都已被埋在地下。村里的老人說,他們小的時候,能看到的碑只露出地面一尺左右。然而,這些埋在地下的石碑和平等寺的名字一樣,都反映了佛教中“眾生平等”的基本教義。
在佛陀的弟子當中,有不少人本來是外道門徒,后來經過佛法的熏陶,轉而皈投佛陀座下,成為佛弟子。例如婆私吒、婆羅婆二人便是婆羅門出身的青年,當初他們跟隨佛陀出家,引起其他婆羅門的責難,罵詈他們道:“婆羅門是至高無上的種族,是從創造宇宙之神的梵天嘴巴中生出來的,是梵天的繼承人,而你們竟然與卑賤階級的人們在一起,甚至禮拜這種人為師,簡直是自貶身價!”
佛陀聽了,對弟子們說:“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方便而這樣說罷了。他們說婆羅門是由梵天的嘴巴生出來的,那么婆羅門的女性就不由母胎生子嗎?不管哪一個階級的人,都有做善事和做惡事的人,任何階級的百姓,只要能夠謹言慎行,身口意三業清凈,舍棄一切執迷,努力開展自己的智慧,自利利人,這樣的人便有資格被稱為至高無上的人。”
村民多是岳飛后裔
如今,平等寺早已在戰火中焚毀,平等寺造像碑也已被移入偃師市博物館保藏,住在寺里碑周圍的,也早已不是李延實的后人,但寺里碑仍延續著一段歷史傳奇。
現在寺里碑2000多村民中,有一多半都姓岳,距村里的老人說,他們都是岳飛的后裔!
據村里的族譜記載,岳飛的兒子岳霖,生長子岳琮,岳琮二傳至岳遘,遷居山西洪洞縣。明朝初年,岳飛十一世孫岳峻,由山西洪洞縣遷洛陽東郊寺里碑村,繁衍生息,族人不斷增加。岳崇輔(岳飛二十一世孫)生子四,居寺里碑村東,稱為東四門。岳居安(岳飛二十世孫)遭明季世亂,舉族皆逃,唯居安一人未嘗稍離,岳居安生八子,居寺里碑村北,稱為北八門。岳居安的堂弟岳呈秀生子四,居寺里碑村南,稱為南四門。
村里的老人說,實際上在明末清初,村里還沒有其他姓氏,只有岳姓。李自成打到洛陽時候,就是經寺里碑一路向北,直指北京的。那時寺里碑還相當荒涼,總共沒幾戶人家。而岳氏十六門,傳至今已三十余代,占寺里碑村總戶數的三分之二,約三百余戶,一千余人。
寺里碑的岳家以自己是岳飛的后人為榮。村里流傳著這樣的故事:解放前,一個姓秦的大夫下了火車坐黃包車,拉車的正是寺里碑的岳姓車夫,路上兩人聊天時,岳姓車夫無意中得知大夫姓秦,馬上停下來讓對方下車:“我不拉秦檜的后人!”大夫很不滿:“你可能是岳飛的后人,但是我未必是秦檜的后人!”岳姓車夫斬釘截鐵地回應:“我就這,不拉姓秦的!”
另一個傳說是岳飛抗金時,族里有四個姑娘帶人跟著岳飛出征,最后戰敗被俘,但拒不投降,被金人活活燒死,后人為了紀念她們,將村名定為“四女碑”,而“寺里碑”就是“四女碑”的諧音。這種說法雖無從考證,但口口相傳的話語間也透露著岳飛后人的自豪和驕傲。
解放后,寺里碑的岳家人和岳飛一樣,尚武和報國之風不減。這里先后出了兩名將軍:岳烈,又名丙烈,曾任解放軍軍需部部長、鐵道部副部長;岳東周,曾任解放軍總后財務部副部長,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