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是新科狀元,那么中國古代體育就是老進士;如果說體育史是人類史的縮印本,那么中國古代體育就是該書的序言。
中國古代體育項目中的“角抵”和“捶丸”,演變為今天的摔跤和高爾夫球。東方氣質明顯,歷史畫面可觀……
古人摔跤,稱為“角抵 ”,摔起來又踢又打,動不動就把對方摔死了,是真正的搏擊,很是野蠻;古人“捶丸”,手持古式“高爾夫球桿”,從容地在草地上揮桿,把木制的小圓球打進洞穴,頗似現代高爾夫球的打法,很是典雅。
把“角抵 ”和“捶丸”放在一起來寫,是故意讓兩個壯漢在一群做瑜伽功的女孩面前摔跤,一俗一雅,對比明顯,趣味也就出來了——
(1)中國摔跤史上最昂貴的“獎品”,是一位皇帝獎給一名摔跤手“節度使”的官職。這位慷慨的發獎者,就是在洛陽登基的后唐開國皇帝李存勖
后唐,是在洛陽建都的一個朝代,其開國皇帝李存勖,軍事課學得好,帶兵打仗有一套;體育課學得也不賴,尤其是對摔跤感興趣。
當時的洛陽久經戰亂,根本沒有什么體育場館,好歹摔跤這項運動,對比賽場地要求不嚴,于是皇上與人比賽就在皇宮展開。
李存勖摔跤一流,幾乎沒有人能勝他。但有個叫王賢的人,摔跤技藝超群,實力遠在李存勖之上。但王賢覺得若是贏了當今皇上,難免引來殺身之禍,不如比賽時讓皇上一手,讓他少吃點苦頭。
你該說摔跤不是摔倒對手就可以了,難道還要大打出手讓對方吃苦頭?
原來那時的摔跤規則,完全可以拳打腳踢,或用擒拿方法扭斷對方手臂和腿腳,直至把對方摔死也無妨。
好野蠻!
話說這個李存勖,平時與王賢比賽,獲勝率很高,便覺得自己是天下第一摔跤高手。一天,他把眾大臣召到一起,找來觀眾和裁判,要與王賢摔跤,把賽場搞得很正規。
他定下了獎勵標準。對王賢說:“你若能贏朕一跤,朕就封你為節度使。”節度使握有實權,相當于省級最高軍政長官。如此昂貴的“獎品”,令王賢興奮起來,他不再相讓,拿出看家本領,一下子把李存勖摔倒了。
眾大臣一看大驚失色,都說這次王賢可惹禍了。誰料李存勖從地上爬起來,撣了撣身上的灰塵,笑道:“大家不必擔心,他贏了,就封他為節度使吧!”于是王賢就任盧龍(今京津地區)節度使——這一跤得到的獎勵非常貴重,在世界摔跤史上也是罕見的。
后唐摔跤的獎勵如此豐厚,與直接承繼唐代摔跤有關系。
唐代皇帝大都喜歡摔跤:唐太宗李世民來往于長安、洛陽之間,經常舉辦大規模的摔跤比賽;唐玄宗李隆基“每賜宴設酺,大陳山車、旱船……角抵”;唐文宗李昂“幸勤政樓觀角抵、蹴鞠”。
而唐之前的隋朝,也是個盛行摔跤的時代。隋朝初年,西域胡人大壯來長安設擂,戰勝許多摔跤高手。隋文帝接報,非常生氣:“難道我堂堂隋帝國,竟無戰勝此人的高手?”大臣四處尋訪,終見一人,名叫法通。這日,法通和大壯擂臺相見,法通打量一番:大壯人高馬大,身壯如牛,若硬拼,肯定輸。于是靈機一動,說:“摔跤最重要的是手力,你我都是高手,何必啰唆,比比手力,分出勝負,便是了!”大壯此前連戰連勝,氣勢正盛,便不假思索地答應了。法通伸出手來,讓大壯緊握,大壯費盡力氣,無法撼動法通。輪到法通來握時,大壯的手力已經耗盡,不敵法通一握,疼得齜牙咧嘴,于是跪地認輸。比賽就這樣分出了勝負。
那么隋朝之前,有沒有摔跤呢?
其實摔跤的起源很早,得追溯到先秦時期!
。ǎ玻┟耖g摔跤不論胖瘦,不分體重級別,只要愿意對決就可比賽。清末洛陽孫大來對決慈禧太后身邊的摔跤能手靳豹,體重遠沒有對方重,卻把靳豹摔死了
最早的摔跤,是在原始部落戰爭中產生的——人們為了占上風,頭戴堅硬的牛角羊角,沖擊對方,名為“角抵”。到了奴隸社會,“角抵”變為軍訓項目,更名為“角力”,不只用頭去沖擊,還加上了扭摔和搏斗。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角力”從軍訓中走出,走進了比賽場地。
春秋戰國,社會動蕩,列國紛爭,戰爭頻繁,作為軍事訓練的摔跤活動很廣泛。
秦統一六國后,禁止私藏武器,于是徒手搏斗的“角抵”就興盛起來。漢武帝時摔跤活動更盛。他搞過兩次有名的摔跤比賽:一次是“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皆來觀”;一次是“元封六年夏,京師民觀角抵戲于上林平樂館”。至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曾描寫了摔跤比賽的場景。東漢末年曹操大力提倡摔跤,把摔跤作為訓練士兵的手段,并在洛陽、南陽把其列入百戲范疇,表演角抵戲讓百姓觀看。
到了宋、元、遼、金時期,摔跤活動達到高峰,進入泛民化發展階段。明清摔跤多稱“布庫”、“撩腳”、“撩跤”、“摜跤”。西安和洛陽出土有不少摔跤圖案的文物,專家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摔跤特點,總結出角抵階段性特點:漢代有角抵百戲,唐代有專門的摔跤管理機構,宋代有摔跤團體出現,并出現女子摔跤,元代摔跤能手的收入高,清代摔跤賭羊把娛樂元素加入進來,民國時期摔跤表演藝人出現,并薈萃于北京天橋,以此謀生。
歷朝歷代,摔跤方式多有變化,但始終不變的有兩樣:一是赤裸上身,只穿短褲。一是民間摔跤,身著常服,隨時參賽,元代和清代最為盛行。
民間摔跤的特點,一是不分什么體重級別,不管你是胖子瘦子,只要對方發出挑戰,這邊應戰,就可以摔。二是民間摔跤,多采用擂臺賽方式。除非被人摔下擂臺,否則會一直站在臺上,接受別人的挑戰。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慈禧太后攜光緒自西安返回北京,她的侍衛靳豹仗著有摔跤奇技,沿潼關、靈寶一路向東走來,沿途設擂,摔死數名好漢。路過洛陽時,又設擂臺,發出挑戰。告示一出,洛陽震動,直到黃昏,無人應戰。
次日,洛陽心意六合拳第四代拳師孫大來迎戰。在寫有“擂臺比武,生死無論”契約上簽名。兩人在擂臺上摔打比武,孫大來雖然體重遠沒有對方重,但見他飛身躍起,一招“白鶴分翅”,封住靳豹雙臂,接著猛發“望眉斬”,狠擊靳豹額下,把他打下擂臺,致其死亡。
孫大來在這次比賽中,不但使用了摔跤套路,還使用了拳術技法,才最終戰勝靳豹,這說明舊時摔跤打擂,允許運用多種動作,與今天的摔跤規則不同。
明清時已出現“摔跤”一詞,但清宮摔跤人仍稱“布庫”。這“布庫”摔跤,曾起過巨大“歷史作用”——少年康熙擒拿大臣鰲拜,就是由訓練出來的一幫“布庫”動手完成的。
明末清初摔跤能手陳元,抗清失敗,東渡日本,把中國摔跤與中國拳術加以糅合,在日本授徒傳技。后經日本人士輾轉傳播,發展為日本柔道,這就是日本柔道的來源。
。ǎ常┈F代高爾夫運動是高雅的體育活動,如今不出洛陽市區,就可找到高爾夫球場。有人說這項運動發源于蘇格蘭,其實卻是由中國古代的捶丸發展而來
長期以來,國際上認為高爾夫運動起源于蘇格蘭。
說是公元12世紀,蘇格蘭東岸一個漁夫,返家途中實在無聊,在路過一片布滿沙丘的草坡地時,隨手撿起一段枯枝,朝路上的一顆顆小圓石揮擊。其中一個滾進了兔子窩——于是,高爾夫這項運動便誕生了。
這很有趣,但也很荒誕。這種傳說,很難說服運動史專家。這些研究運動史的專家,有中國的更有外國的,他們認為現代高爾夫球起源于中國,起源于“捶丸”。
元代人寫的《丸經》中,說“捶丸”在宋徽宗時就出現了,其具體玩法與現代高爾夫球很相似:第一,兩者都有球洞,“捶丸”曰“窩”,高爾夫球曰“穴”;捶丸設10個球洞,高爾夫球則設9個或18個洞。第二,兩者都用球杖擊球,所用的球杖基本相同。第三,場地選擇極為相似:捶丸要求在有凸有凹、有斜坡的園林場地上進行;高爾夫球場要求在既有平坦地形,又有凹凸不平的地段上進行,還要加上沙洼地和水溝等障礙物。
無論怎么說,捶丸都是中國古代體育中較為復雜的一個項目,僅場地這一項,就難住了普通百姓。所以,這只能是一種貴族體育項目。如果留意,你可在參觀故宮博物院時,仔細觀看《明宣宗行樂圖》,其中有一段畫面,正是表現明宣宗捶丸的情景。據說有人看到這幅圖時,驚呼:“哪來的古裝人物學打現代高爾夫?”
而法國著名東方學者萊麥撒卻說:不是“捶丸”像現代高爾夫球,而是現代高爾夫球像“捶丸”,可不要把兩者弄顛倒了——道理很簡單:捶丸在前,現代高爾夫球在后。這個法國人還根據大量史料,考證出早在我國蒙古人西征時,就把“捶丸”帶到了西方。如今,成千上萬的西方人熱衷的高爾夫球,其實不過是中國古代“捶丸”的變種而已。
仔細比較兩者:高爾夫球有發球座,作為每一洞的發球點。捶丸有擊球點,稱為“基”,捶球時分頭棒、二棒、三棒。頭棒需先“安基”,再擊球,每棒之前的一個落球處,成為新的起點。
好!現在越發明白了——捶丸捶丸,“捶”是“擊”;“丸”是“球”。
這個“丸”,是用堅固的木料制成,而擊“丸”的棒,則用木竹合制。競賽時人數3~10人,雙數可分成兩班比賽。歷史上除了明宣宗之外,宋徽宗與金章宗也愛捶丸。兩位帝王使用的球桿,竟然以純金緣邊,頂上還綴飾玉器。如此看來,現代高爾夫運動,確實是由中國的捶丸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