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狀況:鐵門村位于洛陽市區以西約45公里處,西扼崤山,東控漢代函谷關,自古為豫陜官道咽喉所在。該村交通便利,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310國道橫貫東西,曾為新安縣鐵門鎮政府駐地,現有5700余人。
村名由來:該村因地處古代缺門山旁,所以曾被稱為“缺門”。又因境內青龍、鳳凰兩山對峙,形如宮闕,史上又有“闕門”之名。后來,當地人為了避諱,遂取諧音,改村名為“鐵門”。
豫西名鎮屬鐵門
歷盡繁華傳到今
鐵門,歷來為豫西名鎮,素有“洛陽西大門”之稱。
日前,在新安縣文史學者張宗子等人引領下,記者來到這個歷史文化名村。站在村外,放眼西望,那獨具特色的氣勢立刻撲面而來:兩座巍峨的青山一東一西,猶如古代的宮闕,聳立在村子兩側。村民們講,這兩座青山,東邊的叫青龍山,西邊的名為鳳凰山,中間形成的缺口,就是古代稱呼的“缺門”、“闕門”。
千唐志齋博物館原館長趙跟喜先生介紹,鐵門歷史迄今已有千年之久,《水經注》上明確記載:“谷水東徑缺門山,山阜之不相連接者里余,故得是名矣。”早些年,他們在這里曾發現了眾多歷史遺跡遺物,有刻著“萬歲千秋”字樣的漢代瓦當,有三國時期的冶鐵遺址,充分說明鐵門在歷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唐代時,鐵門有青龍、順慶兩大寺院,鎮東的青龍山下還設有重要的驛站,那里至今仍然可以尋到大批的斷磚殘瓦。到了宋朝景祐年間,鐵門改稱“延禧”,曾經作為一個商業重鎮而名聞四方。
鐵門南有道教勝跡爛柯山,南、北澗水環村而流,風光旖旎。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從西安回鑾返京,途經鐵門時也為這里的景色陶醉,于是留宿多日。當地官員為了給他們蓋行宮,大肆砍伐山中的柏樹,致使青山失色。后來,歷經戰亂災害,鐵門更是被毀嚴重,元氣大傷。
民國時期,社會動蕩,劉峙主掌河南大權的1936年2月,曾一度改革河南的行政區劃,礙于新安鐵門張鈁的面子,特別合并孟津、新安、澠池三縣設置鐵門縣,治所定在新安縣的鐵門鎮,但剛過3個月,這一區劃調整就被暫緩實行,最后不了了之。
上個世紀30年代,豫西匪患叢生,戰爭不斷,對各地損毀嚴重。張鈁出面組織大家重修鐵門大寨,以保一方平安。除了打寨墻、建門闕,他還廣邀當時的名人來給寨子書聯題額。其中,西門的“鐵門鎮”三字由于右任所書,門聯為“黑虎神威開遠略,青牛仙氣自東來”;東門橫額“拱闕”,由晚清舉人凌素瑩所書;南門“龍飛”、北門“鳳舞”分別由洛陽書法家李振九等所書。
素稱洛陽西大門
戰亂頻仍讓人嘆
鐵門控東都而扼崤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由此前往洛陽,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朝發夕至,素有“洛陽西大門”之稱。歷史上,這里為兵家必爭之地,屢經重大戰事。
唐代“安史之亂”爆發后,郭子儀為朝廷先后委以“朔方軍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等重任,平叛滅亂。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郭子儀率領軍隊在攻打鄴城的戰役中忽遇狂風,頓時天昏地暗,交戰雙方分別向南、北而退。郭子儀一軍退至河陽(今吉利、孟州一帶),試圖保東都洛陽的平安,但到了夜間軍營又受到嚴重驚擾,大軍一路西奔,直至退到鐵門(當時名為闕門),方才穩定,遂將這里作為屯兵備戰的戰略要地。
清代修訂的《明史》記載,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從陜西向東進攻,新安縣城由于城池傾頹,駐守的眀軍根本無力防守。無奈,新安知縣陳顯元只好帶領百姓兵士來到鐵門青龍山,憑借這里的闕門寨據守。起義軍發出招降的檄文,陳顯元立刻將其撕碎。起義軍發起攻擊,寨內軍民堅決抵抗,死守了一個多月,力量竭盡,寨子最終被攻陷。起義軍進寨后,大殺寨中之人,陳顯元怒斥:“守寨者,我也;百姓何辜,寧殺我!”起義軍大怒,遂將其肢解。經過這場戰亂,闕門寨內活下來的只剩36人,繁華的闕門寨也蕩然無存。
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太平天國運動遭受重挫,英王陳玉成被俘。他的叔叔陳得才率領在西北征戰的太平軍東出潼關,星夜兼程往河南趕,欲聯絡豫、陜一帶的捻軍和回民起義軍拯救陳玉成。這年6月,他們與清軍副將楊飛熊激戰于鐵門,大獲全勝,殲敵無數。清廷看到太平軍急速東進,非;炭郑鞖⒑﹃愑癯捎谘咏蛲局。
張鈁大興鐵門鎮
千唐志齋好景致
到了近現代,新安鐵門更是馳名海內外。探究其中的原因,這與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和他創建的千唐志齋有著直接的關系。
張鈁出生于公元1886年,字伯英,號友石老人,新安鐵門人。他清末畢業于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炮科,早年參加同盟會,是辛亥革命時期陜西新軍起義的主要策動者之一。孫中山發起反對北洋軍閥的護法運動時,張鈁任陜西“靖國軍”副總司令。上世紀30年代,張鈁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路軍總指揮,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民政廳廳長、建設廳廳長等職務,1949年年底于川西起義。新中國成立后,張鈁曾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館副館長。1966年5月,張鈁病逝于北京。民國時期,張鈁在軍、政等界,特別是豫、陜兩省有著深遠的影響。
1921年,父親故去后,時任陜西“靖國軍”副總司令的張鈁丁憂回鄉,他創辦學校、煤礦,還購土地近百畝,從外地購回進口水泥、玻璃等建材,大興土木,建起了一座布局嚴謹、風格別致、規模龐大的私家宅第,人們稱為“張公館”。公館附屬有私家花園,廣種奇花異草,里邊還筑有一座獨立石屋作為書房。1923年秋,康有為游陜過豫,來到張鈁鐵門家中憩息數日,乘興揮毫,為這座園林題額“蟄廬”,并為書房寫下了“丸泥欲封紫氣猶存關令尹,鑿坯可樂霸亭誰識故將軍”的楹聯。
張鈁酷愛金石字畫,喜好鑒賞考證古物。居洛期間,他得知北邙古墓被盜挖、掘毀嚴重,但古墓石志、碑碣大多被棄置于田埂荒野,就從1931年開始委人廣為搜羅,陸續運至鐵門家中。1935年前后,他在蟄廬西隅辟地建齋,將搜集而來的大部分志石鑲嵌于15孔窯洞的內壁、3個長方形天井院及1道走廊的里外墻壁上。建成之后,因為這里所藏墓志以唐代居多,共有1191件,張鈁好友、原河南大學校長王廣慶遂將其命名為“千唐志齋”,章太炎先生并以古篆為其題額。
千唐志齋是我國一大藝術瑰寶。它集歷代書法名家的作品于一處,以其獨具的恢宏和燦爛成為我國書法研究的寶庫。與此同時,它還見證著歷代的風雨變遷和文化傳承,具有證史、糾史的重要功能,以其豐富的內涵,被譽為“一部石刻唐書”、“唐人檔案館”。經過多年的修繕保護,千唐志齋每年都吸引著大批的中外人士前來觀賞、研究,鐵門這座千年古鎮也由此變得更加美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