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戲,又稱魚龍百戲,是古代雜技、歌舞及民間各種音樂技藝的總稱。元宵節演出百戲之俗,起源于東漢時期。從那時起,每到正月十五,熱鬧生動、絢麗多姿、神奇迷幻的洛陽百戲,為節日增添了祥和的歡樂氣氛。“魚龍百戲鬧元宵”,這是千年傳承的洛陽重要民俗,也引導了感性、自由、清新的洛陽樂舞風尚。
1 漢宮春節演百戲
民間百戲和宮廷樂舞同源于原始歌舞。《尚書》所記堯舜禹時,“鳥獸翔舞”“百獸率舞”就是百戲表演的雛形。建都于偃師二里頭一帶的夏朝末年君主夏桀,招集倡優、侏儒,表演奇偉之戲,這是最早的宮廷百戲表演。
到東漢時,皇帝在正月里舉行朝會、大演百戲成為重要活動。春節的起源比較早,但到西漢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以后,才將每年的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相沿至今。而宮廷百戲演出,是從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開始的。
當年正月初一,東漢光武帝剿滅了割據巴蜀的公孫述集團,實現了天下一統,于是大會群臣于洛陽北宮德陽殿。德陽殿,臺階高3丈,紋石做壇,白玉砌階,黃金鑄柱,梁鑲青翡,引洛水注于殿下,時稱“珠簾玉戶如桂宮”。德陽殿南北寬7丈、東西長37丈4尺,可容納1萬多人。
當天,東漢光武帝大封功臣365人為侯,接著舉行大型宴會,上演百戲。在樂曲聲中,演出開始,有角力的、走索的、騎射的、玩魔術的、耍車技的,還有展示珍禽異獸的。節目之多,場面之大,技巧之高,實屬空前。此后,每年春節在德陽宮舉行朝會和宴樂活動成為重要禮儀。
東漢明帝在建白馬寺的同時,又取長安飛簾、銅馬移洛陽西門外,置平樂觀,這是一個大型皇家園林。此后,百戲的演出在平樂觀舉行,演出活動從正月初一改為元宵節前后舉行,持續數天。元宵賞燈之俗也起源于此時,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掛燈。賞燈活動與百戲演出同時進行,使元宵節逐漸形成民間的盛大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洛陽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2 東都百戲驚天下
魏晉時期,洛陽百戲不斷發展,春節陳演百戲也是重要朝儀。魏明帝曹叡(ruì)對百戲十分重視,他效仿平樂觀建造了總章觀,以備元宵節百戲演出。北魏時,百戲演出已不僅僅限于元宵節前后,每到重要節日都有百戲演出,各寺廟成為百戲演出的重要場所。由于有大量西域藝人的加入,演出內容更加豐富。
隋唐時期,洛陽百戲的演出達到鼎盛。隋煬帝楊廣喜歌舞,愛百戲。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元宵節,他詔令全國各地的演員到洛陽會演,款待來朝拜的各國賓客。這次演出規模空前,場面宏大,陪楊廣看戲的突厥國單于染干為之“大駭”。之后,演出規模越來越大,每逢正月萬國來朝,賓客都要住上15日,觀看元宵節百戲盛會。演出時,從端門外到建國門外,綿延七八里長,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通宵觀賞。演員們一個個衣錦飾繡,裝扮華美,陣容超過3萬人,為置辦演出服飾竟用空了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的繒(zēng)錦。這種超大規模的演出,在世界戲劇演出史上實屬罕見。
唐高宗、武則天遷都洛陽后,在每年元宵節前后都要舉行大酺(pú),即大宴群臣并舉行百戲演出。任教于洛陽宮中習藝館的楊炯《奉和上元酺宴應詔》:“百戲騁魚龍,千門壯宮殿。”陳子昂《洛城觀酺應制》:“云風休征滿,魚龍雜戲來。”寫的都是元宵節百戲演出的情景。
開元年間的元宵節,唐玄宗也經常在洛陽城南舉行大酺,宰相張說《東都酺宴》說:“合宴千官入,分曹百戲呈。”有王大娘者,善于舞長竿,當時觀戲的劉宴賦詩道:“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誰謂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
3 百戲紛呈舞春風
除皇家的百戲演出外,唐代洛陽寺院的百戲也十分豐富,除跳丸、吞刀、吐火、旋盤、筋斗等雜技外,還包括《五方獅子》《旱稅》等歌舞戲以及參軍戲、雜劇等民間新興的藝術形式。隨著歌舞戲與參軍戲的發展,初期的戲曲已在形成中。
后唐莊宗李存勖(xù)酷愛戲曲,喜與伶人為伍,自己也能粉墨登場。在他的倡導下,當時洛陽的雜劇演出非常紅火。元宵節之時,宮中盛演百戲以賀歲,正如時任工部侍郎的和凝詩云:“坐定兩軍呈百戲,樂臣低折賀升平。”
北宋時,除元宵節演百戲外,牡丹花開時是另一個百戲演出高峰。每到牡丹花期,買花、賞花成風。為適應人們賞花、買花之需要,牡丹花市也應運而生。花市上除花的交易外,還有為這個市場服務的飲食業及各種雜技百戲。
金元時期,起源于百戲的雜劇,成為重要表演藝術。當時的洛陽出現了兩位作曲家,即姚燧(suì)、姚守中。明清民國時期,洛陽雜劇表演異彩紛呈,從中產生了豫西調、曲劇兩個地方劇種。春節期間看大戲,成為一種重要民俗。
4 且看百戲發新枝
地方戲劇的興起,并未造成百戲的消失,它以民間樂舞的形式代代傳承。洛陽的民間樂舞種類很多,地方特色突出,可以稱為漢唐百戲的“活化石”。這些樂舞,在元宵節期間都有表演。
傳世的“百戲鬧春瓷盤”是晚清洛陽民窯瓷器,盤中繪制了清末洛陽元宵節期間表演“龍馬舞高裝”的場面。此樂舞已失傳,但洛陽目前的“高裝”、獅舞、竹馬舞等民間樂舞藝術,與這個瓷畫所展示的形象有歷史聯系。
近年,每年元宵節,參與、觀看“高裝”表演都是嵩縣農民過節的一件大事。這種藝術,在洛寧等縣被稱為“垛子”,在洛陽市郊被稱為“撓閣”。“高裝”屬民間造型藝術,因抬的垛子高大(最高達8米)、人物均化裝表演而得名。其行當有生、旦、丑等,分6垛,可扮演八仙過海、哪吒鬧海、天女散花等戲劇場面,加上銅樂隊,氣勢雄偉。
獅舞是一種最常見的洛陽民間樂舞,屬于武獅子,動作粗獷豪放,以大里王獅子舞、軍屯獅子舞最有名。獅子舞的配樂主要是打擊樂,表演內容有猛獅下山、獅子搶繡球、上高架、爬繩等。
竹馬舞、旱船舞也是一種常見的民間藝術。竹馬、旱船是道具,用竹篾扎成馬、船的形狀,然后裱糊上彩色的紙,最后加以裝飾制作而成。節日里,演員把竹馬、旱船吊扎在腰間,表演騎馬、駕船的動作。宜陽縣張塢鎮蘇羊村的竹馬舞很有特色,可舞出“十字梅”“九盞燈”等陣法。
為弘揚古老的百戲藝術,2011年元宵節前后,洛陽歌劇院演出近百場百戲劇《洛神》,這部由洛陽藝術界創作、演出的劇目,將雜技、魔術、舞蹈、武術等與現代藝術巧妙地結合,塑造了洛神的新形象,是一次新的藝術嘗試。洛陽百戲資源豐富,要將其發展成一個大的產業,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