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洛陽漢服愛好者胡蝶探討往懷里揣東西的可能性。她說,從漢服問世起,古人八成就會往懷里揣東西了。
漢服起源于黃帝時期,乃漢族傳統服飾:交領,左右兩片衣襟交疊掩護于胸前,腰帶一勒,胸前就形成一個相對寬松的空間。小巧的玩意兒可以藏在袖兜里,大一點兒的都揣在懷里。
我外婆在世時,整日穿著斜襟布襖,襟里有布兜。外婆把錢包在手絹兒里,藏進布兜,用時小心翼翼地掏出。
與洛陽頗有淵源的老子先生說過,圣人“被褐懷玉”,穿的雖然不好,但懷里有好東西。我外婆只是普通農婦,所以她懷里揣錢;而那些有地位、有學問的人,懷里常揣著塊玉石,閑時把玩。
當官的懷里揣印把子。有個成語叫“佩紫懷黃”,說的是古代當大官的,腰佩紫色印綬,懷揣黃金官印。
權貴名流的名刺(古代名片)、推薦信等,也可以揣懷里,關鍵時刻走后門呈給貴人,謀個一官半職。
少年白居易初入京城,去拜訪名人顧況,懷里揣的是詩稿。顧況拿他的名字開玩笑,說京城的物價很高,不容易混啊,“居大不易”;待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意識到白居易是個天才,忙改口說“居亦何難”,隨便住吧!
有人出門,會將繩子、火石、吃食什么的揣在懷里。在“二十四孝”故事里有一個陸績,是三國時期的人物。他6歲時,隨父親去袁術家做客。袁術請他吃橘子。他吃完了又往懷里揣了幾個。袁術不高興,覺得這小子品行不好。陸績解釋:“俺娘最愛吃橘子,俺想拿幾個給她吃。”于是陸績被稱為大孝子。
后世的魯迅不以為然,暗里諷刺:要當孝子也不難,只要有闊人請我吃飯,我再藏起幾個橘子,孝子就坐穩了。
孝是孝,胡蝶卻認為,往懷里揣東西動作不雅、有失風范,貴族一般不干這事兒。
然而貴族情急時也就顧不得文雅了。
傳說,朱元璋造反初期,被對手監禁,沒得吃喝。他老婆偷偷給他送炊餅,怕被人發現,只得揣在懷里。炊餅剛出爐,太燙,她又不敢掏出來,疼得直掉淚。
唐太宗曾在辦公時間玩兒鳥,被大臣魏征撞見。皇帝心虛,趕緊把鳥揣進懷里。魏征佯裝不知,死賴著不走,不停地向唐太宗匯報工作,搞得那只鳥生生被悶死在太宗懷里。
最珍視的、最在乎的,人往往將其放在最貼心的地方。而貼心的東西,一不留神就會傷心。
現代人很少往懷里揣東西,不容易傷心,卻也少了那貼心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