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東堂遺址揭開神秘面紗

2015/5/15 16:11:33 點擊數: 【字體:


    “2014河南考古年度發現·漢魏洛陽城太極殿東堂遺址”系列一

 
東堂遺址揭開神秘面紗
 
 漢魏洛陽故城太極殿東堂遺址
 
東堂遺址揭開神秘面紗
 
考古人員在對東堂遺址進行勘測 本版圖片均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提供

    □記者張曉東

    引子

    2014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中,漢魏洛陽故城太極殿東堂遺址入選其中。說起東堂,很多讀者也許不會陌生,在2013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中,太極殿就榜上有名。東堂和太極殿是什么關系呢?

    曹魏時期,魏明帝在洛陽興建宮殿,其中的太極殿被視為皇宮的正殿,成為國家的政治活動中心,重要國事活動都在此進行。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形成了太極殿制度。之后直至唐宋,歷代皇宮正殿皆為太極殿。根據史料記載,雄偉的太極殿東西兩側分別有東堂和西堂。東堂為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宴請各方使臣的地方;西堂主要供日常起居之用。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都城,漢魏洛陽故城宮城區域的考古發掘已經開展了十余年。為全面了解漢魏洛陽故城太極殿的形制布局和時代演變,結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需要,2013年至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在對太極殿遺址發掘的基礎上,對東堂遺址進行了發掘。

    “應當說,對于東堂遺址的發掘是我們多年考古發掘積累下來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在漢魏洛陽故城這個大的考古學術背景下,東堂遺址揭開神秘面紗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工作人員郭曉濤說,這一次發掘共完成發掘面積約2700平方米,通過發掘,明確了太極殿東堂的平面形制與太極殿的建筑布局以及時代演變等。“這一年來的工作,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對太極殿整體建筑布局的認識,更為漢魏洛陽故城的宮城形制研究、古代都城制度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東堂遺址布局清晰

    出洛陽市區往東不過15公里,就是漢魏洛陽故城。故城至今仍保留著東、西、北三段古城垣。蒿榛叢莽的古城垣,隱藏著曾經輝煌的都城。

    在漢魏洛陽故城中北部略偏西的地帶,有一塊平面規整的南北長方形區域,這就是漢魏洛陽故城的政治核心區——宮城。在宮城遺址內,有一塊夯土臺基的規模甚是宏大,這塊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60米,地下保存的夯土臺基最大厚度6米,而且周圍有密集成組的夯土基址。這就是宮城正殿太極殿遺址。

    太極殿遺址往東不遠處,有一塊大型夯土臺基建筑,呈長方形,東西長約48米,南北寬約21米,這就是東堂遺址。由于年代久遠,夯土臺基上的柱網布局已經破壞無存。

    “東堂遺址的具體位置在漢魏洛陽故城宮城內中部偏西北處,北距河南省孟津縣平樂鎮金村約1公里,南距宮城南門閶闔門遺址600多米。”郭曉濤介紹說,2012年發掘太極殿時,就已經發現了東堂夯土臺基的西南角和西北角。這一次發掘,基本揭開了東堂遺址的神秘面紗。

    根據考古發掘,東堂遺址的夯土臺基位于太極殿夯土臺基東側,兩者基本位于同一東西向軸線上。東堂臺基由較為純凈的紅褐色土夯筑而成。臺基外立面局部殘存有白灰墻皮,不過墻皮大多已經剝落。在臺基南側設置有兩條南北向的慢道。慢道東西寬3.5米,南北長12.2米,兩側都有包磚,但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包磚已蕩然無存,只剩下包磚溝殘留在那里。

    根據考古復原,東堂遺址在宮城中的脈絡節點也逐漸清晰:在東堂夯土臺基北側,殘存有一條東西向的鋪磚道路,向西通過一道大門與太極殿院落連通,路面鋪磚殘損嚴重,局部以墊土補平。考古人員還發現一條磚砌的排水溝渠,渠內寬約0.5米,溝渠走向與道路基本一致。

    在道路北側,考古人員還發現有大型的廊房遺跡。廊房遺跡的具體結構是以1米的夯土隔墻為軸線,南北兩側各出檐一間,目前發現共有12間。廊房南側為東堂,北側有另一院落;廊房的西段,又被一座向北延伸的結構規模相同的廊房分割為東西兩個院落,從而構成一個布局嚴謹、結構清晰,既獨立分隔同時又密切聯系的古代宮殿建筑群。

    東西堂布局在隋代結束

    根據考古專家們對東堂臺基的局部解剖,東堂夯土結構很復雜,可能經過多次修補沿用。“東堂的始建不晚于魏晉,北魏時期繼續沿用。北朝晚期仍有修補改建。”這一點和歷史記載大致相符。

    在中國古代的史籍中,向來只有帝王將相史,而鮮有“建筑史”、“規劃史”、“工程史”等專業史籍,太極殿也好,東堂也罷,我們只能從史料的蛛絲馬跡中梳理其大致脈絡。

    公元234年,魏明帝開始在洛陽大修宮殿。第二年,在四萬余工徒的努力下,以太極殿為中心的宮殿群正式竣工。此時的太極殿有無東西二堂,史學界曾有不同看法。但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公元254年,曹髦被迎入洛陽,在太極殿東堂拜見皇太后,隨即登基稱帝。這樣至少從曹魏時期起,太極殿東堂就是存在的。

    太極殿及其東西二堂作為國家政治的核心象征,是有著崇高地位的。即使在衣冠南渡,東晉王朝偏安東南后,在建康(今南京)也比照洛陽城的模樣修筑了太極殿(有學者考證此太極殿是根據東吳宮殿改建),太極殿儼然成了正統的象征。而東西二堂作為太極殿不可缺少的組建,也“移居”建康——根據《晉書》記載,公元328年,蘇峻的叛軍一把火燒毀了太極殿東堂和秘閣。

    當然,建康城的太極殿和東堂,只是“克隆”建筑。在北方,政局稍一穩定,洛陽城的統治者就迫不及待地重建太極殿和東西二堂。無他,因為這是正統和權力的象征。

    為了重建太極殿及其東西二堂,公元491年,北魏孝文帝向南齊派出一個友好使團。使團副使蔣少游,既不是搞政治的也不是搞軍事的,而是一個地道的工程師,“掌技術,知機巧”,造過船,修過城。因為洛陽城早已在連年戰火中毀于一旦,傾心漢文化的孝文帝要重筑洛陽城,就派人到建康考察,起碼得看看太極殿是個什么樣子。

    公元495年,孝文帝完成了遷都的全部計劃后,開始大規模復興洛陽城,一切宮殿基本沿襲魏晉模樣。公元501年,洛陽城重修完畢,太極殿和東西二堂又重新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

    此后,盡管統治者幾經更迭,洛陽城也經歷了數次損毀和重建,但太極殿和東西二堂的布局在每一次重建中都頑強延續下來。

    直到公元582年,隋文帝下令在北周長安城故址東南方營建新都城,宮城的正殿名為大興殿,雖然其功能、效用基本上與此前歷代宮城的太極殿相同,但不再設東西二堂。東西二堂陪伴正殿成為歷史。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延續三百年的“東堂決策”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