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南陽

江陵“楚狂人”宗炳 棄官成就一代美學大師

2014/12/8 16:05:33 點擊數: 【字體:

江陵“楚狂人”宗炳 棄官成就一代美學大師
 
    江陵宗氏歷魏晉南北朝而不衰,宗愨的叔父宗炳,一個比陶淵明小10多歲,比陶淵明名氣小,但更有藝術成就的隱士。
 
    江陵宗氏長長的“辮子”
 
    江陵宗氏其祖上可溯到漢桓帝御使丞宗資,蜀漢征西大將軍、關內侯宗預。
 
    宗炳的曾祖父汝南太守宗資,祖父宗承宜都太守(與曹操、袁術同時代,《世說新語楚國先賢傳》有載),宗炳父親宗繇之,曾任湘鄉縣令。宗炳的哥哥宗臧,南平太守,侄子宗愨。宗炳子宗繁,西中郎諮議參軍。孫子宗測、宗夬,五世孫宗懔等。
 
    宗炳(375一443年),字少文,南北朝宋著名書畫家、美學家、古琴樂理家。
 
    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宗氏祖先曾任楚國太宰。宗姓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桓公裔孫伯宗之后,是以先祖名字為氏。
 
    宗氏名人還有唐宰相宗楚客,其母親是武則天的堂姐,曾受到武則天重用卻貪財嗜色之徒,接連三遭貶官流放。曾封為郢國公,復為宰相后,與韋后等勾結篡逆,被李隆基(后來的唐太宗)誅殺。李白最后一任妻子宗氏,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楚客的曾祖宗丕,曾為后梁南弘農太守,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宗澤的八世祖。
 
    宗炳孫宗測,測生卒年份不詳,南齊蕭明帝司徒主簿,《南齊書·宗測》有載,與劉之遴祖籍是南陽同鄉,三國北方戰亂,人口南遷,東晉永嘉之亂,人口再度大規模南避,“荊揚二州戶口半天下”。其祖同時遷江陵,數代世居江陵。
 
    宗測與祖父一樣不喜人間俗務。提拔他任主簿,驃騎豫章王征召他為參軍,皇帝下詔征他為太子舍人,他都沒有就任。宗測說:“我的本性和魚鳥一樣,只熱愛山中林泉,眷戀松柏草木,看不起出仕做官這條人人都走的路。
 
    他想游覽名山,于是把祖父宗炳畫的《尚子平圖》畫在墻壁上。宗測的長子在京城做宮,知道父親要隱居,便求調任為南郡丞,以便照顧家人。刺史安陸王子敬、長史劉寅都贈送東西給宗測,但他均不接受。他隨身攜帶著《老子》、《莊子》二書離家隱居。子孫辭別他時悲痛地哭泣,宗測長呼一口氣,去了廬山,住進祖父宗炳住過的房子。
 
    后來,宗測護送弟弟宗夬的靈柩回江陵,仍然住在舊宅永業寺,只和有共同隱逸志愿的人庾易、劉虬、宗人尚之等來往交談。
 
    宗夬guài(456-504),南康王荊州別駕,南齊蕭和帝御史中丞、冠軍將軍、東海太守。宗夬逝年49歲,子宗曜卿。
 
    宗夬曾寫下《荊州樂三首》:迢迅樓雉懸,參差臺觀雜。城闕自相望,云霞紛颯沓。章華游獵去,紀郢從禽歸。溶溶紫煙合,郁郁紅塵飛。朝發江津路,暮宿靈溪道。平衢廣且直,長楊郁裊裊。
 
    宗懔(501-565年),《荊楚歲時記》的作者,自幼稱神童。湘東王蕭繹鎮荊州,宗懔經長史劉之遴推舉,一夜寫就《龍山廟碑》,深得蕭繹贊賞。宗懔曾任荊州別駕、江陵令,梁元帝吏部尚書。西魏陷荊州后,宗懔被擄往北周,孝閔帝對宗懔甚為器重,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宗懔留下了中國現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部記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散文著作,回憶荊楚地區的農桑、婚嫁祭祀等民俗民風和民間故事。
 
    在荊州籍宰相劉洎文中,我們提到過——劉洎的曾祖父劉之遴(478-549年),曾從叔劉之亨,兩兄弟前后都任過安西湘東王長史、南郡太守。分別號為“大南郡”、“小南郡”。晉尚書令樂廣的六世孫,世居江陵的梁尚書左丞樂藹,是劉之遴的舅舅。樂藹的舅舅又是雍州刺史宗愨。
 
    劉之遴還是史書中記載的最早的古玩收藏家,劉之遴是”衣錦還鄉“成語的主角。劉之遴的父親劉虬(438年-495年),成語“握瑜懷玉”的主角,南朝齊荊州著名隱士、居家學佛的名人。
 
    人物關系譜像一個盤根錯節的辮子,非常復雜,也非常有趣。
江陵“楚狂人”宗炳 棄官成就一代美學大師
 
    宗炳:棄官另類追逐山水
 
    劉之遴的父親劉虬,就像陶淵明因歸隱反而后世留名。宗炳也一樣,寄情山水間,閑云野鶴在三湖(今丫角、岑河東南的三湖還有地名宗家臺)。
 
    有荊州刺史殷仲堪、桓玄舉薦,東晉未至南朝宋元嘉中,文帝劉義隆屢次征召宗炳作官,他都不就。他徜徉山水,成了中國山水畫家巨擘。
 
    宗炳除畫山水,又善彈琴,還信佛教,在廬山參加慧遠的“白蓮社”,曾作《明佛論》。他漫游山川,西涉荊、巫,南登衡、岳,北往嵩、華,他多次沿長江東下去廬山,他曾在衡山建別墅,“欲懷尚平之志。”宗炳天馬行空,也是老莊式的。
 
    老病時才回到江陵故鄉,在三湖,雖已不能再涉足山水,常常感嘆不已。他把游過的名山畫出掛在墻上,雖足不出戶,自稱“臥游”,時而撫琴彈奏一曲,興趣盎然,并說:撫琴動操,令眾山皆響。六十九歲時辭世。
 
    在山水畫中抒寫感情,顯示生命,他說:“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
 
    在他的感覺世界里,那畫上的千山萬壑,直到真實的萬壑千山,都回蕩著他靈魂暢游時彈奏的動人的旋律。
 
    他還在《畫山水序》中論述了遠近法中形體透視的基本原理和驗證方法,比十四世紀文藝復興中期意大利畫家勃呂奈萊斯克創立的遠近法的年代約早一千年。
 
    有文說:
    大畫家,宗少文,飲溪谷,棲山林;
    不為官,愿為民,三十年,避世塵。
    畫奇山,興云霞,灑春雨,染杏花;
    王微畫,神氣揚,千巖秀,山河壯。
    大名家,技純熟,遺精品,世所睹;
    顧愷之,圖六幅,五峰圖,廬山圖。
    夏侯瞻,吳山圖,謝約畫,大山圖;
    陶宏景,山居圖,張僧繇,紅樹圖。
    題材廣,技藝好,方寸間,千仞高;
    一尺素,百里遙,描山水,皆精妙。
 
    在廬山東林寺,自宋代起設有“遠公影堂”暨“十八高賢影堂”。十八高賢,也就是慧遠和他的最得意的17位信徒。十八高賢,宗炳排在倒數第二。他入“白蓮社”僅僅50天,后無可奈何地離開。
 
    元興元年(402),宗炳由江陵下廬山,仰慕佛學大師慧遠。那年,他27歲,慧遠69歲。他向慧遠學習佛、儒、老莊哲學及文學。這年七月二十八日,慧遠率門徒123人,在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死后一同再投生于彌陀凈土,宗炳便列其中。
 
    上年末,在江陵的七州都督兼兩州刺史桓玄帳下任職的陶淵明,回到廬山東南麓故里度歲。這年七月,他銷假返回江陵。37歲的陶淵明與小他10歲、在廬山西麓東林寺里的宗炳沒有交往。這次宗炳來廬山,成了生死記憶。元嘉十二年(435),他年及花甲,在江陵故宅寫作《明佛論》,回憶了在廬山時,慧遠屢次在秀美的山水中為他開課,大師引經據典又行云舒卷。
 
    當年,宗炳在廬山學佛不到兩個月,他的哥哥、南平太守宗臧找來了,堅決反對他加入蓮社,逼他回老家。宗臧就在江陵給他建造了房子,要他就在那里閑居。
 
    宗炳放浪形骸于山水之中,這倒成全了他,讓他冥冥之中往文化大師的高位上奔。次年,劉裕先發制人,親自率兵鏟除劉毅,猛攻江陵。劉毅在逃亡中自縊。假如宗炳接受了劉裕的任命,在劉裕發動進攻時,劉毅極可能先殺了宗炳。那樣,在中國就少了一位載入中國文化史,甚至必須載入世界美學史的大師。宗炳《畫山水序》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畫論。
 
    這中間,宗炳還與恩師慧遠保持著聯系。義熙元年(405),他第二次來到廬山。這時候,蓮社成員、隱士雷次宗也由豫章來到了廬山東林寺,就儒學佛學向慧遠求教。慧遠為宗炳和雷次宗單獨開課,講解了儒家的《喪服經》。正在從事佛教中國化的慧遠,不但多次邀請西域的著名佛經翻譯家,還直接請古印度、尼泊爾一帶的外國法師來作正本清源的翻譯佛經的工作。那時的廬山,不但是中國南方的第二個佛教中心,而且是慧遠與門生宗炳等共同研究孔儒、老莊、文學的學術重鎮。莫道廬山冷清寂寞,其實,王羲之主持的蘭亭詩會,不就是儒家革命者失意時,或一直追求個體生命的隱逸方式么?
 
    比宗炳出生晚幾十年的南朝名詩人江淹的《從冠軍建平王登香爐峰》云:“此山具鸞鶴,來往盡仙靈。”不但是對生態廬山的抒寫,更是對人文廬山、巨子云集的禮贊。
 
    后來,宗炳的兩個哥哥,都不幸去世了,侄子們都由他撫養,生活越來越困難,他回到江陵故宅親自事農。
江陵“楚狂人”宗炳 棄官成就一代美學大師
 
     山水有神“令眾山皆響”
 
    義熙七年(411),宗炳36歲了。那時,劉毅兼任荊州剌史。執掌朝權的太尉、中書監劉裕,采納建議,召宗炳任荊州府的主薄,要他輔佐劉毅。其實是派他“臥底”監視心腹之患劉毅,以便奪取政權,宗炳不就此職。劉裕問他什么理由,他說:“棲丘飲谷三十余年。”寧愿隱居,不愿當官。劉裕也并不勉強,更不以為沒有面子而怪罪他,仍派征西長史王敬弘關照他的生活。
 
    義熙八年(412)秋,太尉劉裕由荊州東征江州經過廬山,又來找宗炳了,要宗炳出山做他的高參。37歲的宗炳終于獻給劉裕一幅人物畫,“一筆畫一百事”,可能是連筆畫,涉及故事一百個吧。不知是出于對有幾度“知遇之恩”的劉裕的回報,還是因為85歲的法顯西行求法15年,游歷了30余國,終于越洋歸國,激發了他的摯愛?宗炳又回到江陵故宅,或耕作,或漫游,或作畫,或操琴,或撰文,逍遙自在。
 
    唐代李延壽撰《南史》把宗炳列入《隱逸傳》之中。《宗炳傳》說:“少文妙善琴書圖畫,精于言理。”他構建的精神家園是豐富多彩的。他畫了不少山水畫、人物畫、動物畫,可惜,歷史把他定位于中國第一位山水美學家,卻連一幅山水畫都沒留下。那時,前有顧愷之開辟了山水畫畫種,其山水畫也沒有留傳下來。宗炳的人物畫留傳下來的有《孔子弟子像》等。他的動物畫有《獅子擊象圖》。他晚年著有佛學論文《明佛論》等。他還寫了具有中國第一篇山水美學理論的《畫山水序》。
 
    據《隋書·經籍志》,他有著作16卷,卻只有7篇作品流傳至今。
 
    義熙十一年(415)春,太尉劉裕率東征軍,討伐劉毅的余部荊州刺史司馬休之、雍州刺史兼江州刺史魯宗之。三月,劉裕軍至江陵,殺敗了司馬休之。硝煙初散,劉裕記起宗炳,征召他為“太尉掾”,即太尉劉裕身邊的佐官。這確實是劉裕很器重他倆,但宗炳還是隱居江陵,畫他的畫兒,寫他的書。次年,宗炳得知慧遠大師圓寂了,急忙從江陵趕到廬山東林寺,悼念恩師。潯陽太守造墓,謝靈運撰寫碑文。宗炳便為慧遠大師立碑。這是宗炳第三次到廬山。由于陶淵明對于慧遠的成見,住在東林寺附近的湖畔山村里也沒有來參加慧遠的治喪,他和宗炳這么兩個氣節相近、在思想文化史上各有杰出建樹者,失之交臂成了永遠。
 
    公元420年,劉裕稱帝,建國號“宋”,這年宗炳45歲。宋武帝劉裕確實老是記得他,多次征召,給他的官職為“太尉”(這是劉裕當皇帝前的職務,國家最高武官,正一品,朝廷最顯赫的宰相大臣“八公”之首)并兼“行參軍”、“驃騎將軍”。劉裕給予一個從未做過官的文人這么高的職務,這是頭一回。這年,他大概是為了顯示禮賢下士,廣納賢才,也征召了16年前他任鎮軍將軍時任參軍的陶淵明,卻僅僅是給了個掌管國史的“著作郎”(六品)閑職。
 
    陶淵明有過幾次大起大伏的仕途生涯,認清自己沒有政治、軍事才能,無法實現“兼濟天下”的政治理想,才永遠退隱歸田的。宗炳或是像王羲之那樣認為自己“非廟廊器”,不是做官的料……他謝絕了劉裕的征召。
 
    漸老多病,耕作不易,十分貧困,地方政府又照顧他請他出任“記室參軍”,可他還是不去。宋武帝命令南郡的長官多次將糧食錢財贈送到了他的家門口,他還是不接受。宋武帝還記得宗炳頗有音樂才華。荊楚自古就流傳著名曲《金石弄》。此曲也為桓氏世族所器重喜愛。桓玄篡位后被殺了,這首名曲幾乎失傳了。但是,宋武帝劉裕聽說《金石弄》僅僅是宗炳一人得傳,惟有他能彈奏。于是,宋武帝便派樂師楊觀來拜宗炳為師,學習此曲。宋武帝此舉,表示他仍然敞開著大門,歡迎宗炳任何時候來朝廷做官。
 
    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宗炳52歲了,朝廷還頻頻召征他。他仍然不去。他做官的機會太多了。他甚至像逃難那樣,“好山水愛遠游”。這就是他頑固的本性。
 
    宗炳對于山水美學有著全新的俯瞰目光,卻對于成佛的虛構有著特別的癡迷。宋文帝下旨恭請已60多歲的宗炳進京,出任“太子中舍人”,既教皇太子,又掌朝廷文翰,可宗炳就是不去。宗炳的同學雷次宗被朝廷召到京都,為皇太子教書。他講了慧遠給他講過的《喪服經》,編寫了注解闡述《喪服經》的論著,并且署了自己的名字。宗炳出于對恩師慧遠的權威的維護,很動感情地作《寄雷次宗書》,與雷次宗爭辯,還嘲笑他:“昔與足下共于遠和尚間面受此義,今便題卷稱雷氏乎?”那年代,對于注解闡述原創作品的編著者是否也有著作權沒有共識。這該是中國最早的一樁著作權糾紛案了。
 
    真是一輩子都有人請他做官,他也一輩子拒絕做官。他要的只是一件:讓自由精神在山山水水中暢游。
 
    世界最早的山水畫論者
 
    宗炳明白自己將要走向生命的終點,病重了也不肯醫治。連在荊州的衡陽王劉季義在他臨終前,看著他那從容豁達的樣子,都非常感動。
 
    作為文化大師,他發現了自然美與人格美,成了中國山水美學的雙胞胎。他是中國美學發展史進入了審美自覺期的杰出代表。如果說陶淵明是以田園詩來表達自己對于自然美與人格美在與生存相聯系的詩歌領域里的獨特發現的話;那么,宗炳就是以山水畫來表達自己對于自然美與人格美在超脫于生存的視覺領域中的獨特發現。在山水之中的精神狀態,一切都是自己靈魂的真實的自由。
 
    宗炳在美術理論上卓有建樹,主張畫家創作應“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同時還闡述了“以小觀大”、“神托于形”等觀點。《隋書·經籍志》錄有其著作16卷(已佚),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陳傳席著《中國山水畫史》說:“宗炳的《畫山水序》是中國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山水畫論。”
 
    它提出:山是有一定的精神的,好的山水畫,高于真山真水。也就是藝術美高于自然美。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荊州新聞網(2013-11-2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