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戲金蟾
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藝術,是人們生活藝術完美的結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智慧的結晶,原稱“門神”或“碼子”,外地商人稱為“花貨”,源于漢唐壁畫藝術,由“桃符”演變而來,為中國木版年畫的源頭。始于唐,興于宋,鼎盛于明清,傳承至今。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中華民族古老而又傳統的民間藝術,歷年來它都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千百年來朱仙鎮年畫藝人采用古老淳樸的藝術手法,彰顯了中國文化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內涵,展現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蘊含著我國農耕文化以及社會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及對精神文化的渴求和愿望。一直以來,朱仙鎮木版年畫被人們視為“民間藝術的活化石”、“民間藝術百科全書”和農民賴以生存普及農業生產知識、科技技能、農事活動的“百科全書”,所以它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歷史的悠久,文化的燦爛,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在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一直表示出一種美好的愿望、美好的寄托,美好的向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承載著“成人倫、助教化”的社會功能。歷朝歷代,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特殊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漸漸地融入到人們的生產、生活當中。這種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美好愿望的年畫,漸漸地得以快速發展,漸漸地成為我國廣泛應用和傳承的一種民俗文化,成為中國傳統節日—春節中千家萬戶必備之物。年畫作為新的一年到來的祈福,它不僅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寄托,而且還是較高欣賞價值的裝飾品,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漸漸地成為我國新年時的一種文化現象、一個文化景觀,這種文化現象一直傳承有序,漸漸地成為中國年文化的突出代表,在我國民間迄今還流傳有“二十八,貼花花”,或“年三十,貼花門”的習俗。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及財神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從此記載不難看出,宋代朱仙鎮木版年畫不僅在民間使用,而且還影響到了北宋東京開封,同時還反映出年畫當時的官宦人家在東京開封設場印刷,民間大批的年畫藝人進入開封城開設年畫作坊,以制作朱仙鎮木版畫為業,真充分說明朱仙鎮木版年畫當時已經進入京城開封,并成為一種過年的風俗習慣和一種風氣。再據宋代詩人王安石題除夕詩載:“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荼蘇。千門萬戶重重日,從把新桃換舊符。”從王安石的詩中不難看出當時朱仙鎮年畫的需求量。受其影響朱仙鎮木版年畫這種年文化現象漸漸地影響到了全國,漸漸地成為中國年文化的一種景觀。
北宋末年(公元1127年)靖康之恥,京城東京淪陷,年畫藝人四散而去,多數年畫藝人遷往朱仙鎮。而隨朝南遷的其他年畫藝人和前往其他地方的年畫藝人,將朱仙鎮木版畫制作技藝帶到他處繼續開設年畫作坊。元代以后,隨著賈魯河的貫通,朱仙鎮一度成為成為華北最大的水陸要沖,至此朱仙鎮木版年畫又一次得以長足發展,當時木版年畫已經成為朱仙鎮重要的商業。明代由于政府放松了對手工業的控制政策,朱仙鎮木版年畫再一次得到了發展。清代呈現出文化多元化文化的發展趨勢,受其影響,朱仙鎮木版年畫的題材業不斷增加和豐富。清乾隆年間,朱仙鎮達到鼎盛,木版年畫業得到了廣泛發展,據載,當時鎮內有年畫作坊多達300余家。清末,隨著朱仙鎮商業的衰敗,年畫日趨蕭條,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全鎮年畫商號僅剩70余家。民國初年,全鎮年畫商號僅剩40余家。1938年日軍侵占朱仙鎮后,多數作坊遷往開封,或將年畫存版轉賣于開封城內的“南紙業”商號,至建國前夕,朱仙鎮年畫已極少恢復。20世紀60年代,文學藝術遭到摧殘,許多流傳了數百年的年畫木版被焚毀,年畫藝人、年畫藝術受到打擊和迫害,人民的精神追求也發生了變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帶來了文化繁榮的春天,當地政府組織老藝人恢復年畫生產、挖掘整理傳統民間藝術,成立了朱仙鎮木版年畫社,使朱仙鎮木版年畫得到了恢復,從內容和形式有了較大發展。為有效保護和傳承朱仙鎮木版年畫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1993年政府成功組織召開了首屆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節,2000年開封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啟動了朱仙鎮木版年畫古板保護工程,并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朱仙鎮木版年畫古代年畫板的征集活動,此次征集活動中,我們共征集古板33塊,通過古板征集有效的保護了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遺跡,2002年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朱仙鎮木版年畫國際學術研討會”和“中國木版年畫大聯展”,2004年,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河南省第一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項目正式啟動,2006年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傳承技藝被國家首批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我們啟動并編制了《朱仙鎮木版年畫保護、傳承、發展總體規劃》,2008年至2012年借助鄭汴一體化發展機遇,我們啟動了朱仙鎮木版年畫保護工程,編制了朱仙鎮木版年畫征集方案,自2008年至今我們先后征集年畫古板100余塊,申報河南省文物復仿制品研發基地3家,研究開發年畫新產品36個品種,恢復歷史年畫品種22個,復制古代年畫板20塊。朱仙鎮木板年畫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強烈的民間情趣,獨有的藝術特色,淳樸的民族風格被國內外專家稱之為優秀的民間藝術奇葩,被國際友人稱之為中華瑰寶。三十年代末期法國出版了《朱仙鎮木版年畫》專集,引起西方美術界的強烈反響,使得法國、比利時、西德、日本、緬甸等許多國家的專家、學者和字畫研究生,不遠萬里專程光臨朱仙鎮,探討年畫的制版藝術和印刷技巧。近年來,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優秀的民間藝術奇葩,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先后到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進行展覽表演,深受亞洲人民的青睞。2009年朱仙鎮木版年畫應邀參加中原文化港澳行,同年12月應邀參加中原文化寶島行進行巡回展出和表演。2011年9月朱仙鎮木版年畫前往以色列參加世界第32屆民間工藝品展覽展銷會,以中國特有的民間藝術品,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朱仙鎮木版年畫長卷》被耶路撒冷市政大廳永久性收藏。現如今,朱仙鎮木版年畫依然繼承著流傳千年的傳統技藝,深受國內外專家和藝術家的關注,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凝聚著我國民間文化精華的藝術精品,被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