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店刺繡期待“一枝獨秀”
2014/7/9 15:50:2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盛夏時節,記者慕名來到有著“中原刺繡第一鄉”之稱的禹州市順店鎮采訪,徜徉在整潔的街道上,聆聽著繡花機的轟鳴聲,一條從傳統手工刺繡到現代機繡加工的發展之路,正逐漸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綠絲紅綢銀飄帶,如林繡女飛針忙”
作為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的刺繡,在中國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在《尚書》中就有關于“衣畫而裳繡”的章服規定。“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刺繡滲透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美好愿望,而順店刺繡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順店刺繡技藝是集汴繡、蘇繡、川繡之優點發展演變后一輩輩傳下來的。”在禹州市順店鎮,該鎮文化站站長姜紅旭向記者介紹。據史料查證,順店刺繡起源于春秋時期,到了唐朝和五代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早在北宋順店人就開始了拜師學藝、植桑養蠶、煮繭抽絲的刺繡之路。到了清代,順店已發展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絲綢原產地及集散地,再加之“蘇、川”二繡的引進,繡法的融合,使得順店刺繡造型清秀工整,針法活潑多變,構圖清新秀麗,布局井然有序。當時店鋪林立,綢緞滿架,省內外客商云集順店,人挑畜運,客來車往,把織成的包頭、手帕等打包外運,銷往全國各地,“日巢千兩絲,機織千匹緞”正是當時絲織刺繡產業興盛的生動寫照。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在富民政策的正確引領下,順店的刺繡產業逐漸恢復了產銷兩旺的繁榮局面,這個充滿古典韻味的鎮子形成了“戶戶有繡機,家家會刺繡”的特有風貌。
將文化融入產業,形成亮點,該鎮進一步加快了順店刺繡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全國性文化娛樂活動遍地開花,給戲衣等開辟了廣闊的市場。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聲,是科學技術進步的母體,同時科技的進步也推動了文化的發展繁榮。順店鎮從2000年開始引進大型繡花機,采用電腦控制,自動繪圖,多針頭運作,以每分鐘繡千針的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降低了織繡成本,工藝質量也得到了保障。
據了解,現在鎮里有刺繡專業戶66戶,從事刺繡經營656戶,共有刺繡繡花機104臺,從事刺繡行業的相關人員達4160人,年產值達到2.3億元,繡品也由古裝戲衣、包頭、手帕發展為秧歌衣、壽衣、布景、道具等40多類240多個品種,產品銷往上海、天津等地,不少繡品還出口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
“猶抱琵琶半遮面”“藏在深閨人未識”
聯戶加工、專業化經營的新模式使得順店刺繡出現了壽衣專營、秧歌衣專營等規模生產經營的新局面。該鎮黨委、鎮政府在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由鎮文化站牽頭,成立了26支民間文藝隊伍,積極探索刺繡產品產、供、銷一條龍的路子。憑借精湛的手藝、新穎的圖案、絢麗的色彩,順店刺繡深受各地用戶青睞,銷量逐年遞增,農民生活日漸富裕。
但令人遺憾的是順店刺繡一直沒有走出家庭作坊式的經營模式,“現在訂單不斷,我們不愁沒活做,但就是沒地方、沒人手。像我們這樣的作坊留不住人,每到年關我們就擔心招不來繡工,來年的訂單沒法完成。”在村民王松濤的戲服作坊內,記者看到機器擠得滿滿的,工人忙忙碌碌,活多人少。像這樣供不應求的局面也出現在其他幾家作坊中。由于沒有品牌支撐,昔日珍貴的順店刺繡只能靠微薄利潤來拓展市場。“基本上我們都是從事著半成品加工,利潤比較低,一件衣服也就掙四五元錢。”從事秧歌衣加工的萬三海告訴記者。
依托文化發展起來的刺繡產業也逐漸面臨著人才缺失的問題,機繡生產工人少,手繡技藝更是傳承難。從事刺繡幾十年的康傳珍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學這行,大部分選擇外出打工,老一輩的刺繡手藝很難傳下來。”記者了解到,當機繡開始成為刺繡生產的主要模式后,手工刺繡便只是村民打發時間的一種消遣方式。
如今,神垕鈞瓷已創出品牌,享譽海內外,而順店刺繡卻仍“猶抱琵琶半遮面”,“藏在深閨人不識”。如何盡快走出此種尷尬境地,破解“中原第一繡鄉”的發展難題,正在考驗著當地政府的智慧。
“回眸留后保精華,窮目遠望定市場”
順店鎮黨委、鎮政府對此相當重視,采取了積極措施。2008年,順店刺繡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順店刺繡產品在鄭州國際展覽中心全國農業展覽會上展出,備受青睞;2011年,順店刺繡成功注冊“豫繡”商標。這些都為順店刺繡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發展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如果建立刺繡產業聚集區,拉長產業鏈條,做大做強刺繡產業,順店刺繡將會成為禹州乃至河南的文化產業名片。
“因為是家庭作坊式,很多工人都擔心長期工作沒有保障而選擇外出打工,如果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全鎮聯合,依托自身豐富的刺繡文化資源,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設立統一的工作場地和經營場所,不僅工人問題會得到很好解決,供不應求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一家刺繡作坊的老板這樣說。針對這個問題,中國四大名繡“蘇繡”在發展過程中建立繡品街,對順店刺繡就有很深的借鑒意義。繡品街作為一個平臺、一種集聚效應,將散落在村莊里的繡工集中起來,加強政府引導、市場培育,形成繡莊之間相互學習、良性競爭的氛圍。
另外,依托刺繡的文化資源優勢,采用政策引領、規劃先行、群眾集資、政府補償的方式,順店鎮引進一批先進刺繡設備,提高產業的組織化、規;⒓s化、標準化水平和經營水平,為社區經濟發展和居民就業提供支撐、注入活力。
同時,刺繡的商業化使不少家庭擺脫了貧困并走向富裕,但它與手工刺繡的發展并不沖突,刺繡的發展更需要先進科技的引入,也需要下一代的傳承,有很多國家在保護傳統技藝方面的做法都可以借鑒。例如,在挖掘人才上首先要加大對年輕人的培養和引導,讓他們喜歡、追求這門藝術。其次就是跟大專院校合作。這既能解決新人不足的問題,也能提升傳統刺繡的水平,完成“工人—工匠—工藝大師”的轉變。
“回眸留后保精華,窮目遠望定市場。”順店刺繡期待“一枝獨秀”,順店刺繡更需要良好的品牌信譽、廣闊的市場前景、優秀人才的繼承,這些問題如果能迎刃而解,無疑會給順店刺繡帶來巨大的發展契機。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網 (2012-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