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釗作品《恩愛百年》
張克釗
人物簡介
張克釗,生于1973年,鎮平縣人,獨山玉界首位“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現任鎮平縣玉神工藝品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2009年,作品《心路》 獲中國玉石雕刻天工獎最佳創意獎,中國玉石器百花獎銀獎,《夢鼓》獲中國玉石雕刻作品天工獎銀獎,中國玉石器百花獎金獎。2010年,作品《大唐飛歌》 獲中國玉石器百花獎金獎 ,玉星獎金獎。《中國娃》獲中國玉石雕天工獎銀獎,《飯晌》獲中國玉石雕天工獎最佳創意獎。2011年,作品《轉動的童年》獲第七屆河南省陸子岡杯玉雕精品展銀獎,《拽》獲2011年第七屆河南省陸子岡杯玉雕精品展最佳創意獎。
“頑石無性,巧手可治”。 古人把琢玉稱之為治玉,認為每一塊璞玉都是有靈魂的。作為獨玉界首位國家級玉雕大師,在張克釗看來,要把獨玉的靈性發揮到極致,就該讓獨玉中最不起眼的黑白料來“說話”: “獨玉是大自然饋贈南陽人的瑰寶。對獨玉魅力進行再發掘,是南陽玉雕人的責任。”
求獨創 黑白獨玉賦創新靈感
今年39歲的張克釗做玉雕已近20年,在全國玉雕界小有名氣,但是仍保持著質樸的農民本色,不善言談。他告訴記者,當初走上玉雕之路,是由于家里生活拮據。“在鄉下人眼中,學一門手藝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剛開始做的是翡翠,雖然就經濟上來說,做翡翠比做獨山玉要好得多,可做久了,就覺得自己是個匠人,是賺錢的機器。正在尋求突破之時,鎮平縣玉神公司總經理劉曉強邀請他開發創作獨山玉作品。機緣巧合,張克釗與黑白獨玉的“對話”就此展開。
“師古人、師造化、求獨創。”張大千大師的這句名言,張克釗甚為推崇。南陽獨山玉多樣的色調為雕琢各類工藝品提供了充分發揮的空間。而張克釗被獨山玉里常遭人廢棄的黑白料深深吸引:“黑白料清如帶雨梨花,素如水墨白荷,有樸素之美。名曰黑白,但并非單調。墨分五色,黑中含之。白非一種,青灰襯之。即便不做雕琢,亦是玉苑中的一朵奇葩。”
就這樣,村子里純真的孩童,說鼓詞的鄰居大伯,推石磨的老母親,擺棋的大爺都成為張克釗的模特。這種特立獨行的創作特點,是充滿挑戰性的,張克釗沒有傳統的模式和藍本可以參照,但每一次嘗試,都給他帶來欣喜。
從早期的《妙算》、《恩愛百年》,到現在的《飯晌》、《鄉村舊事》、《童年系列》,張克釗都采用黑白獨山玉料進行構思創作,農村、農民,鄉情、鄉俗是張克釗靈感永不枯竭的源泉。漸漸地,獨玉創作于他而言已不是一種職業,而是無可取代的精神寄托。
做精品 鉛華洗盡展閑適詩意
張克釗現在進行的童年題材,都是他兒時的感受,這是一些成年人再冥思苦想也虛構不來的。
心無城府,對一切都充滿新鮮感,是同行對張克釗的評價,這也讓他在創作過程中感受到別樣的快樂,而不是心力交瘁。如他說的:“這些清貧的童年生活在一些人看來或許太不值一提,但孩子所特有的天性是不分時代的。”
在張克釗的工作室中,記者觀賞到他創作的童年系列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長大去當兵》。它用獨山玉的黑白料做成,在遍布青苔的土坡之上,三個小伙伴正點評面前的玩具坦克,透過作品仿佛能聽到稚嫩的童聲,讓人懷念兒時的歲月。作品的俏色運用出神入化,褲管上沾的泥土、手中的紙飛機、握于背后的大刀等細節,將玉料的特征發揮到極致。而作品《拽》則截取孩童學騎自行車的一個瞬間,將玉料的白色部分雕成孩童的手和臉,另一只手插褲袋, 單手扶把,露出手表,一腳撐地,雙眼瞇起,嘴角帶笑,一副志得意滿的驕傲神情,將人帶回那純真的童年時光。
張克釗向記者提起,有一次,一個朋友帶著幾個從大城市來的人到他的工作室參觀。當時有一件已完成的作品,是一童子穿著黑色粗布棉衣,端著碗在村子里邊吃邊走的情景。其中一個客人很吃驚地說:“你看這小要飯的,多好看。”他立刻糾正:“過去的農村娃都不在家吃午飯,這是我童年的幸福回憶。”也許,張克釗的創作動力,就是讓曾經的農村娃能回望過去單純的小幸福,讓城里人也能對守拙歸田的閑適多一點認同。
表真情 “獨玉若妻”雕動人故事
“我手表我心”,真情是張克釗作品中特別看重的。張克釗曾有緣得到仵應汶大師的教誨,仵大師對他說過:做玉不光用手去做,而要用心去做。這句話讓張克釗受益良多。
張克釗的代表作品《恩愛百年》,描繪的是“鄉村老太太為老伴修腳”的場景。燈光下,老頭左手拿著煙袋,右手打著手勢,一足置于地,一足擱置于已經溢水在外的木盆上,正在津津樂道地向跟前的老伴講述著什么,老太太前傾著身子對老伴的講述正投以會心的微笑,手摸著老伴的腳趾,在為他修腳。張克釗說,這作品表達的就是對已去世老母親的深深眷戀。“我多么希望母親能活到一百歲,然而,現實卻辜負了我。我只能把對母親深深的愛傾注在這件作品上。張克釗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名字就叫《獨玉如妻》。正因為視玉若發妻,他才能用他技藝高超的雕刻手法,將美好瞬間雕刻成永恒,才能在大型拍賣會上,為獨玉打出響當當的名號。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在倉央嘉措的詩中,張克釗找到獲獎作品《心路》的靈感,描繪出兩位藏民在朝圣途中艱難跋涉的場景。而在藝術的追求上,他也和倉央嘉措追尋心中美好圣潔的情感一樣,執著地追尋著那份內心深處的感動。他說,這份感動,應該屬于傳統中國文化精髓的藝術形態綜合而成的一種氣場,深深地吸引著他、滋養著他。
“我在尋找的途中行進。”張克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