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劉惠榮早年是河南一家中學的美術老師。1988年后,她偶然受啟發迷上了用魚骨頭來作畫。因為覺得南方魚種豐富,不用為作畫原料發愁,于是1994年她來到了廣州。客村、康樂村直到現在的石牌村,她一直租房居住,生活簡單,一心作畫。
劉惠榮說,曾經有一段時間,她和幾名熱心的助手走上街頭,跟餐廳老板打招呼收集客人吃剩的魚骨頭,再腥再臭也不怕,能拿回屋里就是寶貝。用弄到的魚骨頭拼繪成畫前,劉惠榮會用化學藥品浸泡魚骨,除去脂肪以免被蟲蛀。據介紹,魚骨頭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用處,如魚尾骨,截成一段一段后,粘在畫布上便成了琉璃瓦;相對粗長一點的魚肋骨,可以做成船槳或者樹干;細微如毛發的小骨,則可排列成水中蕩漾的波浪……每次動手前,劉惠榮都要對著一堆魚骨頭苦思冥想,考慮如何讓一塊塊骨頭在畫面上“對號入座”。
劉惠榮說,這些年來她“隱居”在廣州的城中村里,創作了近300幅魚骨畫。這些畫她視若珍寶,既不出售盈利也不送給朋友。她說,在自己百年之前,如果一些專業博物館有興趣,她愿贈送給它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