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頑強的松柏、綻放奪目的菊花、挺拔秀麗的竹子,白玉般溫潤的色澤、栩栩如生的造型。走進原周口軍分區司令員魏家盛的家中,墻上掛滿了由他創作的一幅幅別致傳神、構思巧妙的繪畫作品。但不同的是,這些繪畫并非由筆墨創作,而是由一根根魚骨和一片片魚鱗拼接而成。
畫質精美講究挺多
“鯽魚秀氣的頭骨適合做菊花、竹子;胖頭魚那長長的細彎頭骨最像蘭花的葉子;想魚骨白玉般剔透的效果就用蒸過的魚骨;想要斑駁的色彩感最好用煎過的發黃的魚骨……”魏家盛提起魚骨畫的材料如數家珍。
據他介紹,魚鱗魚骨畫看起來精巧、秀美,其實作起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兒,選料、清洗、去油、漂白、干燥、打磨、粘貼一步都不能少。據老人介紹,為了使魚鱗、魚骨有晶瑩剔透的質感,首先要對其進行浸泡清洗,再消毒漂白,最后曬干。
工藝復雜工具簡單
魏家盛指著墻上掛著的一幅《歲寒三友》告訴記者,魚鱗魚骨畫創作雖然工藝復雜,但制作工具卻不多。“剪刀、鑷子、雕刻刀、毛筆、碳素筆,這是國畫的顏料,要捻三次,像梅花的這個葉子,放在那里,捻上去的時候,好像很粉很好了,但等它干了,因為魚鱗有厚度,還是不行,所以要第二次、第三次。上了三次,就可以了。像這個,已經上了三次了,我要把它刮掉都刮不掉的,越刮只會越亮。每張葉子刮一遍,看上去就水靈靈的。像雨露滋潤那種感覺,看上去相當漂亮。”
搶救非遺傳統創新
“魚骨畫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加工方法,現在鮮有人進行創作,更談不上傳承。”為了搶救這一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魏家盛與老伴兒潛心鉆研、深入探討、傾力協作,將古老的魚骨畫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制作工藝不斷改進和提高。從平面畫步入立體畫;從素色畫步入五彩畫;從小型花朵步入大型花朵;從單純魚骨畫步入與各種國畫鳥類相結合;從純手工制作步入手工與磨具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