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慧老人
李德慧,是以制作端午節香荷包而聞名全國的民間工藝美術家,中國第一本專門展示香包工藝專著的作者。端午前夕,記者慕名來到位于鄭州市紫荊山路的工藝美術家李德慧家中,參觀了她的家庭工作室。
走進李德慧老人的作品陳列室,記者很快被數百種琳瑯滿目的工藝品吸引了。這個面積只有十幾平方的小屋被兩米多高的大柜子圍了一圈,櫥窗里全是李德慧老人精心制作的香荷包工藝品以及她的個人收藏,簡直成了一個小小的民間工藝品博物館。
談起自己制作香荷包的經歷,李德慧回憶說,1989年的一天,河南省藝術學校接到通知,說省婦聯讓老師們做一些玩具捐上去。當時在學校教務處當秘書的李德慧,想起了自己小時候最喜歡做荷包、纏粽子球等,就找來一些簡單的原材料,下班后在家里做起繡球、香囊來。沒想到,這些不經意間的作品引起了極大反響。1990年,亞運會在北京舉辦。李德慧把由94個繡球、香囊組成的特大型的香荷包送到北京,亞運會組委會特意為它做了一個大柜子,并把它放在了捐贈品陳列室里。之后,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李德慧又制作了一個布制工藝品“菜籃子”。這件作品被評為迎接“世婦會”的婦女手工藝品一等獎。
退休后,李德慧更加專注于對香荷包制作技藝的潛心研究,自費多次到廣西、陜西和甘肅等地考察民間布制工藝品,不但吸取傳統藝術精華,更大膽加入創新。李德慧認為繼承和弘揚民間藝術并不等于墨守成規,只有創新才能發展,只有發展才能弘揚。但創新也絕不能丟掉傳統,必須先踏踏實實向傳統民間藝術學習。她把自己的這些想法寫成多篇學術論文。李德慧有兩件作品最為得意:一是她創作的精品“珠繡彩球”,在傳統繡球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吸收了景泰藍等工藝品的圖形、色彩和當代珠繡工藝;二是“君子蘭棕球”,結合現代美術的色彩過渡,經過了細節的修飾及工藝處理,使圖像逼真。
李德慧曾多次到國內各地進行文化交流活動,接觸到許許多多的民間藝人,并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除了學習,她還善于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君子蘭棕球”便是她認真觀察家中養的君子蘭的色彩和外形制作出來的。
隨著技藝的不斷提高,李德慧的作品多次榮獲國內外大獎,還被外交部選作禮品贈予加蓬共和國的大使,她本人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8年8月,李德慧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專門展示香包工藝的專著《端午女紅》。
“到我這個年紀,做這些東西根本就不是為了自己。我想把這些東西都留給后人們,讓大家知道我們還有這樣一個傳統的工藝。”談起目前最大的心愿,李德慧說,她現在年紀漸漸大了,希望能有人幫助她更好地推廣和發展香荷包這一傳統的民間工藝品,使之得到當代大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