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康姓(2)

2013/9/27 16:00:46 點擊數: 【字體:

    據《隋書》所載:“突厥亦有康姓”。突厥是指公元六世紀于金山(在今新疆境內的阿爾泰山)一帶的游牧部落。西魏時在今鄂爾渾河流域建立政權,有文字、官制、刑法、稅法等。隋之前疆域最廣,東至遼海(泛指遼河流域以東至海地區),西達西海(今里海),南到阿姆河南,北過貝加爾湖。勢力曾經推到了我國廣大的北方草原和西北廣大地區。唐朝西域突厥族康姓,移民西北和四川進入中原,最后成為漢族康姓,像隋唐之際突厥大將康鞘利就是一例。據說唐安史之亂的禍首安祿山的父親也為康姓。據《新唐書》載:安祿山(703~757),營州(今遼寧朝陽市)人。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個突厥巫婆。其父早死,自小隨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突厥將軍安波注之兄延偃。開元初年,部落離散,他與將軍安道買之子孝節,安波注之子思順、文貞等約為兄弟,一起逃離突厥,從此即冒姓安氏,名祿山。另外金時女真人納喇(亦作納蘭)氏,清時滿洲八旗赫舍里氏,達斡爾族華力提氏漢姓為康。還有瑤、彝、蒙古、東鄉、土家、回、羌、朝鮮等族均有康姓。

    2、播遷

    康叔被封于衛國,當時的衛國,是在今河南省的東部、山東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帶,幅員相當廣大。而康叔則居住在黃河、淇水之間,即商朝的舊都殷墟(今河南淇縣),以后衛國國都又向東遷至曹(今河南滑縣舊城以東),康氏子孫一代代在此相傳。春秋戰國時期,衛國又曾幾次遷都:康叔的后代衛懿公在位時(前668~前661),衛國被北方少數民族“狄”所滅,衛文公被齊桓公立為國君,靠齊的幫助遷都楚邱(今河南浚縣與濮陽之間),從此成為小國;衛成公(前634~前600年)在位時,又于公元前629年,徙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的顓頊城);公元前254年為魏(西周時分封的今山西省境的諸侯國)所滅,成為魏的附庸,后來秦戰敗魏國,將他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作為秦的附庸。康叔的后代傳到四十余代時,秦始皇統一中國,衛國被秦國所消滅。在漫長的春秋戰國時代,衛國雖然未曾稱雄稱霸,與其他諸候一較長短,但是,它的壽祚卻特別長。從康叔至君角共歷854年,其中在朝歌為都403年,傳世15代20君。這期間,康叔的后代繁衍成了好幾個姓氏,除了以謚為氏的康姓之外,還有以國為氏的衛姓,乃至“本自衛之公族,以非正嫡,號庶氏”的庶姓等等,因此,康氏的兄弟之姓,是相當不少的。

    屢次都城的遷徙,使得康氏后世在更大的范圍內生息繁衍,由黃河以北逐步播遷到黃河以南。從康氏早期播遷的足跡上,亦不難看出康氏早期播遷源于衛都的遷移,當然康氏子孫的活動區域此時期還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區。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從秦代開始,康氏子孫已經向西、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后來在陜西、山東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即古代京兆及東平一帶的望族,并形成京兆、東平兩大郡望。漢代,康氏有北遷至今河北等省者,也有南遷到江浙一帶的。據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漢代初期政府在西部邊疆置都護,西域各國來朝,康居國亦遣王子待詔河西,因留不去,其后子孫以康為姓。這支康姓人口相對較少,居住集中,初期居住在今河西走廊一帶,也就是今天的甘肅、青海的黃河以西地區,隨后進入陜、甘、寧和川西北,很快南下湖北,東南移民安徽與浙江。

    三國時期著名的康姓人物有康泰,吳國人,中國早期遠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約在吳黃武五年(226)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國,曾經歷和傳聞的國家有一百數十個,歸國后撰有《吳時外國傳》。另外還有高僧康僧會,其祖先是康居國(西域城國)人,世居天竺。隨父經商,移居交趾。雙親并亡,服滿出家,立志東游弘法。于吳赤烏十年(247,一作赤烏四年)來到建業(當時東吳的都城),營造茅屋,供奉佛像弘揚佛法。從此,江左一帶佛法興起。

    魏晉之際,逢隴右戰亂,河西康氏(康居國王子的后裔)徙居藍田(今陜西藍田西),形成當地一大望族,后漸向東南遷移。到南朝宋康穆時,他又帶領家族三千余人遷湖北襄陽之峴南,朝廷專門為之設華山郡藍田縣,用以安置康氏族眾,并任命康穆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孫亦多仕宦,康穆二子元龍、元撫相繼被推選為華山太守,孫康絢亦是司州刺使。康穆一支遂世代顯赫,枝繁葉茂,人丁興旺。

    總體說來,隋唐以前,康姓的分布還是以北方為主,且呈點狀分布,即河南、陜西、山東以及河西走廊一帶較多,其它地方較少。

    唐、五代時期 唐代初、中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較快,有康姓人因為做官移居南方,像唐玄宗時期靈州人(今寧夏靈武縣)康植曾因功被封為泰山縣男,當時的泰山縣,就是現在的泰縣(今江蘇泰州市),這一家康氏,自此定居于蘇北。傳到了第三代的康日知之時,又以功被唐德宗封為會稽郡王,于是舉家再度南遷,到了現在紹興縣(今浙江紹興市)定居。康日知子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騎射,官大將軍。后來討平張韶,升平盧節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亂,加檢校尚書右仆射,封為會稽郡公。康姓因以“會稽”為號。這一支的康氏子孫發展繁衍,日漸壯大,成為當地的一大望族。與此同時,會稽地區的另一個康氏家族也十分有名,那就是康國安家族。康國安的祖父康孝范曾任臨海縣令,父康英曾任江寧縣令。康國安很早就考中進士,在朝廷國子監任職,后來升太學博士,崇文館學士。有《駁文選異義》二十卷,《康國安集》十卷。其子康希銑年僅14歲即考中明經,先后六任刺史。著有《康希銑集》二十卷。康希銑的兄弟和兒子也都很有政績。康氏家族世代以博學多才著稱,子孫世代為官,這個家族與靈州遷來的以武功名揚海外的康氏交相輝映,會稽康氏一時享譽全國。他們所居的浙江紹興則成為了南方各地康姓遷徙的主源,此后南方各地的康姓人家,大多來自浙江紹興。

    唐“安史之亂”以后,隨著北方人口的大量向南遷移,康姓也隨之南遷,到五代時,北方社會動亂,戰爭頻仍,更使得這種南遷成為一種潮流,此時,南方的康姓人口已經明顯多于北方。

    宋元時期 唐時,康氏已播遷全國,到宋代,康姓人更是大放光芒。當時康姓人口近15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19%,排在第85位。河南為康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康姓的26.8%,占河南總人口的0.5%。全國分布主要以河南、陜西、河北、山西、安徽為多,這五省占康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湖北、湖南,這二省又集中了康姓人口的16%。從全國分布情況來看,康姓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北地區,形成以中原的河南為中心向四周散射的分布。同時,由北方遷居江蘇、浙江的康氏,又繼續南遷至福建、廣東一帶。
宋代,康氏中有杰出子弟跟隨宋王室南征北戰,為國效力,其家族也是顯達一時。例如洛陽康再遇一家人。康再遇的父親康志忠本是后唐軍隊將領,在討王都的戰役中殞職。康再遇跟隨宋太祖開闖天下,出生入死,立下輝煌戰功。后來在征伐李筠時戰死。虎父無犬子,其子康保裔也是一名杰出的將領,他作戰英勇,功績顯赫,累遷彰國軍節度使,出為并州都部署。在與契丹交戰時,因為寡不敵眾,矢絕殉國。康保裔的子孫在父祖的余蔭之下,自此顯達。據《宋史》記載:其子繼英為六宅使,順州刺使,仕至左衛大將軍、貴州團練使,嚴于馭軍;子繼彬為洛苑使;子繼明為內園副使;幼子繼宗為西頭供奉官;孫康惟一為將作監主簿。另有宋代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康延澤,也以彪炳的軍功而聲名顯著。其父康福,曾任護國軍節度使兼侍中。康福去世后,延澤以蔭得補供奉官。太祖乾德年間他被任為晉州刺史,當時正逢全師雄作亂,他以散卒千余人大破賊眾三萬,晉、遂等州皆平。其兄延沼亦是虎將。太祖親征太原時,曾以延沼宿將,熟悉邊境事務,詔領兵屯潞州。二人《宋史》皆有傳。還有康德輿,河南洛陽人。其父康贊元,曾經以作坊使從曹光實襲擊李繼遷,獲其母妻,擢崇儀使、武州刺使。贊元死后,宋真宗追念其功,將德輿任命為三班奉職,后改任右班殿直、涇原路走馬承受,又升為閤門祗侯。天圣中,因為出使夏州(今陜西靖邊)有功,回來后改任西頭供奉官。由于疏密使曹利用舉薦,升為為內殿崇班、河陰兵馬都監,后歷任原州、慶州知州,益州兵馬鈐轄、果州團練使、冀州知州、趙州知州等職。最后,死在陳州鈐轄的位上。這時期的康姓名人還有以詩詞供奉朝廷,以一首題徽宗畫像之詩“王輦宸游事已空,尚余奎藻繪春風,年年花鳥無窮恨,盡在蒼梧夕照中”而被譽為才華橫溢的滑州(今河南滑縣)人康與之以及在戰場上威風八面,誓死力抗金軍英雄人物康杰等,名氣都分常響亮。北宋末年到元代,改朝換代頻繁,北方多動蕩,故有許多康姓人士徙遷南方安居樂業。
宋代的匡姓,因避帝諱而改康姓,成為康姓新的支脈。像上面提到的衡山康氏,本匡姓,因為祖上正巧在宋朝作了官,為避宋太祖的名字因而改姓康。這支康姓族人遷徙繁衍,后來分居三大處,分別是江西安福、盧陵和衡山以及重慶云陽。

    明清時期及清代以后代 明代的康姓大約16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7%,排在第99位。分布更為廣泛,陜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均有康姓族人的聚居地。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載入史冊。陜西為康姓第一大省。宋元明600余年,康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西北部、東南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以秦晉為中心的康姓聚居區。較早入潮的始祖康順閏,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隨母從福建龍海縣紫泥鄉遷入,落籍于潮陽黃隴都崎溝村(今兩英),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潮汕康姓人口8500多人,其中金平、龍湖、濠江區約200人;潮南區兩英鎮2600多人;澄海區東里、鹽鴻等約200人;南澳250多人;潮州湘橋區約400人;饒平約4500人,集居井洲、黃岡,分布錢東、海山、高堂等鎮;潮安、惠來等地亦有康姓居住。入潮的康姓著名歷史人物有明代修職郎康耀國,到清代,進士康開仁名氣也很大。明代較為著名的康姓家族有湖北蘄春康茂才家族。康茂才,湖廣蘄州(今湖北蘄春市)人,明初大將,元末歸順朱元璋,被授為秦淮翼水軍元帥,轉都水營田使。后來死在了西攻關中的回師途中,追封韓國公。其弟康茂林也為朱元璋手下大將,明朝建國初,被封衡王于山東青州府。茂才子康澤年十歲,入侍皇太子讀書大本堂,以父功封蘄春侯,后來從征南將軍傅友德征云南,卒于軍,年二十三。澤子康淵因年幼未能襲爵位,被授為散騎舍人。弘治末,錄茂才后為世襲千戶。此外乾州康汝楫家族社會地位也很高。康汝楫,乾州武功人(今陜西武功縣)。以儒求起家,明成祖朱棣為燕王時任燕府長史司錄事,為人處世恭謹無過,后來升為四川樂安縣知縣,有政績。成祖即位后念其燕府舊臣,擢北京行部左侍郎。汝楫死后,追其功,長子康爵任為上林苑左監正,次子康禮任為左監副。

    清代有名望的康氏家族亦有不少,如山西興縣康紹鏞家族累朝仕宦。紹鏞父康基淵曾任江西廣信知府,有政績。康紹鏞,字蘭皋,嘉慶四年(1799)進士,累遷郎中,擢鴻臚寺少卿,后又歷任禮部侍郎、廣西巡府等職,卓有政聲,《清史稿》有傳。再如廣東南海人康國器父子,清代也很著名。康國器,初名以泰,字交修,少為吏員,道光末年從軍,以功授江西贛縣桂源司巡檢。國器帶兵打仗能夠以少勝多,有謀略,受到朝廷器重,因為曾經在戰役中受傷陂足,故軍中有“康拐子”的綽號。他的兒子康熊飛,也是個勇敢有謀的將才,曾經在軍隊里擔當前鋒之職,其父的許多功勞是依靠他的幫助實現的,后來他累計功勞升到了浙江候補道,康國器家族在當地也是名門顯宦之家。

    從清代開始,閩、粵康氏中陸續有人遷至臺灣,后又有移居海外者。現在康姓幾乎遍布于臺灣島的每一個角落。據臺灣省文獻會表示,康姓,在臺灣為第79個大姓,康氏以屏東和嘉南地區最多,此外臺北、苗栗、臺中等地方也相當不少。在臺灣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蹤跡,這種情形不得不讓我們感慨種姓生息繁衍力量之巨大。

    今日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肅、山東、陜西等省居多,這五省的康姓約占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63%。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75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8%。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淇縣縣委統戰部 2011-02-23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周姓的起源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