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康姓(5)

2013/9/27 16:00:46 點擊數: 【字體:

   四、遺跡名勝

    1、河南名勝

    衛國故城垣 在淇縣朝歌鎮,是第二道朝歌城(紂王城)的城垣上段。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命興師伐殷,殺武庚(紂王子)、斬管叔,流放蔡叔,貶霍叔。將邶、鄘、衛三監之地及殷舊都劃為衛國,封康叔為衛君,建都朝歌(淇縣),宮殿建在城內定昌(今東街北頭),傳至懿公,因其玩鶴喪志,不理朝政,終于在公元前660年被北方狄人所殺。城垣南北長3100米,東西寬2100米,周長10400米。城基寬50—70米,殘高1.5—3.6米,城墻板筑,板眼明顯,均為平夯,板眼間距2.20—3.10米,板眼孔徑6—8厘米,夯層清晰,夯面平整,夯層厚至每層6—12厘米。在夯土中發現有商末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陶細柄豆、陶瓶底、陶盆、繩紋瓦片,矮足粗繩紋鬲、繩紋小薄磚等。1987年3月經上級有關部門鑒定,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故城附近有三個作坊遺址:第一處是位于付莊及該村南北的冶鐵作坊遺址。1986年發現。相傳始于殷紂,西周衛國至漢代仍用。呈長方形,長寬均約300米,面積約9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至3.1米,含有大量礦石、鐵塊、木炭、殘煉鐵爐、模板、殘鼓風管、燒土及鐵制品,并發現一件耜鏵和大量商代陶片及衛國至漢代瓦片。第二處是西壇冶鐵遺址。1988年5月5日發現。遺址在縣城紅旗路中段北側30余米處,南北長50米,東西寬30米,面積1500平方米。距地表0.7米,文化層厚3米,包括物有木炭、爐壁、鐵渣、礦石、鐵塊、紅燒土、模板及建筑所用稀繩紋筒瓦、板瓦和生活用具陶罐、盆、甕、豆等。經省文物考古所發掘確定為戰國中期衛國煉鐵作坊。在全省同類冶鐵遺址中居第四位.第三處是位于東關村東的制骨作坊。相傳是商王武丁時期制古作坊,西周衛國仍用。面積約有7.4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至3.5米。清宣統三年東關農民在此挖出牛、豬等各種骨骼(有的已變為化石),以及殘骨器(上面的鋸痕清晰)共300余馬車,由奸商賣給英國、意大利文化侵略分子,經火車運走。1958年修路時,又挖出各種骨骼數十車,填于路基。1988年,在路北側排水溝斷面上,仍有大量骨骼露出。有的骨頭上有鋸、鉆、磨等加工痕跡。

    武公祠 建于春秋初。原在淇縣西北30里山內耿家灣(奪豐水庫山腰)處,相傳為衛民感衛武公治衛有方而建,稱武公祠。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淇縣志》云:“武公廟,在縣西北三十里,弘治七年(1494)知縣顏頤壽重建。正德十六年(1521)知縣劉金命義士李深鼎新廟貌,創建石門綠竹亭。嘉靖二十三年(1544),知縣張宜重修”。清代《淇縣志》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知縣徐永年重修,隆慶三年(1569)知縣李尚實移其祠于縣城東北隅天仙廟內,萬歷三十二年(1604)知縣蔣行義移其祠于太和泉南,崇禎五年(1632),崔庚復移于耿家灣故地,重修廟貌”。清康熙二十八年(1869),知縣趙之屏重修,名宦高遐昌等21人募置莊基、建亭、堂、房、舍,有香火地66畝。另有堂屋三間,供趙公等二十神位。民國年間,武公祠仍有大殿、拜殿,泉水兩股分東西流淌,祠東北山坡有“有斐亭”。祠前有大白檀樹兩株,樹胸徑3尺許,祠東有翠竹,四季常青,今被奪豐水庫之水所淹。

   邑勵壇 相傳衛康叔建,在今淇縣北一里許。有明嘉靖祭文碑一通,祭器庫1所,宰牲房1所、壇門3個、外門1個,祭器俱全,清代遺址尚存。

    康叔祠 按《史記.衛康叔世家》“衛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周成王時曾“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為衛君,居淇河間,故殷墟。殷墟朝歌是衛國國都,為祭祀衛國始祖康叔,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戶部給事中高遐昌捐地,知縣王衍創造。到民國初年祠內尚有大殿一座,瓦皆琉璃,莊嚴宏偉,殿方三丈六尺,前兩側有陪廊六間。對殿為瓦房三間,大門出廈三間,階高十層。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為淇縣第一高小。抗日戰爭前,為民眾教育館址。日軍侵占時,于1939年在此設日偽醫院,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僅有大殿及臨街高墻一處。新中國建立后,為縣建筑公司住址(中山路閣南段18號)。

    康百萬莊園 位于鞏義市康店鎮南村莊園路69號,距離鞏義市城北2公里。它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的美稱。

   “康百萬”原名康應魁,是明末清初富甲一方的大財主,據說他的土地商鋪遍及山東、陜西、河南三省八縣,鞏義方圓幾十里的田地都屬康家所有,康應魁為炫耀其財富還曾經兩次在住宅門口懸掛“良田千頃”的金字招牌。后來,慈禧太后逃難西安,回鑾北京時,路過康店,康家不惜血本,出資白銀逾百萬監工修造黑石關縣城、行宮和“龍窯”,同時又拿出100萬兩白銀捐助清朝的流亡皇室,哄得飽受逃難之苦的慈禧太后心花怒放,給了康應魁一個“康百萬”的皇封,從此,“康百萬”的鼎鼎大名在全國流傳開來。

    康百萬莊園是一座與外界隔絕的磚石結構的城堡型建筑。它臨街建樓宇,靠崖筑窯洞,四周修寨墻,瀕河設碼頭,其圍墻環繞山腰一周,布局嚴謹,規模宏大,集農、官、商風格為一體,綜合了宮延、廟宇、民房、園林等藝術特點,兼有我國華北地區和黃土高原建筑特點,為我國十七、十八世紀典型的堡壘式建筑群。它的庭院基本屬于豫西地區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莊園分上下兩寨,寨上主宅區、寨下住宅區,裝飾各具特色,各類磚雕、木雕、石雕,華麗典雅,造型優美。中院有過廳堂屋,東西為廂房,院落毗道相通,曲徑通幽,大門樓氣宇軒昂,二門樓古樸典雅,土窯洞依山就勢,布局嚴謹,蔚為壯觀,既雕梁畫棟,豪華雄偉,又雍容大度,玲瓏雅致,可謂中原一絕。從遠望去,寨上寨下一片青堂瓦舍,樓房林立,氣勢磅礴。

    莊園總占地面積為64300平方米,有9大建筑群體,31處院子,73個窯洞,53座樓房,1300多間房舍,是全國三大莊園(劉文彩、牟二黑)之一,比山西喬家大院大19倍,同時也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該莊園于196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我們研究封建社會地主階級的發家史以及我國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2、外省名勝

    康有為故居 坐落在廣東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銀河蘇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康有為紀念館、康有為故居、康氏宗祠、澹如樓、松軒、荷塘等主要建筑和景區組成,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康有為紀念館共由兩層展廳組成,展出了康子從少年時代刻苦求學,青年時代立志報國,中年時代布衣上書,請求變法維新挽救民族危機,變法失敗流亡海外以及辦強學會,著書立說等波瀾壯闊的人生,從中可以了解到一代偉人康有為為尋求真理的奮斗軌跡,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康有為故居又名延香古屋,建于1858年,康有為誕生于古屋。故居為一間一廳兩房兩廊的青磚鑊耳屋,面積81平方米,凝重古樸,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清代民宅。延香古屋采用青磚墻櫞木結構,古色古香。古屋大廳用黑色木板搭建了閣樓,兩廊中間留有天井,古屋采光足通風好,冬暖夏涼環境非常舒適。延香古屋是保留完好的一處清代建筑,具有很好的觀賞和研究價值。在這座故居中,康有為飽讀中西書籍,初步形成了維新思想體系,并在此處撰寫了至今仍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論著《大同書》初稿。康有為在故居中度過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青少年時期。故居也因此被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康有為故居經過不斷修復,逐步形成以康氏宗祠、大同牌坊、澹如樓、松軒和荷塘在內的配套設施和景點。進入有為故居,綠樹掩映、荷香沁人。清晨,千余只小鳥在樹上歡唱晨曲,池塘綠波蕩漾,自然景觀美不勝收。

    康有為書學院 位于康有為故居旁邊,由展廳、創作室、研究室及培訓中心等組成,面積有數百平方米,是在故居外圍用來堆放雜物的兩層樓房的基礎上進行改建的。展廳用于展示康有為的一些作品、康有為書學的研究著作、論文等;創作室用于書法家創作及供故居游客進行即席揮毫;研究室用于學術委員會委員進行學術會議。學院由南海區委宣傳部、南海區文聯與丹灶鎮政府聯合籌辦,于2004年9月25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康有為故居紀念館 位于青島市南區匯泉灣畔,福山支路5號。始建于1899年,原來是德國駐青島總督府要員的官邸。1923年康有為購買此房作為寓所,直到1927年3月病逝于此。該建筑為德式三層樓房,面積1128平方米,磚木結構。內部家具陳設為清朝第二代恭親王溥偉所贈。康有為在此居住期間,會見文化名人,潛力心研究書藝,因此故居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淇縣縣委統戰部 2011-02-23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周姓的起源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