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康姓(3)

2013/9/27 16:00:46 點擊數: 【字體:

   二、古今名人

    康姓,西周康叔之后,距今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這期間康氏族人出將入相,名人輩出,他們中既有戰功赫赫的武臣良將,也有名垂千古的文人雅士,其他在政治、經濟、科技、藝術等方面也是人才濟濟,為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受到世人的尊敬。

    1、河南名人

    康叔 姓姬,名封,周文王第九子,武王小弟,他生于豐(今陜西省長安豐水西岸)。長于鎬京(今西安市豐水東岸)。

    武王滅商,為防武庚叛亂,曾封三胞監之。史稱“三監”。公元前1063年,“三監”與武庚聯合東夷大族叛周。周公以成王命興師伐紂,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貶霍叔,以三監之地封于康叔,成立衛國,康叔建都于朝歌。周公為康叔掃除隱患。將大批“殷頑”遷至洛陽為奴,僅留陶、施、繁、锜、樊、饑、終葵等七族殷遺為康叔民。周公以成王命在鎬京為康叔舉行了授土授民儀式,史稱“授土于周室”。康叔于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62年),率八師(兩萬)兵力,來到朝歌。之后,選殷墟定昌之地(今朝歌鎮東街)興建王宮,修城垣,治國家。先釋放農奴,按周朝規制分給耕地,鼓勵“開辟私田”等。在畜牧業、手工業、商業等方面,又將城北桑園擴大,擴建城東煉鐵、制骨作坊,采取措施調動“百工”積極性。在婚姻方面,用男女同姓通婚其生不蕃的道理,限制同姓通婚。在喪葬方面,廢除了商朝用人殉葬,殺人祭祀的殘酷作法,改用草人、草馬、土車代之。由于“康叔治國有方,能和集其民,民大悅”,衛國很快出現“各業興旺”局面。后來,“成王帝用事,舉康叔為司寇,賜衛寶祭器,以彰其德。”康叔死后,謚號“康”,這個“康”字包含了“使民安樂”的意思。此后,衛康叔后代子孫,就以他的謚號為姓氏。

    康叔治衛有方,深受淇人敬仰,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在縣城閣南街路西建有“康叔祠”,民國初年仍有祭祀(今為縣建筑公司),遺址尚存。

    衛武公(公元前853年---758年) 衛康叔十世孫,衛鰲候之子,姓康,名和。衛都朝歌人。公元前812年,衛鰲候死,衛武公繼位。他在執政期間,能修康叔之政,增修城垣,興辦牧業,政通人和,百姓和集。

    后來,犬戎殺周幽王,衛武公率兵佐周抵戎,在戰斗中立了大功,被周平王封為公。

    衛武公在位55年,能自責,百采眾諫,常與下臣共勉,他95歲時,曾《抑》詩以自敬,詩云:“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正如《國語.楚語》所記:“昔衛武公年九十有五矣,有箴儆于國曰:自卿以下至于師長土,茍在朝者,無謂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手作《懿戒》,更和《賓之初筵》,以戒嗜酒之風。公元前758年衛武公去世,被謚號為“武”。衛人感其德,賦《淇澳》歌頌其高風大德,詩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憪兮!赫兮咺兮!”、“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終不可諼兮!”明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淇縣人于山區耿家灣修武公祠,以志不忘,祠北山坡建為“斐亭”一座,亭下綠竹蓮藕,游者四至。年年有祭,祠前小石河(古美溝),更名思德河(意永思武公之美德),河下游一村原槐蔭店村,改稱思德村。

    衛懿公,名赤,衛惠公之子,衛康叔十四世孫,衛都朝歌人。

    衛懿公嗜好養鶴,在宮延定昌,朝歌西北鶴嶺、東南鶴城(今長垣縣鶴寨)等處,均大養鶴。其鶴如官有品位俸祿;上等食大夫祿,較次者食士祿,他外出游玩,必帶鶴,載于車前,號稱“鶴將軍”。懿公好鶴成癮,不理朝政,國勢衰弱。公元前660年冬,北方狄人入侵,衛懿公發兵抵抗,大臣和國人均抱怨沸騰,不去抵抗,讓他叫鶴去抵抗。懿公無奈便帶少數親信赴前線迎敵,結果兵敗,懿公被殺。

    北宋將領康保裔 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祖康志忠,后唐軍隊將領,在討王都的戰役中殞職。父康再遇,為龍捷指揮使,從宋太祖征李筠,死于軍中。保裔在周時因為戰功被任為東班押班,父親戰沒后代父職,從石守信破澤州。第二年,攻打河東的廣陽,獲眾千余人。此后,因為戰功赫赫,累遷彰國軍節度使,出為并州都部署。在與契丹交戰時,因為寡不敵眾,決戰中殉國。

    康保裔為人謹慎而有禮,喜歡結交賓朋,擅長騎射。他身經百戰,身體上的傷口就有七十余處。慷慨大方,曾經貸款數十萬銀兩以慰勞戰士,他死后,他的親朋變賣他的器物以償還,宋真宗知道后,對他的家人大大加以賜賞。《宋史》有傳。

    南宋學者康與之 生卒年不詳,滑州(今河南滑縣)人。字伯可,一字叔聞,號順庵,又號退軒,建炎初,高宗駐蹕揚州,與之上《中興十策》,在這篇奏折中他虛構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純以農業為主,按口授田,自力耕織,平均分配生活資料,無私有制,無戰爭和剝削,反映了一種烏托邦思想。并且勸諫高宗“移蹕關中,號召兩河”,“選天下英才,日侍以講利病”。主張組織河北人民自相擇帥,團結抗金,加強對江淮漕運的管理等。他的建議雖未被采納,但在當時名聲甚著。后來秦檜當國,他趨附求進,為“秦十客”之一,被擢為臺郎,監尚書六部門,每當兩宮宴集,專寫應制的諛頌歌詞。紹興十七年(1147)擢軍器監,出為福建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秦檜死后,他被除名,解送欽州,二十八年,移雷州,不久又解往新州牢城收管。

    康與之的詞音律嚴整,講求措詞,但多應制之作,不免有歪曲現實,粉飾太平之嫌。代表作為《卜算子》、《玉樓春令》、《長相思》、《金菊對芙蓉》、《風流子》、《減字木蘭花》、《滿江紅》、《憶秦娥》等。其中《卜算子》一詞寫物是人非的滄桑變換之感,“潮本無心落又生,人自來還去”,“老盡東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等都是文采雋永。宋人對其作品有過較高的評價。如南宋黃昇(號花庵) 編《中興以來絕妙詞選》認為他的詞“篇篇精妙”,竟選入23首之多。詞人沈義父、張炎等都把他和柳永并稱為“康、柳”。清人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中也說:“其詞哀感頑艷,盡有佳者。”這些評價都是恰當的。

    2、外省名人

    旅行家康泰 生卒年不詳,三國吳人,我國早期遠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約在吳黃武五年(226)和朱應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國,曾經歷和傳聞的國家有一百數十個,并曾在扶南會見天竺(今印度)使臣,歸國后撰有《吳時外國傳》,記敘了這些國家的情況。

    高僧康僧會 (?~280),三國時期康居國人,世居天竺。幼年隨父經商,乃移居交趾。十余歲雙親并亡,服滿出家。他勵行甚峻,為人弘雅,有識量,篤志好學,通曉佛家經、律、論三藏,博覽《詩》、《書》、《禮》、《易》、《春秋》六經,對于“天文圖緯,多所貫涉”。康僧會欲使江左地區振興佛教,興立佛寺,便杖錫東游,于吳赤烏十年(247,一作赤烏四年)來到建業(今江蘇南京),營造茅屋,供奉佛像弘揚佛法。不久受到孫權的信敬,孫權為之建塔,這是吳國最早建立的佛寺,所以名為建初寺,建佛寺的地方也被叫做佛陀里。從此,江左一帶佛法興起。

    康僧會是江南佛學的創始人,他住在建初寺,翻譯了許多佛教經書,有《六度集經》8卷、《舊雜譬喻經》2卷,現均存。《出三藏記集》卷十三載其所譯《阿難念彌經》、《鏡面王經》、《察微王經》、《梵摩王經》,均收在《六度集經》中。《開元釋教錄》卷二載其尚譯有《吳品經》5卷、《菩薩凈行經》2卷、《權方便經》1卷、《菩薩二百五十法經》1卷、《坐禪經》1卷。這些譯本譯文準確,妙得經體。《六度集經》、《法鏡經》、《六度集經》文詞典雅,諸波羅蜜前均有短引,為治漢魏佛學重要資料。他還傳授了涅磐梵音歌詠聲,音調清晰瀏亮,成為一代佛教徒學習的模式。

    他曾為《安般守意經》、《經鏡經》、《道樹經》作注,并為前二經作序,行文既文雅又通俗,說理細致入微,都流傳于世。他是中國佛教史上最早有佛、道、儒三家思想的僧人。這一點可以在他所注釋的佛經上見到。

    唐代琵琶演奏家康昆侖 生卒年不詳。西域康國人,主要活動于唐德宗至憲宗(8世紀末~9世紀初)時期,善彈琵琶,著名宮廷音樂家,有“長安第一手”之稱。有關史料散見于唐代段安節的《樂府雜錄》以及《新唐書·禮樂志》、《新唐書·讓皇帝憲傳》等史籍。據載:康昆侖為德宗時宮廷琵琶第一手。在一次旱災求雨的競藝活動中,康先彈一曲新翻羽調《綠腰》,而僧人段善本將同曲移至更難的楓香調來彈。康自愧不如,遂拜段為師。段認為康的技藝太雜,令其停奏10余年后方教。后康盡學段的琵琶演奏技藝。又載:貞元初年,康昆侖曾將正宮調《涼州》中的“小遍”改編為琵琶曲,因在玉宸宮首演,故名《玉宸宮調》。

    元代劇作家康進之 生卒年不詳,棣州(今山東惠民縣)人。代表作品《李逵負荊》,是現存元雜劇中最優秀的水滸戲。寫在梁山附近杏花莊開酒店的老王林,被冒稱宋江、魯智深的惡棍搶去了女兒滿堂嬌。正逢李逵來店飲酒,王林向他哭訴。李逵聽了大怒,回山斥責宋江。宋江為辨明事實,同他下山質對。李逵在認識了錯誤之后,回山向宋江負荊請罪。恰好兩個惡棍又送滿堂嬌回門,王林上山報信,宋江即指派李逵下山捉拿,“將功折罪”。最后,全劇在慶功聲中結束。全劇充分表現了李逵對受迫害人民的同情和勇于改過的精神。當他聽到王林說女兒被宋江、魯智深搶走,并拿出紅絹褡膊為見證時,便怒氣沖天地回山追查,對宋江、魯智深進行了辛辣的嘲弄。但當真相大白后,又馬上負荊請罪。通過一個誤會性的沖突,塑造了李逵這一英雄人物見義勇為、疾惡如仇、胸懷坦蕩、知錯即改的性格特征。作者對人物刻劃又極為細致、生動,藝術上以誤會手法造成觀眾焦急的懸想期待和優越的欣賞心態,取得了很好的喜劇效果。

    明初大將康茂才 (1313~1369),湖廣蘄州(屬今湖北蘄春)人,字壽卿,明初大將。通經史大義,事母孝。元末寇亂陷蘄,結義兵保鄉里。立功,自長官累遷淮西宣慰司、都元帥。后降朱元璋,授秦淮翼水軍元帥,轉為都水營田使。吳元年(1367)從徐達北伐,取汴梁,駐師陜州(今河南三門峽西)。后西攻關中,占興元(今陜西漢中),回師途中卒。官至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進階榮祿大夫,追封韓國公,謚武康。

    明代文學家康海 (1475~1540),武功(今陜西武功縣)人,字德涵,號對山,又號滸西山人、沜東漁父。弘治十五年(1502)中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正德五年(1510),劉瑾被誅,康海受牽連而免職。歸家后,以山水聲伎自娛。
康海是是中國明代文學家,戲曲作家,曾參修明憲宗、孝宗實錄。擅長詩文、戲曲。為明“前七子”之一。著有《康對山先生全集》、《郮東樂府》及雜劇《中山狼》、《王蘭卿》兩種。

    《中山狼》被列為中國十大喜劇之一。《中山狼》取材于馬中錫的《中山狼傳》,講述東郭先生救一只中箭逃命的狼,自己幾乎反被狼所害的故事。通過對狼詭詐性格生動逼肖的本性的揭露,罵盡一切負國家、負父母、負師友的無恥之徒,同時嘲諷了迂腐的東郭先生“無所不受”的“仁心”,頗有深意,也在客觀上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殘酷的本性和政治上的傾軋關系,并批判恩將仇報,諷刺世態炎涼,這在當時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全劇結構嚴密,曲文典麗,寫景如繪,生動自然,具有爽直古樸的特點,劇中狼、老杏、老牛開腔說話,情態逼真,饒有童話色彩。又結合環境傳情達意,情境交輝,有一定藝術價值。

    康海的散曲,今存套數30余首、小令200余首。曲作的主要內容一是抒發其憤世嫉俗的情懷,如“真個是不精不細丑行藏,怪不得沒頭沒腦受災殃。從今后花底朝朝醉,人間事事忘。剛方,奚落了膺和滂;荒唐,周全了籍與康”(〔雁兒落帶過得勝令〕)。表現了他自認為無辜遭殃的滿腹牢騷,并夾雜著幾分玩世不恭的幽默;二是傾吐其徜徉山水的閑情逸致,如〔叨叨令〕《秋興渼陂韻》就著重表現了作者對“有時節望青山看綠水乘嘉樹,有時節伴漁樵歌窈窕盟鷗鷺”生活的欣喜之情。他的散曲一般都寫得豪放爽健,但時有過多的生造和堆砌詞藻,是其缺點。

    康海也有詩,數量頗繁富,但多率直之作,比較粗糙,有《對山集》、《沜東樂府》等。此外,還著有《武功縣志》,為簡志名篇。

    清末維新代表人物康有為 (1858~1927),南海(今廣東佛山市南海區)人,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后易號更生,晚年別署天游化人等,世稱“南海先生”。
    康有為出生在“世以理學傳家”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重視經世致用之學,后來在龔自珍、魏源以來“今文派”經學和西方資產階級“新學”的影響下,博覽群書,開始了向西方尋找救民真理的艱苦歷程,成為19世紀后期中國政治學術界一個突出的思想家和活動家。1895年,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利,清政府被迫接受割地賠款的恥辱,康有為聯合各省1300多名應試舉人上書光緒,請求拒簽合約,提出“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史稱“公車上書”。其后,康有為與維新派人士在全國各地組織學會,建立學堂,創辦報刊,廣泛宣傳維新變法的主張。

    從1888年至1898年,康有為先后7次上書,設計了一個以君主立憲為主體的救國方案,反復申述和論證了他的政治主張。1898年6月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在光緒帝支持下,聯合一部分帝黨官僚,雖然力排舊議,銳意維新,但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勢力的極力反對。慈禧太后在是年9月21日發動宮遷政變,囚禁光緒,重新垂簾聽政,并下令捕殺康有為。“百日維新”被打入血泊之中。

此后,康有為流亡海外16年。并在國外組織保皇會,反對資產階級革命運動。1913年返國,在上海主編《不忍》雜志,發表反對共和、保存國粹的言論,并任孔教會會長。1917年和張勛策劃溥儀復辟,迅告失敗。他在晚年完成的《大同書》中,描繪出一個東方式的烏托邦:“無邦國,無帝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
    康有為還是清代“碑學”書法的積極響應者和親身實踐者,是繼包世臣后又一大書論家。他于1889年寫成的《廣藝舟雙揖》(亦名《書鏡》),是中國書學史上繼包世臣后力倡碑學,并能從理論上全面地系統地總結碑學的一部著作,提出“尊碑”之說,大力推崇漢魏六朝之碑,對后世碑派書法的興盛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同時他好吟詠,還是一位相當有成就的學者。他始治《周禮》,繼研《公羊》,著書立言,富于創造力,其文學成就主要是詩歌創作就,想象奇特,辭采瑰麗,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特色,代表詩篇《出都留別諸公》5首,對國家危亡的命運,表現得十分關切,意氣豪邁。其政論文打破傳統古文程式,汪洋恣肆,駢散不拘,開梁啟超“新文體”的先路。康有為生平著作甚豐,有人統計,達139種,主要作品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南海先生詩集》等,此外《孟子微》、《康子篇》、《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中庸注》《春秋董氏學》、《日本變政考》、《歐洲十一國游記》等,也頗受近代學術界重視。

    清末維新變法人士康廣仁 (1867~1898),南海(今廣東佛山市南海區)人,號右博,又號大中,康有為幼弟。自少不試舉業,以為國家弱亡,皆因八股錮塞人才所致。他曾于浙江任小官,因厭惡官場黑暗而辭職,后協助康有為贊議維新。1897年他在澳門主持《知新報》,又經理上海大同譯書局,刊行康有為《孔子改制考》等著作。他對外主張聯英,對內主張廢科舉、辦學校為第一要務,專心教育志士,多培養實用之才,三年后可大行改革。“百日維新”中,他在京協助康有為草擬新政奏疏。戊戌政變后被捕下獄,言笑自若,他曾說:“若死而中國能強,死亦何妨!”臨刑時猶言:“中國自強之機在此矣!”與譚嗣同等同時遇害,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著有《康幼博茂才遺稿》。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淇縣縣委統戰部 2011-02-23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周姓的起源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