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尋根聯誼
近十多年來,尋根活動在神州大地上一浪高過一浪。康姓后人的尋根聯誼活動,截至目前,由于各種原因還沒有真正開展起來,但是對于湯姓名人――康有為的追悼、紀念活動卻在如火如荼的開展。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史上“公車上書”和“戊戊變法”的領袖,除了政治經歷曲折坎坷以外,在學術上也是建樹頗豐的,其中他的書法藝術和理論對中國書壇的影響非常大。為了紀念這位偉人,2002年12月24日,由康有為故居紀念館和青島國畫院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紀念康有為寓居青島80周年暨廖克云山水畫展”在青島康有為故居開幕。畫界老前輩及社會各界近200人出席了開幕儀式。來自四川嘉州畫派的畫家廖克云向康有為故居捐贈了畫作,以表達對一代人文先驅的敬仰,同時他還向有關慈善機構捐獻了自己的作品,以體現藝術服務于社會的理念。
2003年4月4日,清明節到來之際,山東省青島市在康有為故居舉行了康有為銅像安放儀式暨康有為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內及該市的有關專家學者、領導及從臺灣、香港趕來的康有為的孫子康保延、外孫何康樂和龐田中參加了此次安放儀式和學術研討會。康有為銅像高1.6米,由島城著名雕塑家張白濤雕塑。
2004年9月16日,由共青團佛山市委、佛山南海區丹灶鎮政府等單位聯合舉辦的首屆康有為文化節,在康有為的故鄉——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拉開帷幕。為了加強佛山青年人文素質的培養,學習先賢,傳承文明,結合“丹灶鎮首屆康有為文化節”,共青團佛山市委和丹灶鎮于即日上午舉辦“佛山青年有為論壇”,并邀請了廣東省康梁研究會會長方志欽,香港康學研究專家潘德恩等研究康有為的專家學者,到康有為故鄉與佛山青年一起,共同探討康有為的精神內涵,解讀當代青年的時代精神。此次論壇是丹灶“康有為文化節”的系列活動之一。
9月25日,南海康有為書學院成立暨“康有為杯”書法大賽頒獎儀式隆重舉行。康有為書學院成立暨“康有為杯”書法大賽也是丹灶鎮首屆康有為藝術節的系列活動之一。首屆“康有為杯”書法大賽吸引了佛山五區的200多名書法愛好者參加。康有為書學院成立日,展出了70幅獲獎作品,同時,展出了康有為的一批真跡。據了解,康有為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經歷了長達十六年的海外流亡生涯。但是,南海文博部門在收集康有為生平文物時,卻發現其流亡海外的文物極少,幾乎是一片空白。然而在兩年前,南海博物館有幸從民間收集到的一批康有為在海外流亡時留下的手稿、電報、書信等。這一批康有為真跡包括:康有為《共和政體論》、《大同書目錄提綱》、《救亡論》、《保皇會改為國民憲政會章程》、《大借責駁論》等手稿長達70多頁,還有康有為與伍憲子(時任國民廣東省政府內務廳廳長)、梁啟超、馮紫珊等人往來的書信以及各類公函等逾400頁。當日展出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南海康有為書學院是一個民間文化學術機構,主管單位為南海區委宣傳部、南海區丹灶鎮人民政府、南海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業務主持單位為南海區書法家協會、丹灶鎮文化站,在機構組成上,由以上五家單位的主要領導組成院務委員會,院務委員會任命院長、副院長和各部門負責人。康有為是為數不多的推動了中國書法發展的大師,他的理論著作《廣藝舟雙楫》是清代碑學的奠基之作,也是集大成之作。清代碑學的發展使中國書法史的內涵大大增加,而且使書法進入了一個最為重大的變革階段,康有為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南海康有為書學院和康有為紀念館,康有為故居連為一體,從不同的層次和角度展現康有為這一特殊的歷史人物的風貌,南海將因此而生成“康有為系列”文化現象,丹灶首屆“康有為文化節”則是這一文化現象的一個生動的展示。
中華民族歷來都重視“木本水源”,同祖同宗歷來是被后人珍視的。康氏在中華大地上生息繁衍了三千多年,出現了京兆、東平、會稽等幾個著名郡望。雖然康姓后人的尋根聯誼活動,截至目前,由于各種原因還沒有真正開展起來,但是,古朝歌在外地康姓人氏從1995年以來,先后不斷有天津、太原、西安、滑縣等地來淇縣西崗康莊尋根問祖。淇縣康莊、臧口、小河口、騎河黃莊等村康姓人士自覺組織起來,商討重修康叔祠、武公祠,續修家譜等事宜,吸引我地康姓搞好康氏祖地的開發建設。隨著中華尋根熱潮的到來,康姓起源地的確定,我們有理由相信康姓的尋根聯誼活動在不久的將來將會在神州大地遍地生花,各地康姓人士將踏著祖先的足跡,攜手共進,互通有無,為中華民族在二十一世紀屹立于世界不敗之林做出他們杰出的貢獻。【原標題: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康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