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漢傳佛教主要宗派之一,始于菩提達摩,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于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中晚唐之后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的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于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為:識心見性,一悟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一、 禪宗概述
(一)、禪宗一祖與西來庵(華林寺)、達摩洞
菩提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羅門族,傳說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從般若多羅大師。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到處以禪法教人。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微博),后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于慧可。后出禹門游化終身。
相傳達摩在師父圓寂之后,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后,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后因與梁武帝見解不合,所以一葦渡江,來到北魏境內,隨后他在洛陽嵩山一帶游歷并傳授禪法。達摩過江以后,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里群山環抱,森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凈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后,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現在少林寺碑廊里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圖像碑。達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期間,達摩來到北魏少室山五乳石洞面壁9年,參禪打坐,伺機傳法。后遇慧可誠意求法,立雪斷臂,達摩遂將“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禪法、衣缽傳之,慧可因此被尊為禪宗二祖。
華林寺位于廣州市荔灣區下九路西來正街,始建於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年),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吸引大量的愛國華僑和香客游人來此觀光朝拜。華林寺前身是“西來庵”,據說達摩遵從師父自訓諭,西來弘化禪宗妙旨,并於梁武帝普通年間從海上到達廣州城外的珠江北岸(今下九路),“結草為庵”,潛心苦修。不久梁武帝邀請其前往建康(今南京),後至嵩山少林寺面壁,傳心法要,大闡宗風,被世人尊為中國禪宗初祖。華林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隋、唐、宋、元、明諸代,傳燈不絕。華林寺前身叫西來庵。隋代以前此地為珠江岸。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天全國(即古印度)高僧菩提達摩東渡來到中國傳教。他首先在今西來初地處登岸,并在登陸處建西來庵。后世信徒尊奉達摩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始祖,因而稱其當年登陸地為西來初地。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首建大雄寶殿,次建樓閣堂龐察室,改西來庵為華林寺,成為廣州佛教四大叢林之一。
達摩洞位于河南省登封縣少林寺西北約2公里五乳峰下的阜丘上.建筑物僅存一座大殿,兩間小亭和一所重修的千佛閣。大殿建于宋 宣和七年(1125年),深廣各三間,是河南現存最古的木結構建筑。這所小寺院是達摩的后裔為了紀念達摩而修建的。大殿門口的磚雕對聯刻著“在西天二十八祖,過東土初開少林”簡明地說出了達摩的身世和來歷。在五乳峰離絕頂數十米的地方,有一深約5米,寬約3米的天然石洞,這就是達摩面壁九年處,人稱“達摩洞”。相傳達摩到少林寺后曾在此洞內面壁九年,由于年深日久,身影投于洞內石上,竟留下了一個面壁姿態的形象,衣褶皺紋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達摩面壁影石”。后寺僧唯恐影石有失,將影石鑿下放入少林寺。洞前現存有明代萬歷年間石坊一座、明代蘇民望題七絕詩一首,洞內還有達摩、慧可石雕像等。
(二)、禪宗二祖、三祖
禪宗作為佛教的一個支派,自達摩西土東來,二祖慧可斷臂求法,傳至三祖僧璨,方使之中國化,暢行于世,成為漢傳佛教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宗派之一。
1、禪宗二祖慧可與二祖寺(司空山)
禪宗二祖,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國禪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榮陽縣)。他少為儒生時,博覽群書,通達老莊易學。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內典。年約四十歲時,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陽)游化,即禮他為師。慧可從達摩學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禪達摩寂后,他即在黃河近邊一帶韜光晦跡;但因早年已名馳京畿,許多道俗前訪問道,請為師范,他隨時為眾開示心要,因而道譽甚廣。
司空山,是中國佛教禪宗文化發祥地,為禪宗二祖慧可修行成正果之地(北周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詔滅佛,禪宗二祖“大祖禪師”慧可攜始祖達摩所傳袈裟和4卷《楞伽經》,于南梁太建八年(576)隱居司空山,掘石窟而修禪,傳衣缽于僧璨,使印度佛教禪宗中國化,并成為佛教主流教派)。世傳東周末期,官居大司空的淳于氏歸隱山中,遂名山為“司空山”。 古稱“司空原”的司空山,在安徽岳西城西四十公里的店前冶溪兩鎮交界區。據《太湖縣志》記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載:世傳周朝“淳于司空居此”,山因之得名。山上有傳衣石,為釋教二祖慧可傳衣處,并有“二祖禪堂”。 司空山二祖慧可大師傳衣缽于三祖,即天柱山僧璨大師。依佛教禪宗思想論說:“潛山的天柱山是三祖僧璨的‘合掌立化’之地,岳西的司空山是二祖慧可‘遁跡修禪’之所”。據此可知,司空山的地位在佛家心中似高過遙相對峙的天柱山。
2、禪宗三祖僧璨與三祖寺(天柱山)
禪宗三祖,僧璨,又作僧粲,生卒年及事跡不詳,曾跟隨二祖慧可學佛數年,後得授與衣缽為禪宗三祖。僧璨出家后,逢周武滅佛,他就隱居在舒州的皖公山(即天柱山今安徽境內),“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余載,時人無能知者”。在隱居期問,他曾與道友去去廣東游羅浮山。后又回到舒州。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圓寂。唐玄宗溢為鑒智禪師。在禪宗發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個重要的坐標。初祖達摩將禪法帶到中國,當時人們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時,人們是信而未修,到三祖僧璨時才是有信有修。
僧璨不但對禪宗的漢化改造發展起著推重作用,而且在公開弘法的同時,精心著述《信心銘》,從歷史與現實,祖師與信徒、教義與修持的結合上,闡明義理,大開方便,應機施教。有學者稱《信心銘》是禪宗第一部經典,與《六祖壇經》并稱最中國化的佛門典籍,為禪宗以文字總結其修習經驗開創了理論先河。
(三)、禪宗四祖、五祖
1、禪宗四祖道信與四祖寺(黃梅西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