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祖寺,古稱幽居寺,原名正覺寺,又名雙峰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四代祖師道信大師的道場,它位于黃梅縣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寺廟創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歷史,是中國禪宗第一所寺院。它不但在我國佛教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國際上,特別是在日本、印度、韓國、東南亞和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享有盛譽,也是著名的旅游勝地。
2、禪宗五祖弘忍與五祖寺(東山寺)
弘忍(601年-675年),俗姓周,黃梅(今湖北省黃梅縣)人。東山法門開創者,被尊為禪宗五祖。后遷居蘄州黃梅(今湖北黃梅)。七歲時,從四祖道信出家。十三歲,正式剃度為僧。他在道信門下,日間從事勞動,夜間靜坐習禪。道信常以禪宗頓漸宗旨考驗他,他觸事解悟,盡得道信的禪法。永徽三年(651年)道信付法傳衣給他。后道信圓寂,由弘忍繼承法席,后世稱他為禪宗五祖。中國的禪宗在弘忍時代,進入了一個大發展階段,學禪的人越來越多,弘忍的門徒數以萬計。因為四方來學的人日多,便在雙峰山的東面馮茂山另建道場,名東山寺,時稱他的禪學為東山法門或「黃梅禪」。
五祖寺始建于唐永微五年(公元654年),唐咸亨三年(672年)建成,由禪宗五祖大滿禪師弘忍創建。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黃梅縣東12公里的東山,當時稱東山寺,后世改稱五祖寺。東山,又名馮茂山,海拔八百米,氣候宜人,宏偉輝煌的廟宇建筑群就座在山峰之中。是佛教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說法道場,也是六祖慧能大師得衣之地。自建寺以來,每年朝山的香客數以萬計,不少的文人騷客前來游覽,并留下許多贊美的詩句。它既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又是著名的旅游勝地。
(四)、禪宗六祖與光孝寺、南華寺
惠能憑作佛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秘得五祖真傳衣缽,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第六代宗師。六祖惠能不僅在佛教界有極崇高的地位,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與孔子、老子齊名,被譽為“東方三大圣人”之一。
禪宗六祖,惠能(638年-713),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于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
六祖故居位于新興縣集成鎮南端約一里處夏盧村,現與集成墟連成一片。由于夏盧村距國恩寺僅有一公里遠。至惠能成佛后,因盧姓名聲享譽內外,故改由夏、盧姓為村名,曰夏盧村。后又因“夏”與“下”同音,又俗稱“下盧村”。 唐武德三年(620年),惠能之父從范陽被貶至此入籍為民。唐貞觀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降生于此。稍長,賣柴養母。后因自感與佛教有緣,遂于唐咸亨三年(672)離開廣東北上,到湖北梅縣東山寺拜禪宗五祖弘忍為師。受到弘忍首肯而授與衣缽成為傳法繼承人,世稱禪宗六祖。后為逃避爭奪繼位權的對立派追殺,惠能離寺南歸,長期輾轉流徙于嶺南四會、懷集等地,過著隱居生活。后落發于廣州光孝寺,不久前往韶州住持寶林寺(今南華寺),并在韶州(今韶關市區)大梵寺設壇講經說法,為其后開辟:“南宗”奠定了基礎。惠能在寶林寺30余年,悉心傳道,弘法不輟。他以“見性成佛”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揚“頓悟”,以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禪宗教義的秘笈,形成中國佛教禪宗的“南宗”與“北宗”相比較而迥然不同的獨特風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禪學的影響逐漸遍及全國,并取代了“北宗”在禪宗中的主導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門下治學的門徒數以千計。其后,他的弟子集錄其講經的要義,編纂成《壇經》一冊。該書反映出惠能對傳統佛教教義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禪宗進一步“中國化”的重要標志,從而對中國哲學與佛教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五)、六祖傳人及其足跡
中國禪宗發展到唐代,如日中天,六祖惠能大師門下涌現出青原行思、南岳懷讓、石頭希遷、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等弟子,其中,以青原行思和南岳懷讓為最知名。惠能南宗正是通過青原行思、南岳懷讓,形成了唐代中國佛教“一花五葉”(南岳懷讓系后衍化出溈仰、臨濟宗;青原行思繁衍出曹洞、云門、法眼三宗”)、“五葉流芳”的興盛局面。
1、青原行思
行思,又名青原行思(671-740),俗姓劉,唐佛教禪宗高僧,廬陵(吉安)人。住吉安青原山靜居寺,四方禪客云集。世稱青原行思。慧能大師門下首座,后弘法于吉州青原山靜居寺,為六祖下弘傳最盛的兩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云門、曹洞、法眼三大宗支。
行思禪師為西漢王朝宗室后裔,其故里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城西北三十公里之嚴田鄉龍云下劉村。自幼出家,生性沉默,每群居論道,師唯默然。聞曹溪法席,乃往觀禮。當時,六祖座下眾徒很多,龍象之才亦不少見,而行思禪師卻獨居徒眾之首,其修證境界,猶如當年二祖不言,達摩便謂他“得髓”一樣,足見他已得六祖之髓。行思禪師得法之后,即回到吉安青原山凈(一作靜)居寺,恪守不立文字的祖訓,弘揚頓悟學派,開法化眾,四方禪客云集。世稱青原行思。其禪風素來以撲朔迷離著稱。青原行思禪師在青原山凈居寺弘法數十載,為其禪風素來以撲朔迷離著稱。青原行思禪師在青原山凈居寺弘法數十載,為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眾,跏趺而逝。唐僖宗謚為“弦濟禪師”,塔曰歸真。
青原行思自己也于世不聞,但其弟子們卻大弘其禪法,法席大盛。希遷門下的惟嚴,傳法于于曇晟,曇晟傳良價。良價于大中末年開始,在新豐山接誘學徒,后移豫章高安之洞山弘化;他的弟子來寂,居撫州(江西撫州)之曹山傳揚師說,后移宜黃,師徒共創“曹洞宗”。而青原行思的另一支道悟,傳崇信、宣鑒而至義存,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創建禪院,得到福建地方州帥扶植,經常徒眾不下千人,唐懿宗賜號和紫袈裟。他的弟子文偃去韶州云門山(廣東乳源縣北),受到廣州地